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地理洋流课件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怎样设计?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质疑与交流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
洋流形成的因素以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据《彭城晚报》报道,一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一位74 岁的名叫斯塔娜的老太太手里。这位老太太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56 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上写来的,当时军舰在非洲以西佛得角遇到猛烈的风暴,乔治怕再也见不到朝思暮想的恋人,于是给斯塔娜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海底,谁想此瓶竟漂了56 年。故事虽唯美感人,但我们今天研究的不是这个爱情故事,而是这个爱情漂流瓶。
【问题】非洲与英国隔的很遥远,而这个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要知具体详情,请看教材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洋流的概念
【自主学习】请大家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洋流的概念,然后请看课件上老师展示的这支洋流,墨西哥湾暖流,常年按照自南向北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
【教师点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件上洋流的概念。注意洋流的概念中三个关键词。一定方向、大规模、有规律。
二、洋流的分类
【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的是A、B两地的等温线分布图,请大家试着说出A、B 洋流的性质,以及判断理由是什么?
【教师点拨】暖流和寒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由水温高的地区流向水温低的地区为暖流,相反为寒流。
三、洋流的形成
步骤一:实验探究
【过渡】既然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家都知道,物体要运动就必须要有动力,那么洋流的动力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用具】一盆水、红墨水几滴、一台小风扇(电吹风),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实验过程】请两位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打开小风扇(或电吹风)开关吹拂水面。
【思考】请大家认真观看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②当红墨水向对侧流动后,观察其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发现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并且水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物体阻挡其方向会发生改变。
步骤二:复习铺垫
【过渡】既然风是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球的.风带,现在来复习一下。
【绘制模式图】老师多媒体展示的是空白的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根据全球风带图,请大家试着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思考】请大家在绘图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①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以及中纬西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的名称?
②结合实验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思考,除了风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洋流的方向发生改变?
【总结归纳】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洋流的形成主要动力除了盛行风,还有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四、洋流的分布模式
小组探究:
1.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分布模式
【过渡】此图是理想状态下的洋流模式图,我们发现与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不完全吻合,说明大洋分布规律复杂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分组探究】请大家读P48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观察一下指定海区洋流的运动有何规律。
1.第一大组研究太平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2.第二大组研究大西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3.第三大组研究南印度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观察提示:请大家找出自己观察的各海区由哪些洋流构成了环流?环流方向如何?并注意洋流名称及寒暖流的位置分布。
【猜猜我是谁】下面进入“猜猜,我是谁”环节,课件上老师展示了一些洋流,请各组组员抢答所在海区洋流名称。
【各组汇报】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归纳总结】①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③南极大陆外围40度-60度海区:受海陆分布影响无环流,为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
2.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模式
【过渡】同学们帮忙找找看,有没有遗漏没有总结的海区?大家继续分组合作探究,讨论。
【问题】请大家看图思考北印度洋洋流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归纳总结】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环节三:呼应导入
同学们能否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说说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请大家学生思考,并上台指出漂流瓶运动方向。
环节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了洋流的成因,总结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主要洋流的名称,最后通过案例说明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篇: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界洋流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的活动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对具体的洋流名称不作强记性要求,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北大西洋海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线选择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均为艺术类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
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 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 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洋流板书】
一、概念及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2、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环节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本课以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并了解形成该洋流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
第3篇:高中地理洋流的课件
高中地理洋流的课件
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主要动力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
【 课标要求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教材分析 】
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