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0 07:13: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201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肖培东

一、温州市二模看《论语》考题分析

有人认为,在论及治国方针时,孔子说过“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如果统治者注重刑法、法制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能使国家强盛,天下有道,就能使百姓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有知耻之心。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下面是对我教的高三(8)班同学这道题的得分进行分析:

得0分--8人

得1分--18人

得2分--22人

得3分--1人

1、展示学生答案:

2分:不正确。孔子再说“刑罚不中”前,着重提出要先“正名”,只有名正,则言顺,则事成。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看出孔子在治国时认为统治者必须先正名,才能使国家昌盛。

1分:不正确,孔子提到刑罚中,不一定能使国家强盛,恰恰相反,会抑制国家的发展,孔子提倡的道德,对德、礼的要求,达到以礼治国,天下大同,则刑罚,法制就自然而然没用。

0分:正确。国家有刑罚的约束,人们就可以有法可依,依法行事,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而没有则会大乱,因此只有社会安稳,才能构建大同社会,才能礼乐教化。

2、学生分析错误答案

3、师小结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4、出示班级满分答案:

3分:不正确,孔子说“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而这个之前孔子说的是必先正名的观点,另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充分表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德治”,而不是“法制”。

请章燕绅同学说说自己的答题想法和思路。

5、出示二模参考答案:

不正确。首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其次,“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再次,孔子的思想中没有“法制”观念,把“刑罚”等同于“法制”属于混淆概念。(结论1分,理由2分,写出任意2点得2分)

二、以二模试题为例分析

抓题干文本再现

1、“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选自《克己复礼》第13.13章节,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要义:要正名,

正名是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如“觚不觚,君不君”等。孔子“正名”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

由此得出答案:“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

2、治国方针属于“政治”板块--《为政以德》,2.3章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由此得出答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

补充:《〈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三、小结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

2、文本再现

3、规范答题(小论文式):

观点--分析--总结

四、牛刀小试

【杭州市二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24.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师生共同分析,再解答

2、出示答案评分:

答案: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是体现了“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五、实战演练

【2011年交流卷 诸暨中学】

“十二五”计划建设提出,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这则材料中体现的思想,与孔子的“忠恕”观是否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一致。“忠”是指待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迏而达人。“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我为人人”就体现了“忠”的思想;“恕”是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律己、尊老爱幼”与“恕”的观点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尽心竭力,与人为善,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会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形成良性的“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11年交流卷 镇海中学】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礼延伸出来,为礼服务的,礼教的最大作用是从行为到思想上给人一个框框,以维护统治稳定,其很多方面是甚至是违背仁义智信的。所以说儒家思想核心是礼。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礼”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理解是片面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不是“礼”,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仁延伸出来,为仁服务。“礼”是以区及与之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实际上是一种等级秩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但也保守的一面,后来的“三纲五常”就是有违背仁义智信的,但并非是孔子的初衷。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第2篇: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论语选读

第六版块:《论语》选读(共6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高考年份 考点统2010年 计

2009年

二、命题分析

1.考查范围比较大,涉及到《〈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但考题主要涉及客观填空、主观评价分析两种形式。

2.形式上往往命制两道题:或一大题两小题,或两大题(内容上有联系)。

3.分值有所加大,由4分增加到5分。(一般是前一客观题1分,后主观评价分析题3分或4分)

三、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论语》阅读作为浙江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备考:文字、文章和文化。具体就题型来说:可能涉及以下两种题型:

题型一:名句、成语、观点填空题(基础理解题)《论语》文字的理解重点不在于疏通,不一定深究特殊用法,但得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这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评析孔子思想的前提,否则任何“评析”均无法有效展开和具体落实。常见设问方式: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一句话)。

(2)以上材料(课外材料、补充材料)体现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基本相同,请写出体现文中观点的句子。

(3)上述材料是如何形象地表述××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等)的?

(4)上面文字中的××(比如“忠”“友”“信”)的内涵是什么? 题型二:主观评价分析题

本考点的命题基于《考试说明》的“批判继承” ——《论语》的现实性运用,选料可以是来自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相关的材料,或者是课内课外横向比较的材料。但答案更多的是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可在课内找;考查的实质还是评述的深刻性、辩证性。做题注意观点提示性的话语。常见设问方式:

(1)以上材料对儒家“××思想(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2)对孔子(儒家)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理解。(3)上述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请简要说明理由。(4)上面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观)”,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5)以上××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请简要分析。

三、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2011年 题号顺序 考查章节 23 24 24 24(1)24(2)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主观评析(教学原则)

3分

《为政以德》

评价分析 主观分析(交友观)客观填空(填写成语)

4分 4分 1分

考点及题型 客观填空(填写观点)

分值 1分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对应题型一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概括 孔子和韩非子 为政观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经典文化名著阅读,应读懂原文,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作答。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答题要规范]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对应题型二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2个关键点:两种为政观 评析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两种为政观,首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见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有偏颇。[答题要规范]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解答《论语》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题策略(1)解答分析

《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对《〈论语〉选读》复习提出的建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要顺利完成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读懂材料,熟悉材料。(2)备考策略

该背的章节及名句必须背出,消灭书写中的错别字;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将十个章节必学课内容烂熟于心,掌握吃透《论语》十篇必读课文涉及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四、主观评价分析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批判与继承《论语》中的思想观点是《论语》阅读考查的重点,其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此类题目都以主观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检验考生对儒家文化内涵的把握。试题一般围绕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题答题具有辩论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一)解题分析 1.话语类评析题 以《论语》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分单篇材料评析和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1)单篇材料评析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题目: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2)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

包括非重点课文和非《论语》语录,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学生从题目指定的角度进行评析。

例: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题目: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2.话题式评析题

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的理念,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某个话题进行评析。

例: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题目: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3.文学欣赏式评析题

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分析人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理念,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或表达时的情态、心理。例: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题目:你是如何看待文中孔子的这种“苦乐观”的?谈谈你的理解。(2分)(二)答题模板

1.点出主旨:读懂所给材料的含意。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观点或儒家观点。

2.阐释含意:理解文本,探究儒家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摘抄题中相关材料或《论语》课文中的语句,具体阐释观点的含意。

3.辩证分析:对材料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结合时代和现状(可以是社会的现状,也可以是考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辩证地思考其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1——4题p101

第3——4课时 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一、真题讲解

(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引用 意思相仿 然后 分析思想 [思路要清晰] 作为全国高考独一无二的对《论语》的考查,本题另辟蹊径,一改2009年命题方式,不是机械地选几则《〈论语〉选读》中的章节,考查成语概括与孔子的思想,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论语》思想精髓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在充分理解欧阳修名言的基础上,写出“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名句熟练程度、品评分析的角度等多种能力的考查,达到知识迁移,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可谓[答题要规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求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题多赢”。该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两问前后的关联性,容易一错全错。

二、总结答题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简单翻译,没有分析

示例一:君子与君子之间是因为有共同的道义而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这是自然规律。

示例二:君子与君子交往团结而不勾结,小人与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所以我们要与君子做朋友。2.重点不突出

第一问回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考生中,有部分考生在回答第二问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周”“比”“和”“同”上,分析时围绕“团结”“勾结”或“和谐”“混同”,没有考虑到材料中重点关注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而事实上“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和”是指君子在坚持义的原则下与人和谐相处,“同”指的是小人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无原则地与人混同,因而“周”与“比”、“和”与“同”同样揭示的是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的不同。答题时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按要求有重点地回答,切不可无的放矢,事倍功半。3.语言罗嗦,表达不清

2010年《论语》题第二问出题意图很明显,答题要点也很明确,但能清楚地说明白的考生并不多。有考生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仔细一看就是一个意思反复出现,如“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合,君子看重的是义,小人看重的是利,君子与朋友相处是以义为原则的,小人与小人相处是以利为原则的,君子是重道义的,不会因为利而出卖朋友,小人是重利益的,一旦无利可图就会出卖朋友”。这一回答将君子与小人两者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楚,但语意重复累赘并且缺少概括性揭示两者的本质区别的语言。

另外分析过程中对关键词语解释时出现严重的书写错误以致概念不清,如“利益”写成“利义”,这样的表达自然会使得分大打折扣。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5——8题p102

第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十八)及讲评

《论语》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1分)(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4分)答案:(1)严己宽人;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任选一条,意思对即可)(2)不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2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____________。(1分)(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4分)答案:(1)箪食瓢饮(箪食陋巷)、乐在其中、乐以忘忧(答出任一个即给1分)(2)从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看出其安贫乐道,重义轻利。(1分)把富贵比作浮云,因为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1分)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1分)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1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甲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乙

有人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昭夏,五性发而为辞章,五味和而成佳肴。推及施政,则必须综合考量,若“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你认为材料乙中的观点正确吗?结合有子的话,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正确。(1分)有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庸之道追求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分)色彩调和就艳丽,韵律调和就悦耳,真情倾诉就动人,咸辣适中味就佳。(1分)要想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宽容包纳,又要和而不同。(1分)不会知权通变(若同一声音、同一花色、同一味道、同一标准)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1分)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②虚而沦漪③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④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 ①史:虚浮。②性:性质,特征。③沦漪(lún yī):水的波纹。④资:凭借。

(1)关于“文”“质”的关系,二三两段都采用了比喻说理,请写出比喻的喻体。(2分,每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至少写出三个)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这三段文字,比较孔子和刘勰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3分)答案:(1)文:兽皮上的毛色花纹、沦漪、花萼、丹漆。质:兽皮、水、木体。(2)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1分)异:孔子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文质兼备,才能成为君子。而刘勰从文艺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质关系问题,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纯粹审美的高度。(2分,即为人与为文的区别,意对即可)5.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甲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乙

法治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而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前总书记江泽民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1)这三则材料贯穿了孔子怎样的思想?(1分)(2)你认为若要改变我国官场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现象,扭转社会不良风气,“法治”与“德治”哪个更有效?(4分)答案:(1)中庸之道。

(2)①法治更有效。其一,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规范行为,让官员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其二,严厉的法律惩处可以让贪官们心生畏惧,从而减少贪腐。

②德治更有效。其一,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树立“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的思想。其二,法治只能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德治却能规范人的内在行为;法治是让人被动服从,德治是主动修养。(可引用孔子的这些原话“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两者结合,内外兼治。(能自圆其说亦可)6.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案:(1)①因材施教;②中庸之道。(各1分)(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1分)。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2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5分)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________。(1分)(2)“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4分)答案:(1)南宫适(1分)(2)①因为孔子已经知道南宫适的见解非常高明,所以不需要答复。(1分)②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为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武力侵暴”等亦可)。(1分)评析略(要求言之有理)。(2分)

第3篇: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215 更新时间:2009-12-6 20:57:38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第二部分:热点专题

专题三

聚焦乌鲁木齐“7·5”事件

加强民族团结

【专题要点】

1.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7月5日发生在乌鲁木齐的暴力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疆独”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指挥煽动的。目前,公安部门已抓捕1434名参与打砸抢烧杀嫌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届高考政治二轮热点复习7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

政 治

第二部分:热点专题

专题七 加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

【学法导航】

一、其他学科多角度思考

(一)地理学科:

1.熟悉港、澳、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组成,并分析说明其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2.分析说明20世界70年代以来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原因。3.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澳、台地区与大陆间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意义。

(二)历史知识

1.台湾自古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平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2.港、澳两地近代被迫与祖国分离,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港、澳回归祖国大家庭是国家实力增强的突出表现。

3.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效途径

二、重点提示:

1.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谈谈四项协议的签定、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一 先秦

高三复习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策略】

1.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而选择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 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

(09江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全国)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09天津)1.下列史实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一、几点思考

1.试题取材范围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
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

《论语》与孔子

(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

1.深刻的思想性 2.语言的文学性

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

(二)孔子其人

三.教材的编排体制

共三编:主题选讲 论语原文 综类撷英

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

孔子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201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