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 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 了解感知
1.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乐朗诵。)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
①明确:色: 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
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②明确:声: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 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四、揣摩体味
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 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画面上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 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 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 日光能细数吗?(神态 动作) 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 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 与悲凉?
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 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
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 。
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 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静 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四、回顾认知过程
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
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
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五、迁移训练
情景相生。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1. 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 )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 》司空曙)
绿 红 黄 残
明确: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2. 理解《沁园春 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板书设计
以 情 驭 景
画面 清晨小院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带黄 蓝朵 青布 淡绿微黄 清
秋味 悲凉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以 景 显 情
第2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元曲史上最著名的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马致远的用品:《天净沙·秋思》。
2、“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哀
小桥/流水/人家,“乐” 景
古道/西风/瘦马, 哀
交融
夕阳/西下,情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
第3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 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
二:新课导学: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
第4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 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 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二.自学探究: 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并思考《秋思》这
第5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三学习课文
学习活动一:诵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