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
经过对实施新课标前后的回顾与反思,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有四大追求。
一、求疑——“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过去的教学也有质疑问难,但多是老师设问式的自问自答,过早地将固定答案塞给了学生。实践新课标后,变设问式为互动式,追求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己发现疑难问题,查找资料自我排疑,难点问题互动讨论,教师只点拔解答思路,并不给标准答案,答案还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形成。学《背影》时,学生质疑:“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抓住这一主问题,教师只作了探索思路点拨,便让学生读读家庭环境,品品父亲说的话,想想父亲的身体状况,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自我小结答案。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求疑”是求知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催化剂。
“翻阅”资料是求取真知的外在途径和方法。
“感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厂。
“心领神会”“运用自如”是读书的目的地。
还是郑板桥老先生说得好:“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二、悟理——“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读书贵在一个“悟”字,“悟”字拆开反过来看就是“吾”“心”(即我心),用我的心去潜心感受文理,就会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从“仿佛若有光”到“豁然开朗”的绝妙境界。新课标特别倡导学生自主感悟文理。
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一个词点出父爱,可读完了“四写背影”“四次流泪”的描述后,透过泪眼再看文章的字里行间,却无一不幻化成了四个大字“深沉父爱”!
自读完了《台阶》一课,大多数同学都感悟到了这篇小说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稍加反思,觉得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够,于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从作品中“我”的角度感悟一下,“我”看到父亲终年辛苦,肩扛手拎地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面对这些,“我”最期盼的是什么?——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读书要识的理有很多:生活哲理、文采文理、人情冷暖、社会百态、科普信息、语言奥密……。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走过亘古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感悟,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便成了读书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便能得到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
三、求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太讲程式化,总是从生字词到分段到中心到写法到练习,这样的课学生听厌了,毫无兴趣。新课标实施后,打破了僵局,不断变换新课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异,能给学生新的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需求,能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求新是求取语文教学活水来的重要源头。因此,我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争取经常变换切入角度,有时从结尾切入(如《社戏》),有时从开头切入(《背影》),有时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中间文段切入,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等。在阅读课的设计上,也应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质疑型、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评点型、仿写型、提纲型、比较型等。读书有轮读、角色读、圈读、品读、演读(如上《新闻两则》就让学生当“播音员”“军事家”“主持人”,“观众”作评议等)、配乐朗诵、跳读等。课堂小组有概括式、评议式、归纳要点式、理序式、抒情式、激励式、检测式等。由于常教常新,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思维活了,练习答案活了。
四、务实——“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新课改带来了活跃的课堂,但有时也陷入一种误区:片面追求热闹,一课下来,读书的技巧提高了多少?留给学生的思考有多少?受到的思想启迪与艺术的熏陶有多少?语文知识掌握了多少?反思一下,留下的收获甚少,浅偿则止,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感。
课堂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
课前三分钟演讲、围绕课文主问题进行互动合作学习、灵活多样的听力训练、人文性的知识抢答,精段品读,佳句仿写、课后反思,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等均是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的好办法。
我们正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热切期盼着新课程实践的“山花烂漫”,硕果累累。
第2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
经过对实施新课标前后的回顾与反思,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有四大追求。
一、求疑——“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过去的教学也有质疑问难,但多是老师设问式的自问自答,过早地将固定答案塞给了学生。实践新课标后,变设问式为互动式,追求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己发现疑难问题,查找资料自我排疑,难点问题互动讨论,教师只点拔解答思路,并不给标准答案,答案还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形成。学《背影》时,学生质疑:“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抓住这一主问题,教师只作了探索思路点拨,便让学生读读家庭环境,品品父亲说的话,想想父亲的身体状况,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自我小结答案。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求疑”是求知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催化剂。
“翻阅”资料是求取真知的外在途径和方法。
“感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厂。
“心领神会”“运用自如”是读书的目的地。
还是郑板桥老先生说得好:“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二、悟理——“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读书贵在一个“悟”字,“悟”字拆开反过来看就是“吾”“心”(即我心),用我的心去潜心感受文理,就会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从“仿佛若有光”到“豁然开朗”的绝妙境界。新课标特别倡导学生自主感悟文理。
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一个词点出父爱,可读完了“四写背影”“四次流泪”的描述后,透过泪眼再看文章的字里行间,却无一不幻化成了四个大字“深沉父爱”!
自读完了《台阶》一课,大多数同学都感悟到了这篇小说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稍加反思,觉得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够,于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从作品中“我”的角度感悟一下,“我”看到父亲终年辛苦,肩扛手拎地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面对这些,“我”最期盼的是什么?——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读书要识的理有很多:生活哲理、文采文理、人情冷暖、社会百态、科普信息、语言奥密……。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走过亘古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感悟,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便成了读书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便能得到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
三、求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太讲程式化,总是从生字词到分段到中心到写法到练习,这样的课学生听厌了,毫无兴趣。新课标实施后,打破了僵局,不断变换新课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异,能给学生新的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需求,能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求新是求取语文教学活水来的重要源头。因此,我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争取经常变换切入角度,有时从结尾切入(如《社戏》),有时从开头切入(《背影》),有时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中间文段切入,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等。在阅读课的设计上,也应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质疑型、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评点型、仿写型、提纲型、比较型等。读书有轮读、角色读、圈读、品读、演读(如上《新闻两则》就让学生当“播音员”“军事家”“主持人”,“观众”作评议等)、配乐朗诵、跳读等。课堂小组有概括式、评议式、归纳要点式、理序式、抒情式、激励式、检测式等。由于常教常新,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思维活了,练习答案活了。
四、务实——“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新课改带来了活跃的课堂,但有时也陷入一种误区:片面追求热闹,一课下来,读书的技巧提高了多少?留给学生的思考有多少?受到的思想启迪与艺术的熏陶有多少?语文知识掌握了多少?反思一下,留下的收获甚少,浅偿则止,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感。
课堂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
课前三分钟演讲、围绕课文主问题进行互动合作学习、灵活多样的听力训练、人文性的知识抢答,精段品读,佳句仿写、课后反思,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等均是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的好办法。
我们正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热切期盼着新课程实践的“山花烂漫”,硕果累累。
第3篇: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在疑中读、学、悟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在疑中读、学、悟人教版新课标
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师生交流活动,因而对教师的知识面、课堂教学组织、应变能力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可紧扣“疑”字,在“导”字上作文章,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一、引导学生读中生疑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
第4篇: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说到审美教育,人们就会联想到音乐、美术课程,其实,语文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课程中文学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感情和高尚情操的美育工作者。
语文课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可以是某种政治思想和倾向的传者,但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否则,文学作品就成了某一抽象的政治概念的演绎,成了缺乏生气的,没有血肉的冰冷的“论文”,死的图式或比喻,而不是表现现实的活生生的镜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讲文学当然要将语言,但决不能因此而离开作品本身的剖析,孤立地讲字词句。否则,将变成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条条,支离破碎的知识。
就现代中学生而言,我感到他们对文学懂得太少了。拿一篇他们学
第5篇: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说到审美教育,人们就会联想到音乐、美术课程,其实,语文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课程中文学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感情和高尚情操的美育工作者。语文课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可以是某种政治思想和倾向的传者,但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否则,文学作品就成了某一抽象的政治概念的演绎,成了缺乏生气的,没有血肉的冰冷的“论文”,死的图式或比喻,而不是表现现实的活生生的镜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讲文学当然要将语言,但决不能因此而离开作品本身的剖析,孤立地讲字词句。否则,将变成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条条,支离破碎的知识。就现代中学生而言,我感到他们对文学懂得太少了。拿一篇他们学过作品,让他们分析,他们就
第6篇: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后面还提到“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这既是要求语文教学应渗透思想教育,又是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初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些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常常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最令人忧虑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说教式的德育,苍白无力的说教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日
第7篇: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论文
打开中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几乎包罗一切美的表现,语文课本收录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是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材料。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诗教”、“乐教”的美育理念,认为艺术美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而且可以快乐的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图画再现情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也分析:“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对象,就难以进行抽象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恰到好处地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为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体会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