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谈笔墨纸砚的天人合一散文
谈笔墨纸砚的天人合一散文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文化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历代文人墨客对此文房四宝多有赞叹,有的甚至爱之成癖,如米芾爱砚,甚至拜石。中国的文房四宝与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对于文房四宝的制作也是千变万化,名品精品层出不穷,较之于西方的古典文房工具真是丰富无比。由于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无论是笔、墨、纸、砚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物性和人性特点,这里根据四宝的特点逐一的谈谈他们的个性和“天性”。
一、宣纸主要的生产地在安徽的宣州。宣纸是有很强个性的材料,纸性特别,吸水性很强,墨水点在纸上会马上洇开。每一寸都是天下无二的表现空间。纸张的初始使用会很难把握,用笔时干可以有飞白、湿可以有水洎,因笔的运动而产生随机的不同变化,按照画家的感受,笔的运用可以表现老枝嫩芽,刚强柔弱。欢快喜悦和萧瑟阴沉,记录着运笔运墨的每个刹那,充满不可遇见的偶然性,虽然驭笔于人,但是自然天成的成分极大,我们知道初学用笔时无法驾御,纸张会按照它的特点和性格承受笔墨的痕迹。只有熟练了了解了纸的性格,才会得心应手。利用纸张的特点表现纸张的吸水性和水墨交融的特性。宣纸的性格和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特点是非常吻合的。纸张体现的个性,使用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纸性,表现出驾御纸张的功力。中国绘画上讲究的笔墨功力就是在这样柔软的薄薄宣纸上面表现的。表现遒劲有力的斧凿之痕,表现千斤之力的运笔痕迹。这个力量不是我们通常的力量,是通过毛笔表现出来的内劲,这样的功力往往要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具备。画家们终生都在修炼着用笔的功力,在用笔上友人这样形容画坛大师李可染,“他笔犹如自己的神经末梢,每行笔一分,都努力使感情专注 笔端”,达到恣意挥洒、笔墨传情的炉火纯青水平。”
二、毛笔是表现里极其丰富的`工具,仅制笔的材料“毛”就有羊毫、狼毫、兔毫、獾毫、鸡毫、狸毫等等,甚至包括人得头发胎毫,也可制笔。这些取至于自然的动物毫毛,软硬长短,老嫩刚柔。每只笔各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性格、即使是同样的笔也有不同,它们的特质真是到了毫毛之别的效果全殊的程度,这细致的差别,运之于笔,笔墨的痕迹就有无限丰富的变化。一只笔的运用,用石涛的话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从心到笔这个过程有多少是由人控制有多少是归于自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自己与自然是一体不二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总是把余地留给天,这个天就是自然的力量。中国画里面的笔墨功力就是体现在毛笔丰富的变化中的,运用的过程就是天人合一的过程。
三、自古制墨名家很多,松烟、油烟为常见,和水研磨为汁,在国画艺术中,水与墨调和,水与墨的变化,出现不同的墨色和层次,所谓墨分五色。水为生命之源,现实中阳光雨露普照真山真水,在画中也同样是由水,水“滋润”万物。在这儿水运化着笔墨纸砚,挥洒出意趣高妙的中国画,也叫水墨画。其中泼墨画就最具天人合一的旨趣,任意泼洒 ,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或嶙峋怪石,或苍茫云雾,或葱郁莽林,或溪流深涧,云烟满纸。墨,就其单纯性和丰富性而言,确实以达到了极致,与水的调和,出现永恒的变化如同天边的云霞绝无雷同,画家对墨的把握也仅是一种模糊程度上的准确,而墨所代表的色彩,是与人相互交融的结果。研墨也是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墨法甚至称之为“血法”曰:用墨之法,前人谓墨者字之“血”也。可想而知研磨的重要。研墨的方法十分复杂,浓、淡、干、湿各有其相宜处,各个朝代不同的书画家研墨的方法都有不同,墨还有新墨宿墨的区别,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研法。
四、小小砚台竟称之为“砚田”,“砚海”。天下多少文章书画从此而出。石砚种类很多,好的艺人制做时,利用石才的天然纹理和石头的色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加工出巧夺天工的作品,中国人喜欢玉、喜欢石,这石头里面,砚石就算是一类了,砚石又有很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名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端砚因此而得名。唐武德年间问世。《端溪砚史》称端砚的特点是:“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寞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津耀墨,无价之奇材者也。”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种砚形样式,根据石材的天然质地,和石材的色泽,花纹,因势利导雕上山水、人物、花鸟各种图纹。
歙砚江西婺源县所产的砚石。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开产于唐开元年间。其质地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磨之无声,久用不损笔毫,并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等图象。歙砚质色、发墨皆优于众砚,与端砚并称,宋代苏轼、蔡襄曾作诗赞赏。鲁砚始出现于唐代。山东古称鲁,故得“鲁砚”之名。纹理多样,色彩丰富,质地滑润,坚而不顽,细而不滑,易发墨,不损毫。历代书家极为推重。洮砚因产于洮河,其河源于古洮州(今甘肃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卓尼县)而得名。已经有近900多年的历史。宋代著名画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砚辨》中云:“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之深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选择砚台的方法也是天人合一为标准的,一看材料是否天然优质,有无天然异彩异形点缀其中是什么品位。二看雕刻的意匠如何工艺是否精湛。两个方面完美结合了说明天人合一了,这样的作品就是选择的目标,纸张笔墨何尝不是如此。
四大名砚共同拥有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文房四宝再人们的心中代表的是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载体。在传统的风水中也有大量的使用,浙江楠溪的苍波村,借形如笔架的笔架山为朝山,村中水池为砚,条石为墨,居住宅园为纸,形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在村庄里面以砚为象,象征文化使村庄里面生活的人们耳渲目染沉浸的文化教育之中,使该村历代文人辈出。这个列子可以明白的看出文房四宝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是什么地位。中国人深深懂得教育的意义,把山河大地的美妙和山河大地的灵气,都运用起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这个服务不是开山劈石的破坏性开发,而是天人合一的善巧利用。寓文化于环境之中,感受环境感受自然感受这个来源于自然的文化,使的人的生命与大自然容为一体。或者说从来就不曾与自然分开过。天人合一在砚台的制作上面,表现的有为突出。天然的翘色在设计中巧妙的利用,石头的自然肌理和石头上面的色彩变化都在制作中加以利用。例如在端砚上的石眼其形如鸟兽 的眼睛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黄、绿、黄白等色彩一方和那的砚台上面,用黄色的石眼雕刻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深色石质象征夜空,构思十分巧妙真是因材施艺,神韵悠远。据说日本人把石头磨成粉再加以铸造成砚,实在可笑,自然的东西经过精心的加工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怎么可以与机械相提并论呢,真是崇拜机器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天人合一的这个方法在霍去病墓的石雕上可以看出,这种艺术上的主动性,在中国禅宗叫做“心能转物”,那些伟大的雕塑杰作是在天然的大石块上稍加雕琢而成的,奇异的想象与艺术的处理就与那石头浑然天成了,这种“法自我立” 、“意来取物”的艺术气韵,是中国文化极高的精神意境所孕育。是我们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所决定的。这种精神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从来不把人与自然分割起来。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的方式。例如建筑,在居住的屋子外面还有院子,这个院是没有顶的房字,是大自然向人为环境的过度。在制造园林时模仿自然山水,追求山水的意境、格调。讲究借景造境,移步易景。通过各种景物的完美组合,以达到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园林虽然是人工制造,但是一切都要合乎自然,使人在园中如在深山湖泽,有无穷的自然气息。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乃至园林。有什么不是人与自然造化共同完成的呢?在西方人承认了自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不在自然之外。中国人总是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从来没有把自己从自然里面分离出来,而是认为山河大地无不是我,认为自然就是自己。
在艺术中强调自然的流露,在书法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讲究书法的气韵,追求书写的天人合一状态。在书写的时候自觉的把自己与自然对立的那些部分去除掉,让心中充满自然的气息。在这样的状态中书发自己的胸臆。
范中立终日坐在山林之中,有时几日不动,出神入化,与天地和,与山水溶为一体,正如水与墨的交融,笔与纸的交融。与文房四宝的个性溶为一体,才有传世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画面上一种山河的壮丽气象,透过画面感染着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
黄公望年七十还在游历山林,他不能安坐家中。其性情还是游于山林,与自己的画里化外往返交流。可以说的是“出神入画”了,这些都说明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毕生追求的天人合一。
杨振宁博士介绍中国文化时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不妨来看一幅宋朝的画,有五尺多高,你站在它的面前,问你自己,这个画家的心境是什么?以及这个画家所要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什么?我想你问了这些问题以后,就比较容易了解到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哲学主要的精神是什么了。大师们的实践说明,他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绘画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2篇:笔墨纸砚散文
笔墨纸砚散文
(一)笔
一根清瘦而磊落的骨头,挺起了中国正直的脊梁?
于孤寂中,恪守着堂堂正正的做人准则,用笔尖那小小的,不算尖锐的喙,啄食着内心贮满光明的燧石,锐利的子弹还有滚烫的血液。
曾经,这支笔的前身是一节瘦削的竹,来自于清贫的民间,所以它们更懂得人间的疾苦。
后来,这支笔经过更多的嬗变,直到今天,虽然已经很少有人再用竹管狼毫制成的笔来抒写,但是无论现在的笔是什么形状的,都会用比夜还要黑的墨,在一张比雪还要白的纸上,写着比血还要滚烫的华章。
那种绣口一吐,便是五千年的盛世华章。
(二)墨
想到墨,在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盛放它们的瓶子。
那是一种比露珠和露珠要小,但是比沧海和尘世都还要大的瓶子。它是物质年代中最后一口灵魂的井,而墨,就是被其收藏了五千年精神月亮的辉泽。
一旦被一种叫做笔的物件探于其中,就会打开一条秘密的隧道,释放出酣眠了千年的电闪雷鸣,照彻广袤的精神天空。
一滴墨,在没有被唤醒之前,就是那么地置身于星星的难民营中,等待着下一个人打开上帝的水牢,带领着自己一起超脱于红尘之上。
(三)纸
一张纸,就是文人主宰的疆域辽阔的王国。
可以随意地在上面布满阳光和鸟鸣,鲜花和露水。
甚至也可以在上面测试一粒子弹的穿透力。
可是,我更愿意把纸看做是一种武器。和笔一起,组成了盾与矛,如果再加上墨,就会召唤出无数手执矛与盾的勇士。
或者这一张纸就是我躬耕的土地,我在上面精心地播种者玉米和大豆,葵花与土豆,喂养着饥饿的胃。
可是,这些都是我的.假想,一张纸只是一张纸,一张收藏着生前月光和雨水的纸。一张会被轻易撕碎的纸。
同样是纸,但是不一定有相同的命运。有的纸因为GDP的原因,被人铲除了在上面盛开的鲜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水。
有的纸成了被扔在垃圾桶里面的各种文件。
还有的纸,幸运地遇到了诗人,幸运地遇到了一管燃烧的墨,从此没有白来世上走一遭。
无论怎样,都请善待那一张干净的纸吧,不要让它成为喊疼的暗伤。
(四)砚
小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我就开始与它结缘。
那个时候,它已经是一块经过巧匠点化,有了自己的生命和使命的石了。
那是一方和方块字有着同样精神和形状的砚,当清澈的水与一块坚硬的墨条在砚中相遇的时候,就会在娑娑声中化成了这一方砚的血液。
我的少年时光,就是在这种不急不躁的研磨中过去了。
如果不是前几天收拾屋子的时候,无意中在一个箱子的下面与它像久违的老朋友一样地重逢了,我都快要忘记那一段横平竖直的日子。
把砚台轻轻托于手中,擦去上面的灰尘,会有一种深入其骨髓的墨香扑入鼻翼,直透肺腑。
轻轻抚摸着少年时留下的迹痕,思绪就开始了后退。
从早过三十还未成家立业的现在开始,退向飞扬跳脱的青年时光。
再退到年少轻狂的少年时光。
似乎砚上的墨迹就是昨天留下来的。而我,仍沉浸在那娑娑的研磨声中,用微不足道的手势,打磨着那每一寸珍贵的时光。
第3篇:笔墨纸砚千年韵散文
笔墨纸砚千年韵散文
对于读书人来说,笔墨纸砚最为亲切,也是不可离手的。今日之文是因为一个村落,一个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的李姓家族的古村落。
毋庸置疑,我的祖先是姓李的,只是,来这里不是为了寻祖问根,而是一种缘分,让我找到了这样一个以李姓为代表而传承下来的千年古村。几百年前为一家,所以特别留意着这里的一切,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的亲切。古村位于浙江温州境内,叫苍坡。近些年,确有许多李姓家族,拖家带口,来这里寻祖问根。
怀乡念祖,对于许多人来说,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自己走进那一片土地,那是一股湍流不息的血缘源,一条亘古不变的基因链,成为无法割舍的祖根情结。当我亲近这片土地的时候,细细解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门,一草一木,猛然发现,几十年来,自己身上一直存在着的淳朴、真实、坚定的根基
第4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谈保护环境
从儒家天人合一的角度谈保护环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儒学中的“ 天人合一” 思想,是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核心命题。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的今天,重新检讨 “天人合一” 思想的精神与特点,加强人们现代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 天人合一” 一词出现得较晚,但这一观点却很早就有了。最早出现于 《周易》 中, 已经蕴涵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 易经》 中“ 天人合一” 的主要内涵是: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