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0 07:13: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15岁的我,似乎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精神”。精神,看似空洞、遥远,但蓦然回首,惊讶地发现自己确有一段心路历程……

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心灵只容得下绝对的真挚。那时的笑是百分之百地源于内心的喜悦,而丝毫的委屈、不快都会化为放声大哭,毫不掩饰,毫不伪装。

稍微大一点儿,大到可以分享他人的秘密了,于是便有了承诺——两指相勾的承诺。即使再大的秘密,从小指相扣的一刹那起,也就定下了永恒的约定,决不背叛。那时“真挚”已由个人延伸到了人与人之间,大家一旦有约,就彼此信任,坚不可摧。记忆中,那时的天空是单纯的蓝色,而世界也充满了简单的斑斓。

再后来,就大了,大到变得圆滑了。有一天,笑看往事,忽然失望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已并非记忆中的那般。承诺,尚在耳边余音袅袅,但举手投足间便灰飞烟灭。信任、真诚正一步步地远离,而竞争带给我们的是明争暗斗与太多的虚伪。戴着面具的关怀、夹着嫉妒的祝福、源于0℃的心和100℃的言语,甚至不惜恶语中伤,再也找不到童年的稚与纯。于是我讨厌竞争,甚至有所逃避。

我不喜欢竞争,并不是怕它,而是觉得它太现实,太残酷,没有一点儿戏剧性发展的余地。我确实讨厌竞争,或者说,我宁愿同自我竞争,也不愿和他人竞争,因为竞争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我不想。

但是,我无法避免竞争。记得傅雷先生说过: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更何况,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无法舍弃而必须争取的东西。真正的与世无争、真正的出世是永远做不到的。

于是,回到现实,回到竞争,面对一切的人与事。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把握分寸,努力争取自己该争取的。信人则己诚,只要坚持住内心的一份真,世界依然有一方纯真。

于是,用真、用纯,我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儿的天空依旧是纯净的蓝色,一如童年……

(例文二)

我的精神家园

人行走的时间长了,便渴望有个落脚的地方,渴望有人等候、记挂着他。于是人有了一个小小的家。同样,人的心疲倦了,也渴望有个放松、歇息的去处。于是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能带给我心境平和的、灵魂沉淀的、思维冷静的不是单纯的一桩事抑或是一件物,而是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状态——独处。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孤芳自赏”的人,身边的朋友过从甚密。可我仍喜欢独处。

喜欢在六月淅沥的雨后,翻看亲切的书,捧着冒着热气的茶,静享一个人的快乐。于是

精神上的疲倦渐渐退去,生命被还原成当初简单纯净的模样。

喜欢在阳光洒满房间的下午,铺开雪白的纸,拿起熟悉的笔,写下心灵的.独语,或是抄几句新近看到的精彩的诗与文章。于是,心情的焦躁慢慢抚平,思维出人意料地清澈与敏锐。

喜欢在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那些旧唱片里萨克斯管的缥缈、小号的诙谐以及黑管的低吟

浅唱。就这样躺着,什么都不做,这难得的品味享受。

我喜欢独处。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中,我们忙碌、拼搏,有时甚至忘了自己为何要拼搏、奋斗,只是别人不停地推挤着你,环境不时地提醒着你。我们被动地盲目地前行着,而这种非主观意愿上的行动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倦怠,生命的意义也被涂抹得面目全非。我独处,我观世。只有这时,我才能将思绪沉淀下来,冷静地审视自己,理解自己,爱护自己,并从别人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中获得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安定,一种放松,一种升华。

告别独处,就好似游子暂别家乡,尽管已离开家园,但家的温暖已深深植入心间,尽管会有一段离别,但终究要归来。

在独处的时候,我与别人交流着,通过文字;我与自己交流着,通过心语;或者我与谁都不交流,只享受这难得的空白。那是怎样的轻松与自由啊!

曾听说过一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缺口,夜晚是,白天的缺口。那么我想独处便是精神的缺口。有了这个缺口,我们才显得真实而可爱,心中潜藏的柔软部分才得以呈现,被钢筋水泥固化的性情才得以复苏。从而调动一切感官体会自己,体会生活。这种抽丝剥茧后的袒露才是深刻而冷静的。

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看到自己真实的心情,真实的笑容。

独处像家一样包围着我,那份舒畅与惬意,轻松与简单只有家才能给我。

于是隔了些日子,便褪下“外套”,认认真真地独处一回,归“家”一回。

(例文三)

我的精神家园

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精神与物质似乎已经或是说应该相融。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大环境对我们有很多的限制,但你的想像空间、你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无边无际的,你可以在这里上天入地。

我的精神家园,就这样被读书和剪报修筑起来了。

读书是充实自我的一种方式。多媒体时代,电脑不能代替人脑思考,就像文学绝不会被其它东西所代替。纸质的图书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可以让我在放松、休闲的状态下阅读,去很多实际生活中不能去的地方,经历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亲历的事情,从而拓展我的生活经历,增长我的智慧。这是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升学压力或工作压力之下都不能缺少的,因为它使你在一个世界得到满足的同时,充实了你的另一个世界。

读书的时候,就像是在与智者对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沉淀。每一次,我都想抓住那些能够激发、显示作者或人物内心情感的场景、时间、细节,去感受它具有的充实,从而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

剪报,和读书同样重要。

而今,泛黄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纸片已经贴满两本笔记本了。

在读报的过程中,一首情意绵绵的小诗,一篇拍案叫绝的佳作,一个脍炙人口的文坛轶事,都会引发我将它剪下并永久保留的冲动。内容很杂,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有理科知识,有文学一角;潮流话题,沧桑历史都是网中的一结。

对于剪报,惟一的遗憾就是,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报纸的痛苦之上了。

读书与剪报使我在不断的积累中发现,又在不断的发现中积累,继而由薄到厚,由少到多,由虚到实。

物质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虽然精神高于物质,但物质却是精神的基矗读书和剪报归根结底仍然是物质与物质转换的过程。所以,我要去读,要去剪,将内心的需求外化了,才能换来一“砖”一“瓦”以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2篇: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在《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写到他插队时遇见的一直脾气怪异的猪,它从不在圈里安静的吃食或和其他猪们打闹,最后甚至跑出生产队,变成一只野猪。

我确实那样欣赏它。反抗了人类施加的束缚,它选择生活在废弃的稻谷地理,白天它可以放肆地去大野食,晚上在地理看星星。

如此惬意,如果我懂猪的思想,我定会从它满意的哼声里,了解它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热爱。

我的精神家园,也诞生在一片自然里。

在我还馄饨无知时,郑渊洁的《红沙发音乐城》为我的精神家园塑造第一块基石。那是一个藏在沙发后的小人国的音乐世界。从此,我的世界有了色彩斑斓的童话和不绝如缕的音乐。

曹文轩的草房子为我的精神家园构造了结实的框架。我让我的灵魂飞过千山万水,在那水草丰美的油麻地和桑桑,秃鹤相遇,纸月为我歌唱,朱二麻子横肉的脸上满是笑意······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我的精神家园安上门窗。我看到车水马龙的洛阳,去往风沙漫天的敦煌,恍惚间,都江堰还继续着千年的流淌·······

我的精神家园是由书籍构成的,书籍是我精神家园的砖瓦和房梁。

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失意时痛哭流涕的依靠,得意时谆谆劝诫的警示;是外出时无所不知的同路者,是归家时灯下温柔述说的枕边人。

这是我像燕子一样一点一滴用唾液和稻草筑起来的世界。

却不得不道一声“可惜”!因为我正与它渐行渐远。

我如今的家园里,没有了王小波,史铁生。只有语文和数学迎接我。我从“秦孝公据西汉之固拥雍州之地。”的读书声醒来,在“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的背书声中昏昏欲睡,此时此刻,我多想回到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应该在王小波笔下的泥水洛阳,飞雪长安里。李靖在公共浴室和波斯人抽着大麻烟,红拂在洛阳城的大街上闲逛,虬髯客偶尔打一双草鞋,练习着天下无敌的剑术·······

这是我精神的空间,这是我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一生坚守之所在。

第3篇:我的精神家园

宜章七中——我的精神家园

谷正华

宜章七中,建校百年,历来是路东片学子们向往的地方。一九年,那年我刚满十岁,就从南塘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到了赤石完全小学校读四年级。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校长被罢官,学校停课,我因此而辍学。次年六月,复课闹革命,我又和同学们重返校园。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我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那时,国家已经废除了高考制度,城镇的中学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农村的子弟中学毕业后都回乡务农。屈指一数,我在宜章七中求学八年,她是我成长的摇篮,更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宜章七中校志》征文中撰联曰:“九子岭揽胜,尽阅楚南粤北风物,九九艳阳景如画;三望坪育才,精研古今中外文理,三三熔炉铁成钢。”回顾那段历程,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那些人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精神家园》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我的精神家园

文学院汉教三班

***

周一涵

我的精神家园

最近,我的精神,或者说心情,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累。

最近,头发干枯分叉,一直掉一直掉。在寝室洗澡时我总是冷冷地看着手中一把一把的头发,黑黑的,湿漉漉的,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长时间的吹拉烫染已经让它的健康严重受损,纵然是一点点的高温与热风也足以让它溃不成军。

每个早上都想懒床,每个晚上都很烦躁,不想睡觉。觉得自己抑郁太久,快要长出苔斑。疲倦。不安。难过。悲观。阴暗。潮湿。害怕阳光。我跳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灵陷阱里,无法自拔。

这就是累,不是那种跑完八百米后身体上淋漓尽致的疲惫,而是隐隐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寸缝隙,让你无所适从——大或小。好或坏。生或死。温暖或寒冷。信任或背叛。未来的或逝去的。握在手里的或丢弃的。可我,我总偏爱后者。

不知道为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精神家园作文

精神家园作文(精选17篇)由网友 “藏镜人”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神家园作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 精神家园作文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为了报国,献出了青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谭嗣同为了改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乌江”项羽为了心中理想,放弃了再创霸业的机会。

纵观历史长河,有太多的历史人物为了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放弃或失去了许多的东西,苏武就是这些人当中最让我敬佩的。

边塞冷风无情地打在脸上,染满霜的眉眼布满了刚毅的皱纹,零乱的衣服随风拂动想要朝天空狂舞,无数个日夜苏武总是持着汉节就这样巍然不动地凝望着远方,望向那远在天边的自己的国家。回想起往昔的生活,他从来不曾感到后悔,因为他是为了祖国的荣誉才有如此的境遇,他觉得这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800字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800字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青春的坐标系上已悄然掠去了十四个身体单位长度的韶华。岁月早已将我的记忆碎片串联勾勒成成长历程的剪影。回眸我的成长历程,老师无疑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确,许多老师也许只是你人生旅途中擦身而过的背影。然而有些老师却宛如知心朋友,当你打开记忆樊篱时,会给你“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喜悦。师生之间的那一点一滴,总会在你平静的.心湖中漾起涟漪。

初中生活的班主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不高的个头浓缩智慧,晶莹的眼镜涌动着灵感。他很平易近人,很坦诚。师生之间洋溢着和谐与喜悦。朗诵是班主任的嗜好,因为此,我们收获了许多欢乐。那是一节语文自习课,班主任挺了挺鼻梁上的眼镜,神采奕奕地告诉我们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教室炸开了锅。老师微笑着说:“那就让我身先士卒吧。”排山倒海般的掌声过后,老师低调地开读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坚守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坚守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篇一:坚守我的精神家园

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风尘如何湮灭,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洗涤,总有这样一句话回荡在耳旁:坚守我的精神家园。——题记

蔚蓝的天空,白云依旧流淌;汹涌的大海,礁石依旧站立;纷繁冗杂的尘世,我心依旧坚守,坚守,坚守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份淡泊,是一份宁静,是一份心底的欢唱。

恢弘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浩瀚的江水滚滚东流,却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愁,是谁?是谁站立在岸边?是那个“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的他?是那个“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的忠臣?是啊,正是他。面对渔夫的劝导,那句“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坦荡之言,“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坚贞胸襟,跃入江水,坚守清白的从容……我分明听到一声高呼“坚守我的精神家园!”为了坚守,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的精神家园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精神家园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