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陋室铭》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审核:主审:
一、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了解作者:
刘禹锡,字,代,家、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释题: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简陋居室里的文章。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苔痕调素琴鸿儒案牍
4、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气得肺都要炸了,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5、了解托物言志、和类比的手法
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拖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课堂探究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如:
名:灵:德馨:上:入:鸿儒:白丁:
调:丝竹:案牍:乱:劳:
重点句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4、文章的主旨句是?
5、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漏”的?
6、文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操和志趣?
7、这样的情操和志趣文章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8、文章写的是“陋室”,开篇写“山、水”,有何作用?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三)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反馈检测:
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
3、默写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写主人交往文雅的句子是:,
表现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4、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6、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④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探究
1、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主旨句:惟吾德馨
5、从三个方面谈“陋室不陋”的。
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文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作者借“陋室”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8、类比,突出陋室不漏,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阅读.①出名,著名②品德高尚③大④官府的公文2.D3.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惟吾德馨4.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5.C6.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gjw
第2篇:陋室铭教学案
陋室铭教学案
陋室铭教学案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齐读2、听录音范读3、引导断句4、请同学读5、再齐读6、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教学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习过程】
一、学习铺垫
1、给加点字注音
鸿儒 得馨 台痕 案牍 调素琴
2、 解释加点字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鸿儒 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
三.教师小结: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第3篇:《陋室铭》教学案
《陋室铭》教学案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
第4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
第5篇:《三峡》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检查背诵
2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课本内容
3、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课本内容
难点 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背诵
1、两位同学互背26、27课
2、字音字形:小组内讨论文章中需要加拼音的字,写在下面。
3、给下面的字注音(见课件)
4、总结拼音书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复习文言词语的解释
1、 小组讨论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组长提问,其他同学回答
2、解释词语,把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收集起来
3、解释下面的词语(见课件)
4、归纳文言词语解释中的常见方法:
5、解释重点词语时,重点词语常见的几种类型:
例如:
(1)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2)或:或王命急宣
(3)奔:虽乘奔御风
(2)阙:略无阙处
三、复习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1小组内相互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