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 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第2篇:教案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难点:体会词的意境。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议法 学法:自悟法与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音乐)
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课件播放音乐《清平乐 村居》导入。师:听了这首优美的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这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关,读课题。
二、新授内容
1、齐读题目。
我听着有人读yue有人读le你认为读什么?
2、讲词牌,中间停顿一下读,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句子字数不一样,分上片和下片。
3、齐读词。
(1)校正“翁媪”的读音,意思:就是我们指的老爷爷,奶奶就是“媪”。再读这个词,带在句子里再读。
(2)校正 “相媚好”、“莲蓬”的读音。
师:正常中读第二个读轻声,但是在古诗中为了押韵,第二个还是读第二声。
(3)出示剥,讨论应该读哪个音?
师:老师分析、教读两遍,放到句子里读。再指名读一遍。师:注意这次又没有什么读的不正确的地方,还要注意停顿 生再读一遍,放慢速度。
(4)注意无赖一词,老师教读两遍。自由读,齐读。
4、理解词意思。(1)读这首词,看看你能想象出什么画面? 生:我的脑中浮现出了两个老人在茅房底下聊天……
生:我看到了有一所小小的茅草房,这个茅草房紧靠着小溪,溪边长满了青草。
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村居图。
(2)第一段,茅檐低小,……这段小茅草屋在长满青草的溪边,非常优美。生读。
(3)第二段,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话中,感受他们非常幸福,天下非常太平。解释吴音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吴音相媚好,就是用方言亲热地交流
师:他们究竟在亲热地交流什么呢,会怎样取笑对方呢? 老头子……老婆子……啊的 读出这句话 齐读
师:再想一想,他们还会想什么呢?
师:说到了小儿子,来读读这句话,看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生:他躺着剥 出示图片,仔细看
师:这就是俯卧,他还能怎么剥 生:还可以仰卧
师:正如你说的,想怎么卧就怎么卧。
生:我要是他的话,我会翻过来翻过去,想干活不干活,干活还是不干活?
(多么可爱的孩子!)(4)无赖是什么意思?
无赖原指不讲理的人,在这里指顽皮,“最喜”看出,这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可爱顽皮的小儿子?
师:孩子们,其实像无赖,表达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这是爱称啊,在生活中,爸妈也会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这个小调皮、小捣蛋…… 齐读。
师:这样的画面让人沉醉在温馨快乐之中、幸福之中,所以辛弃疾也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感叹道:醉里吴音相媚好……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村居图啊。
5、这副村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一家人生活得很美好和温馨的感觉、和睦、恩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把这首词读出来。齐读。
6、假如你来到这村居前,看到这种场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师:孩子们你们所说的汇集成一个字,醉。板书醉
三、情感升华。
词人辛弃疾生活在战火连天的金国,一直没得到朝廷的中用,他看到这么温馨的场面,他会说什么呢?
唉,外面也像这里一样温馨美好,该有多好啊!
四、总结。
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所以词人眼中辛弃疾才有这样诗情画意的场景,辛弃疾笔下的温馨、美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希望这种温馨的画面、生活一直延续下去!。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 • 村居
醉
第3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课题:清平乐 村居 主备人:刘美玲 使用人: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自主学习: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自由读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3、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
第4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
村居
执教:陆劲松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能够背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3、在诵读的过程中,再现作品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咱们今天首先来认识一位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出示画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他和咱们以前见到的文人画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
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英勇善战;在诗词创作上,他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他也曾作为咱们镇江的“父母官”,登上北固山,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
第5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 村居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老师知道你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谁愿意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2.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词)。
3、齐读课题,正音“乐”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曾经学过卜算子 咏梅)(可能有同学还知道“醉花阴”“浣溪沙”“虞美人”也是词牌)
师: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空一格 读时也要有停顿。(再读课题)
师:题目村居你是怎么理解的(乡村生活,居住在农村院落,农村的家庭,农村的居民,农村的住处,乡村人家)
师:那这首词向我
第6篇:清平乐的教案
清平乐的教案
清平乐的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知道我的爱好是什么吗?老师知道许多同学喜欢中国画,也有许多同学在学中国画,所以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一幅中国画和大家一起欣赏。
出示课件
1、来,大家都来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景物?(茅屋、荷花、老翁等)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田园牧歌、农家生活、村居)
2、这幅画就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写的著名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村
第7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平乐村居》教案1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 投影 2 、范读磁带 3、配乐磁带 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
第8篇:李煜《清平乐》教案
李煜《清平乐》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课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扣住作品意象分析作品,评价作者的思想与心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要将“别离”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
2、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落梅”“鸿雁”“春草”的意义。
2、理解本词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
3、分析本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