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杜甫 草堂
杜甫 草堂
草堂是杜甫在成都定居时的住所,是杜甫结束漂泊生活的标志,对杜甫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草 堂
杜甫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第2篇: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成都草堂,坐落于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为“成都草堂”。对此,杜甫曾吟诗描绘: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成都草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杜甫遗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来到正门,门前有浣花溪:波光连连,环流而过。抬眼向前,正门正中,有“草堂”匾额;大门两侧,有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步入正门,放眼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自然天成,清幽雅致。跨过石桥,迎面是大廨:通堂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大门两侧,有一对联,言简意赅: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东西两壁,悬有对联,意深语工: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厅正中,为杜甫铜像:身材精瘦,身骨单薄;低首捋须,沉思苦吟。驻足凝视,仿佛时光倒流到当时,诗人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发问苍天,慨叹时世: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透过塑像,浮现眼前的,是诗人一生的不幸经历:颠沛流离,饱经忧患。揣摩神态,历历在目的,是诗人1450多首传世诗作: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思君忧国与匡世济民的诗歌情怀深沉博大,使他成为最伟大的诗人;集于大成与处于顶峰的诗歌成就彪炳天地,使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大廨,是诗人之廨,是诗圣之廨。
穿过大廨,是诗史堂:纪念祠宇,草堂主厅。堂前楹柱,有副长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大厅正中,是杜甫半身铜像:眉宇微蹙,目光深沉,嘴角冷峻。塑像两侧楹柱,是朱德所写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大厅东壁,有陈毅所题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大厅西壁,有郭沫若狂草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堂东侧,立着注重现实的杜甫泥像;大堂西侧,摆着追求浪漫的李白泥像。出诗史堂,向前是柴门。柴门楹柱,挂有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再往北,是工部祠。正中为杜甫泥像,陪祀的是陆游和黄庭坚。走出工部祠,浮想联翩: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其诗真实再现了唐王朝的社会动荡,记录了**中的`百姓疾苦;生动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画卷。读其诗歌,就如同读一部唐朝的盛衰史;看其诗篇,就好像看一部**的历史剧。故而,其诗既是诗史,能以诗证史;又是史诗,能以诗补史。诗史堂,是诗史之堂,是史诗之堂。
工部祠东侧,有座碑亭:茅草作顶,石碑树内。石碑上,镌刻着“少陵草堂”。由碑亭向北,走过小木桥,就可看到一座川西民居: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环顾四周,田园如画: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推开柴门,走进观赏: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畦青青,药圃郁郁;棋盘留石上,钓丝倚篱边。芭蕉环绕,灌木葱郁;水井有一眼,石凳配石桌。走近茅屋,细细观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房内有桌椅,有石磨,还有水缸。站立屋前,抬眼楠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想必诗人常在树阴下慢步沉思,吟诗诵句。据介绍,诗人居住草堂将近四年,在此创作了240多首诗歌。其中,具有田园风味的,最能代表的有《堂成》《江村》《客至》《春夜喜雨》;仍然忧国忧民的,最为著名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蜀相》《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特别让人敬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草堂,是诗歌之堂,是歌诗之堂。
走出柴门,踏上花径:红墙夹道,修竹掩映。走到尽头,可观草堂影壁:碎瓷镶嵌,古雅别致。向前不远,是大雅堂。堂前正中空地,立有杜甫铜像:双眉紧皱,低头俯视。堂内,正中有展示杜甫业绩的磨漆壁画,四周有十二位诗人的塑像:有屈原和陶潜,有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与李商隐,还有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与辛弃疾。走出大雅堂,细细回味:成都草堂,是诗圣圣坛,是诗史圣堂,是诗坛圣地。
第3篇: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锦集8篇)由网友 “迪迦”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草堂,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杜甫 草堂
杜甫 草堂
草堂是杜甫在成都定居时的住所,是杜甫结束漂泊生活的标志,对杜甫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草 堂
杜甫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第4篇:杜甫草堂导游词
导语: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杜甫草堂的导游词范文,以供参考。杜甫草堂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真诚欢迎您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欢迎来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们导游xx,我将以最好服务来让您获取做大快乐和更多知识!希望我向导能给您带来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大家现在看到就是草堂整个平面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好,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之前呢,让我先介绍一下杜甫生平简介: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