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幸福留下泛黄的记忆散文
幸福留下泛黄的记忆散文
落雪的午后,正是品茶读书的时节,落雪的午后,也是我沉浸在听琴赏乐的情愫里。
这天午后,应老同事之邀,前往“八大碗”酒店参加聚会。在这里我见到了分别整整四十年,如今已经鹤发童颜的几位老同事。久别重逢,握手言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落坐后谈论话题,无非是最近工资涨多少,孙子(女)多大,晚年过的是否幸福……
虽然,看起来这些话题有些俗气,但我感到很实在也很接地气。期间,大家忆起八十年代末在修配厂工作的片断。往事追忆,历历在目。
还记得那个穿喇叭裤、的确良衬衫的年代。当时有一首歌曲“幸福不是毛毛雨”而风糜一时,在泛黄的记忆中至今不曾忘记。
可是四十年过去了,幸福究境是什么?是未见世面时一日三餐,还是见过世面后的那一份精彩和无奈?
坐在我身旁的刘丹大姐说,四十年前,人们高唱“幸福在哪里?”而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爱唱的却只是“我要买房、买车、买地皮……”的嘶喊,似乎对幸福的选择在人们的价值观完全转变的今天,已成为一个很不屑的选择。
依我看,幸福的人,心里也许有难言的苦;时常微笑的人,心里也有无声的泪;炫耀生活的人,可能远没表面那么风光。一个人的幸福,只有自己懂得生活的快乐。所以,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纠结于别人的评说,照自己舒服的感觉生活。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过的幸福,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
修配厂的“画家”李竽德接着说,在座的诸位一定看过《相約星期二》这本书,书中的老教授莫里在体验绝症所带来的死亡时,所感悟到的那样“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的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的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是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
现在,我虽然退休又离异,孤独地生活。但我将晚年夕阳寄托在笔墨书画之中,由此而感到乐趣,偶尔与孙子到公园玩玩,我也知足。我认为这就是幸福啊!“画家”李竽德说完,赢得在座一阵阵掌声。这是对“画家”观点的认同,也是对他晚年充实生活的肯定。
推杯换盏之后,交谈的`情绪再一次被激情点燃。修配厂的才女谷守锦说,当人们把幸福观建立在厚重的物质基础之上后,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也因种种欲望扭曲成越来越多的想入非非,幸福因此而变成了海市蜃楼的幻觉。的确,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都是一日三餐,而我们大多数人想到时候确实是满汉全席。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都只是能够挡风遮雨的温暖小屋,而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确是装修豪华的花园洋房。因为我们太容易忘记“知足者常乐”这个老掉牙的道理,而终日深陷不知足的痛苦煎熬之中,让潜意识里的贪婪本性一点一点吞没了自己原本平和的心,让“人为财死”的悲剧每天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始终沉默不语的郭玉兰是修配厂的老团支书,她接过话荐说,其实,幸福就像一碗清水,只有在品尝它,而不是用它来一解心头之渴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甜。或许,有钱真的能让鬼推磨,但鬼推了磨,就能让原本不满足的我们满足,不快乐的我们快乐,不幸福的我们幸福吗?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这相似之处,当然不是数钞票时把手指数烂,它只是当我们需要温情时不至于用钱去换。好,好,说的太好了!又一杯满满的酒干了。
这时,李贵臣站起来,吟诗一首。忧愁似飞雪/入酒既消融/故人依似好/一笑杯自空。是啊,这相似之处,当然也不是在无止境的追求中焦躁不安,它只是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尽情享受的那一份酸甜苦辣。相似之处,当然更不是,我拿今天赌明天的任性,它只是在我们离别人世时的无怨无悔。
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老同事的见面会,这是花甲年纪的人心灵碰撞交集。大家在彼此的交谈中灵魂得到启迪、得到升华、得到了净化。走出酒店,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今夜灯如画,星落雨,美好的星辰依然闪烁。
第2篇:那些泛黄的记忆散文
那些泛黄的记忆散文
【一】致远去的煤油灯时代
对于大多数三十而立之后的人而言,小时候对于夜晚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了,也或许现在许多人都已经开始淡忘或疏远了吧。趁着大家还没有完全忘记的时候,我觉得是有必要重新拾起这份记忆,铭刻这个时代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关于特别年代的记忆,这是一个关于浓浓亲情的记忆,这是一个关于美丽童年的记忆。那份温馨,那份童趣,那份温暖,那份亲切,我想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不太可能感受到的,如今兴许也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煤油灯的影子了吧。
当夕阳西下,老牛暮归,山村渐渐被夜幕笼罩,在茫茫夜色中,就会渐渐出现零散而微弱的小星星,那就是村里人家点亮的煤油灯了。随着煤油灯的亮起,偶尔还会伴随有狗吠的声音,给山村的夜晚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诗意,那时候没有电灯照明,煤油灯就是祖传的照明工具了。晚饭后,在昏暗的不断跳动的煤油灯光下,孩子们在做作业,大人们坐在旁边唠着家常,男人抽着旱烟,女人纳着布鞋底,还不时用针去刮刮头皮,这样针尖更光滑容易穿刺鞋底;烧着烧着灯芯就短了,女人就会用针将灯芯拨长一点,光线就会更明亮一些。小猫也会来凑凑热闹,在小桌旁守着,偶尔陪小孩子们到床边玩耍一番。
我印象中的煤油灯是有灯罩的,应该算是比较高级的了吧,灯罩可以防止灯被风吹灭。每天快到傍晚时分,我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灯上煤油,每盏灯都上满,然后等着天黑就点上。上完煤油总要洗洗手的,有时候怎么洗就是一股煤油的味道,所以晚饭时,我常会埋怨菜里有股煤油的味道,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很多人家里都是自制的煤油灯,方法也很简单。找一个用过的墨水瓶或者玻璃瓶,里面倒上煤油,将一根较粗的铁钉放灶膛烧红,就可以在盖子中穿一个洞,然后用一片薄铁片卷成筒状。再用棉絮捻成一根灯芯,穿过盖子和薄铁片盖中间的洞,就做成了一盏简易的煤油灯,点燃就可以用来照明了。
后来自己读书了,后来上寄宿学校了,也告别了煤油灯时代,取而代之的是蜡烛,电灯。再后来读高中时就搬到城里,家里再也找不到煤油灯的影子。现在想来真是怀念,那时候没有电灯电话,更别提电视了,除了写作业就是睡觉。 学习好睡眠也好,没有其他杂念,只有单纯的心思淳朴的情,所以也才会在家里那盏煤油灯下走出去几个硕士博士,也算圆了父母惟愿子女有出息,光宗耀祖的愿望了。现在的夜晚,灯火通明,面前却不是电脑就是手机,哪还有专心看书的时间和空间呢?
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过去经历过的那种苦,现在想来却是那么地甜蜜,甜得那么纯粹,那么淳朴,那么温馨,就连煤油的味道现在想起来也是那么的香甜,总带着那么一股浓浓的乡情、亲情和温暖。我想,如果可以,今夜,拒绝电灯;今夜,拒绝手机;今夜,拒绝网络;且让我一直沉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那个已经逝去的煤油灯时代!
【二】 本中的唯美
掸去经年的尘埃,翻开记忆的书卷,虽然书页早已斑驳残缺,尽管记忆已经泛黄,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带着一股陈年馨香的美丽,只因时间久远,从来未敢轻易触碰,生怕一不小心,就抖落了我的心事,碎了美丽的记忆。终于,在我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翻开自己人生新的一页的时刻,我能够坐下来,静静翻阅一下这些心灵中的温暖,重温一下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激励我开始人生新的旅程。
翻开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我脑海里都会马上涌现自己所学过的两篇小学课文:《春天来了》和《春耕》,还有书上配的彩色清新插图,并都安排在第一课。隐约还记得一些句子:《春天来了》——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地里的泥土化冻了,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春耕》——春耕开始了,我和志华去看新机器种地……他好神气啊,我长大了也要驾驶拖拉机,开垦祖国肥沃的土地。特别是关于这两篇课文的插图记忆,将陪伴着我的一生,因此我也曾在空间涂鸦了两首关于《春耕》的小诗。由此,我喜欢上了春天,也喜欢上了语文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语文老师姓郑,也是小学的校长,喜欢他每次饱含深情地学着古人吟哦的模样,带着我们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古诗词。喜欢冰心的《小桔灯》、朱自清的《背影》、还有《日出》、《海燕》、《济南的冬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曹冲称象》、《落花生》、《孔乙己》、《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司马光砸缸》、《小萝卜头》、《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炸碉堡》、《王二小放牛》、《鸡毛信》……这些都是我今生美丽的记忆。
怀念90年代之前的那些小学课本,纯净而唯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因为那些课文大部分都是描写大自然和田园风光的,插图清新而充满生机,课文也是以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对世界和生活进行展示和诠释。从小钟情于大自然和田园风光,迷恋于自然界生命的美丽,因此而怀念儿时的春天,怀念故土的春天。那些熟悉的老课本,那些熟悉的课文,那些熟悉的画面,足以让我灵魂颤栗。
老课本不仅是引导我进入知识海洋的良师,是绿化我心灵的净化剂,还是奠定我人生高度的基石。有你,我就会一直努力保持儿时的纯朴,向上的动力。老课本承载了我儿时对未来美丽的梦想,铭刻了我儿时心灵所有的美丽,成为我今生旅程的起点,扬帆的动力。今天,为了继续我今生美丽的梦想,为了我儿时的希冀,我将远离故土,扬帆远航,驶向新的驿站。无论我走到哪里,那抹书海里清新的绿色,那些温暖而纯净的记忆,你都永远会在我心里,催我奋进,生命不息,努力不止。
第3篇:留下你的记忆散文
留下你的记忆散文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当年听童年的离童年越来越远,只有歌声依然那么欢快。姥姥八十岁那年说过,感觉自己还没长大就老了。不知道她老人家是感叹时光易逝,还是对自己一生抱有遗憾。23亿秒看似漫长,却总是悄无声息的流逝,不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了。按人均寿命算,人一生有657000个小时,除去吃饭睡觉等必须耗时的事情,如果能留有200000个小时来做事就很不错了。不要辜负时间,时间肯定给你一个美好的未来。
现在有许多人成为了低头族,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来看手机。本来可以和亲人倾诉,与爱人交流,同朋友谈心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手机,得到的只有身体的疲惫和感情的疏远。人和没有感情的东西呆的时间久了,人也会变得越来越麻木,不知道现在人们那么冷漠是不是有这
第4篇:泛黄的记忆-六年级
泛黄的记忆-六年级
我有一本《弟子规》,书页微微发黄,至今依然散发出淡淡的馨香。抚摸着这本书,记忆如同打开了闸门?
那是一间古旧的屋子,只住着一个老女人。5岁那年起,我便与她一起生活了。
刚来那天,我迟迟不动,远远地打量着她:清瘦的脸庞,有些微凹的眼睛,让人觉得很威严。她走过来牵起我的手,一言不发地关上门。从此,我和她便成了永远的牵绊。她对我要求很严格,给我一本厚厚的本子,让我每天都写日记。
那时,我爱跟邻家的小孩去玩,她知道后,便再也没有人找我了。院子有棵桃树,我经常爬上去骑躺着玩。她发现后,第二天,那条粗壮的桃枝也被砍掉了。
上小学后,她每天都在屋檐下等我回家,督促我做作业。我渐渐不耐烦了,把一切怨恨写进了那本日记里。
有一次,天灰蒙蒙的,我很晚才回家,而她却依旧在等我。我站在门外,与她无声地对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