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考作文应试策略
2010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
1.审清题意。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首先,要读懂材料。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弯道”,既可实指困难大、变数多的赛车弯道,也可虚指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具风险性、挑战性,同时也充满机遇。可见,这个“弯道”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二是“超越”,就是超出、越过之意,如超越障碍、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要在困境、转型、变化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战胜自我,奋发向前。其次,要辨析概念,扣住题眼。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考生在写作时就要理解“时尚”的内涵,“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考生可以选取“时尚”的事物、生活、理念来“品味”,也可以把“时尚”作为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品味”。同时,要把握住题眼“品味”,写作的重点要放在“品味”两个字上面,“品味”就是“仔细体会,玩味”。最后,用好提示语,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的关于蔡铭超以高价拍下铜兽首的材料,考生就要全面地把握材料所含信息,体会命题的含意。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有四:(1)国人强烈反对拍卖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2)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其在巴黎拍卖;
(3)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4)人们对此有种种议论。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就可以揣摩出命题人的意旨,就是要考生对文物造成流拍、称了国人之愿的蔡铭超的行为发表支持性、肯定性看法。只有把握了这个主旨,下笔才不会跑题,观点才不会偏离题意。试想,谁要是逆国人之愿去对蔡铭超发表批判性、否定性的观点,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2.积累素材。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应坚持不懈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强化素材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的。考生应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
(1)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2)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3)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4)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5)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6)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7)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8)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
同时考生还要明确素材积累的多种途径。如对“借”这一素材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从课本: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从生活:船要远航,离不开帆和桨,帆使船借助风力,桨使船产生动力。
从自然:
(1)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从历史:
(1)诸葛亮巧借东风;
(2)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从名人名言:如牛顿说:“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搭建结构。好多时候老师都对考生讲,高考时要带着“作文”进考场。这说的不是准备作弊,而是要求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心中要明白自己熟悉的文章结构。最基本的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两种体裁常见的结构方式。如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线索串珠式、时空贯穿式、画面组合式、穿插回放式和巧设悬念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和对照式。有时考生不光要掌握这些大的框架结构,还要细化到每一个段落,如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如何进行论述。好多考生只会用简单的观点(分论点)加材料来论证,缺乏分析,没有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连接到一起。这就要在平时做好建构,如下面的例子: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论点)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贫寒人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椤„(列举论据)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贫穷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分析)
上面这则材料就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连接,对论据的分析和阐述使论点鲜明。
4.优化语言。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发展等级里的要求,“有文采”就是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但并不是一篇文章中这几个要求都要具备,其实只要有一个亮点,就能使文章出彩。如引用名言警句,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如果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也能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如2009年某安徽考生的高考作文《转弯之后,是个春天》的片断:
青山相伴,浊酒相随,菊花相依,归隐山林,自成乐趣,享受恬静幽雅的自然风光。陶渊明是一个成功者,他能无畏而平静地离去,释然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走进青山绿水间,在竹篱茅屋下,秋菊小径上,自酌一杯淡酒,缓缓送入口中,享受那一份宁静,享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静谧致远。或许,他真的属于自然,他热爱自然,喜爱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淡生活。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最终使他与仕途无缘,成就了他的文学梦,迎来了转过弯道之后的灿烂春天。
文中四次引用陶渊明的诗文名句,印证了陶渊明的成就,这些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很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5.打造亮点。高考作文不比平时作文,由于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又因为考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往往雷同,阅卷老师一直处于疲惫状态,这就要求考生作文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样分数就有可能上去了。那么如何打造亮点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以漂亮的卷面“迷住”阅卷老师的眼;(2)以闪亮的标题“煽起”阅卷老师的情;(3)以靓丽的“凤头”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4)以优美的文笔打动阅卷老师的心;(5)以精彩的“豹尾”勾住阅卷老师的魂。
第2篇:高考作文应试策略(网友来稿)
沧州一中刘宝增
2004年高考将近,考生复习已进入最后阶段,关于高考作文复习,很多考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在考试中,只要我们能抓住文面和文质两个方面的要求,作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是不困难的。
考场作文,无论写作方式、阅读对象,还是写作目的、写作状态,和普通意义上的文学写作都有很大区别。我们在考场上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短短50到60分钟时间内,要把你对所给话题的认识,把你驾驭语言的技巧,把你所有的文学积淀,全部展示给阅卷老师,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甚至共鸣,以期取得高分。说到底,高考作文就是一个展示技巧、展示才华的过程,和古人的“待晓堂前拜舅姑”是一个道理。
文质的要求
文质,是指文章的内容。
关于审题。审题是写作前的必要准备,审好题,写出的作文才会完全符合命题者的设计意图。要求考生仔细分析命题要求和注意部分的限制。看它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看它是文体不限还是诗歌除外,看它要求写700字还是800字。考生熟悉各种文体写作的特点,另外,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抓住题目内容的写作区间,不要写得太大、太偏。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关于“诚信”,有的考生就从诚信一下子写到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良知,然后又写道了如何做人,从孟子的“威武不能屈”一直到岳飞的“精忠报国”,跑题跑了个淋漓尽致。
关于文中扣题。这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在写作中,考生要在开头(100字以内)就明确扣题。曾经有人夸张说高考作文阅卷是“九十秒钟定生死”,虽然是夸张,但它也形象地说出了早扣题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要求我们明确、反复地(一般一篇文章中三次)出现明显扣题和暗示扣题的文句,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不能写成“欧亨利”式的卒章显志的文章。
高考作文的结构,不要过于复杂,头绪不要太多,叙述或论证的跨度不适宜太大。内容尽量充实,阅卷老师都喜欢旁征博引、信息量大的文章。写作素材尽量避免空洞、单调、陈旧。比如关于贝多芬,我们可以写他的《命运交响曲》,可以写他在失聪以后的坚强,但是这样写的文章,阅卷老师会觉得很熟悉,缺乏新意。怎么办呢?那我们就写他的《第五交响曲》,写他失聪以后还坚持创作,嘴里咬一根木棍去感受钢琴音箱中空气的振动,还可以提到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甚至还可以提一下翻译者傅雷,这样,就可以做到了信息的陌生化,阅卷老师看起来也会有清风拂面的感觉。
高考作文对于语言的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尤其是开头、结尾部分,一定要做到话语机智,文辞形象,有新意,有气势。如: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争、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伢伢(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千年的呼唤》)。多用整句,多使用排比,还要注意句子的节奏。避免语言粗糙、单调,文辞枯槁,晦涩,繁冗。
在文章的思想方面,要避免思想的错误、庸俗、陈旧,尤其要注意避免偏激情绪的发泄,比如对高考的意见、对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对社会的意见,渲染的太厉害,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大大影响作文的分数。
文面的要求
关于文面,在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是: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一点,往往不能引起很多考生的重视。认为卷面分至多也就是3、5分,其实,文面在高考作文中重要性远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在今后的微机阅卷中,“挂起来”的字对清晰、美观的要求就更高了。作者曾作过一个试验,拿出一份作文试卷,随机指定十名不同字体的同学抄写后交给不知情的高三语文教师评阅,判完后最大分差是11分,在这其中,除了欣赏角度不同之外,卷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写作中,考生要做到卷面工整、漂亮。笔画、字形清晰,不乱写乱划,即使你的字体不是很漂亮,这没有关系,但是你必须做到笔画清晰,好认,字的大小要一致。不要乱涂乱抹,争取不写错一字,如果出现错误,可以用胶带纸粘下来,尽量不用涂改液,涂改纸,那些太白的颜色会破坏你文面的整体美感。使用的文具可以是圆珠笔,可以是钢笔,注意圆珠笔最好是蓝色,颜色要重,太轻了会给人模糊一片的感觉;钢笔的墨水建议使用蓝黑或纯蓝,这样可以使卷面看起来干净,即使有轻微的涂改,也不至于像用炭素墨水涂改后那样明显。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除了以上需要注意的部分外,还要注意使你的文章能“抓人”,不至于“掉到文章堆里就找不出来了”。这是一个很“杂”的概念,优美的文句,恰当的引文,大段得很有气势的整句,深邃的思想,都会成为我们文章中的宝石,有了这些熠熠生辉的亮点,我们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更加引人注目,对于这样的文章,判卷教师是不会吝惜手下的分数的。
(电话:03178975809)作者邮箱:czyzliubaozeng
第3篇: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及应试策略
2011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及应试策略
一、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1.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打。分析2009年全国的18道作文题,其中材料作文9道,命题作文8道,话题作文只有1道。可见话题作文渐渐淡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所以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将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主打天下。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半命题作文。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由于其开放性比较大,补充题目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考生应当加以重视。
2.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是主流。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关注社会。这必将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的“我与故事”、天津卷的“我说90后”,三个直辖市的作文一致地以“我”入
第4篇:2004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教师中心稿)
沧州一中刘宝增
2004年高考将近,考生复习已进入最后阶段,对于高考作文,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在复习、考试中,只要我们能抓住文面和文质两个方面的要求,作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是不困难的。
考场作文,无论写作方式、阅读对象,还是写作目的、写作状态,和普通意义上的文学写作都有很大区别。我们在考场上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很短的50到60分钟时间内,把你对所给话题的认识,把你驾驭语言的技巧,把你所有的文学积淀,全部展示给阅卷老师,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甚至共鸣,以期取得高分。说到底,高考作文就是一个展示技巧、展示才华的过程,和古人的“待晓堂前拜舅姑”是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从文质和文面两个方面简单谈一下复习和考试时注意的问题。
文质的要求
文质,是指文章的内容特点。
关于审题。审题是写作前的必要准
第5篇:应用文应试策略
作者:祖瑞
【龙龙】应用文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在竞赛中占的比重很大,能给我们详细讲讲吗?
【竞赛先锋】常见的应用文有:书信 (含E-mail)、日记、贺卡、便条、通知、发言稿、自我介绍等等。
下面我就以2002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赛B)为例给大家讲讲。
Do you ever read the advice column in a magazine or newspaper?Suppose you work for a newspaper and your name is Kit. Please write 60-80 words to help the angry Dad.
Dear Kit,
My son i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He gets home at ab
第6篇:高考应试策略
2012年高考应试策略
一、克服不良心态
高考有三拼,即拼实力、拼体力、拼心理。由于身体是客观的,实力是既成的,惟有心理是个变数,它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实力和体力。
1、偏急心态
考试时,有些学生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
正确做法:拿到试题,先大致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晦信息。根据条件,设计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使解题有顺序地进行。
2、犹豫心态
一接触到试题,好象有不少思路,但对每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
正确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3、烦躁心态
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
第7篇:高考作文应试技巧漫谈
高考作文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综合考察,考生要在短时间内显现自我特长,展示最亮丽风采,除了软实力,还得兼顾硬实力,即考场应试技巧。
要快速确定文体。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考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快速定体。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学生就写议论文;情感细腻,擅长抒情的学生就写散文;有阅历有生活,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就写记述文或小小说。表达方式可夹叙夹议、边议论边抒情、寓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题目要为之一靓。古人书屋必有斋名,好的斋名或雅致、或含蓄、或言简意赅,或自勉、或自嘲,或表爱好、或寄情言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让人眼前一靓。题目就如斋名,是全文的纲领,提了纲挈了领,文章就好展开了。切忌缺题目,不要以话题为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会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一亮相就给人好的印象,就已经给自己加分了
第8篇:面对高考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一、高考作文命题基本特点及走向
(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2004年的15份试卷,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
第9篇:高考考试应试策略
高考考试应试策略
一
考试时间分配
不少考生在备考阶段以及在模拟考试中都受过时间分配的训练,这的确很有必要。时间分配的技巧来自于习得的经验,不能寄希望于拿到试卷之后自然就懂得如何分配时间。同时,时间分配有其通行的原则,却无具体不变的模式,不可随意生搬硬套。就其原则而言,重要的是以下几项:
1.因人而异
同样一道题目甲同学8分钟才能完成,乙同学可能只要5分钟。时间策略既然是因人而异的,就应该立足于在备考阶段对自己的用时特征清楚地予以概括,对不科学的用时习惯加以修正。2.分大优先
高考答卷,一般情况下,要按试题顺序,遵循先易后难原则进行,这样比较稳妥,可以避免丢题、漏题。但是,有的考生或许不能做到依次进行,需要跳跃式前进,这样就有几个较难的题目就被留到了后面,对待这些题目,要坚持分大优先的原则。即:在最后的时
第10篇:税务代理实务应试策略
注税师《税务代理实务》应试策略
注税师《税务代理实务》应试策略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从1999年开始,已成功地举办了7届。《税务代理实务》这门课与其它四门课的最大不同是试卷满分为100分(其它科目为140分),除了40分客观题(单选题20分,共20题,每题1分和多选题20分,共10题,每题2分,该部分试题通过答题卡的形式作答)外,还有60分的主观题,需要笔答的形式进行,包括简答题和综合题,这无疑增加了该门课的考试难度;另外,从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来看,知识点比较综合,包括《税法一》、《税法二》和《财务与会计》三门课的全部内容。如果没有前三门课的基础,若想通过这门课根本不可能。(注:报名时一定要税法
一、税法二和税务代理实务三门课一起报,三门课的关联度太强。从历届考生的考试情况来看,有的考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