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习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板书诗题: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怜:爱惜。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印:踏印上。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习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
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尽:________
唯:_________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
(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盎然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3、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
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二)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小声的静静的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交流,同时结合学习。(1)“草铺横野六七里”
a、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b、播放大草原的画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草场? c、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样?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2)“笛弄晚风三四声“ a、结合注解理解“弄”。
b、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c、结合指导朗读。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c、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d、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诗人吕岩的笔下。介绍作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吕洞宾到底成不成神仙我们不知道,但《牧童》的意境就像仙境一般。
4、再次齐诵古诗。
过渡: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牧童在月夜下很惬意。
三、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三)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年轻就是美丽,韶华易逝,青春易老。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灵动的笔抒发了自己对青春的眷恋,对年少的羡慕。今天,咱就一起走进袁牧的《湖上杂诗》。
【设计意图: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效果,并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异”、“羡”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设计意图: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湖上杂诗》这首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四、复述诗意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内容复述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诗意,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春暖花开,闲来无事,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到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理解诗意。
弄:玩。银钲:锣。磐:古代一种乐器,用石头或玉雕成。玻璃:古代指天然水晶石一类的东西。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小孩子从金盘里取出一块冰,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声音像玉磐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设计意图: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天的清晨一个儿童玩冰的情景,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顽皮跃然纸上。冬天的生活也如此富有情趣。】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1)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4、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五、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稚子弄冰》。
第3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
第4篇: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追问:
第5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诗》,指导“昼”书写。2.正确、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积累。3.想象画面,领悟诗意,体会诗情。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之处,初步感知田园诗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意,体会诗情。教学准备 课件、写字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
猜读古诗
导语:同学们,看屏幕,这首诗大家还记得吗? 这是一首诗,亦是一幅画; 这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看图猜诗:课件《望洞庭》
师:你能领悟到吗?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古人云:画是无形的诗,诗是有形的画,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古诗词三首,重点学习其中的两首富有画面感的诗。板书课题。板书: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古诗
指导书写
1.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首先要读正确。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见学生要问学生书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