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2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应予以重点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笔顺、笔画,注意结构安排。“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璃”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注意“离”的笔顺,以及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
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谁能再来简练地说一说:,在“我小时候”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小时候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预设2:文中出现的第二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一天”,在这个时间点上“我”猜想:有个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教师引导: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的描写?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天猜想:表里有生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划分结构段,梳理文脉,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为下节课感悟人物形象做铺垫。)
预设3:文中出现的第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过了许多天”,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不让动,“我”看到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摆动。
教师引导:你有过“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的经历吗?父亲打开怀表后,“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设计意图:很多人在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体会“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
预设4:文中出现的第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此后”,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的解说印证了“我”的猜想:表里有一只蝎子。但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回答这个时间点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追问。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此后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自己解答新的疑问。)
教师引导:“过了许多天”和“此后”父亲多次打开怀表,通过“我”的观察和父亲的讲解,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两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可以划分为一部分内容。
预设5:文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后来”,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不知说了多久才不说了。
教师引导: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2)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先在小组练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的段落较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步进行,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联系课题,概括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借助板书这个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学
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字抄写两遍,每个字口头组两个词,如果有成语的,可以再组一个成语。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请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
(1)“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请同学们注意笔画和笔顺,同时看一下每个字的结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2)“脆”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3)“璃”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紧凑,注意“离”的笔顺,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写三遍,注意关键笔画和字的笔顺。
四、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中的“我”和我们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课下再读书,并写上批注。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请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并记录在书上。
五、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小时候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一天猜想:表里有生物。
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此后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解答新的疑问。
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2、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第2篇:表里生物教学设计(精选5篇)
第1篇: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22.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内容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是S版六年级第五单元第22课,课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天真无邪,情趣盎然。【教法学法】
1、教法:在教学中我首先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读促悟,以悟促诵,积累语言。
2、学法: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让学生自己来谈谈读懂了什么,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这个问题也是课后习题。
四、课堂小结: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自己喜爱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完成课外练习。
【板书设计】
22* 表里的生物
善于观察 我 勤于思考
不断探索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由于是略读课,所以在教学中我完全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读促悟,以悟促诵,同时也积累语言与生字词。
一节课引导下来,除了开始十多分钟学生有些拘谨之外,接下来慢慢进入状态之后,学生们敢于放开手脚表现自己,课堂主人公意识强烈,自然学习效果是明显的。以后要多多鼓励学生的这种学习主动性,对教学大有益处。
第2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 我 好奇 父亲的表
(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第3篇:22_《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22*《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 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阅读提示
在大家阅读课文之前,先看看老师带来的“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阅读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整体感知
1、上节课叫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老师来看看大家预习得怎样
2、师出示生字词:蝎子、蟋蟀、蝈蝈、和谐、柔和、呈现
(1)全班齐读(2)指名读
3、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这个提示来说一说。(出示提示)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 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板书:“我”----父亲的表)
(4)师: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我们以前学过的刻画 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生答。(“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副板书: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画好时)师:很多同学都动笔画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分析人物特点。
2、思考
(1)、小时候,“我” 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谁能用文中的话来说说。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肯让我摸吗?(不肯)那父亲是怎么说的呢?
“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这里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呢?(语言描写)出示句子,学生分角色朗读
父亲不让“我”摸表,“我”就此作罢了吗?(不是)课文中是怎样说的呢?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心理描写)是哪一句呢? 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出示句子)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想法来读读这个句子。全班齐读句子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好奇心强(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3)、有一次父亲终于愿意把表打开给我看看,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父亲的表边真是好看。我也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父亲有时肯有时不肯。又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向父亲问了很多问题,谁来说说我问了什么,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
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zhē)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引导运用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方法,并出示句子,分角色朗读和有感情地朗读。
(4)、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
1、“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迁移写法,学以致用。
①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一定会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②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两段场景提示,根据提示任选一个场景进行描述,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课件出示两段场景提示)镜头一:
这是中考结束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了,只见老师拿着一叠试卷走进了教室…… 镜头二:
同学们约定周末去郊游,可是到什么地方去玩呢?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
③生进行想象表达,完成小练笔。④小练笔展示。
六、板书设计 22*表里的生物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第4篇:长春版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长春版《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1)小时候,作
第 1 页 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2、开火车读。3、指名分段读课文。二、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
第 2 页 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
第 3 页 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 怀表有声音 被迷住
小蝎子的尾巴 天真无邪 见人就说
第 4 页
第5篇:22* 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出示: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 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这个问题也是课后习题。
三、练习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2.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课堂小结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课后习题 《表里的生物》习题
一、基础题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物恰当叫声的词。
(1)马(嘶)鸟(鸣)狗(吠)
(2)狼(嚎)羊(咩)鸡(啼)2.扩写词语。
(1)和(和谐)()()()
神(神秘)()()()(2)恐(恐怖)()()()
柔(温柔)()()()
二、综合题
1.写出下列带点词语的反义词。
(1)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2)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2.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1.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后来我见人就说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 蝈蝈儿在葫芦里 鸟儿在笼子里 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2.按要求摘抄课文里的句子,再作答。
(1)把“我”说的含有“为什么”的几句话抄下来,分析“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把父亲说的含有“不许动”的几句话抄下来。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1)(嘶)(鸣)(吠)
(2)(嚎)(咩)(啼)
2.(1)和(和谐)(和气)(和平)(温和)神(神秘)(神奇)(神态)(神情)
(2)恐(恐怖)(恐怕)(唯恐)(恐龙)
柔(温柔)(柔和)(柔软)(柔情)
二、综合题 1.(1)低沉(2)无惧
2.(1)我认为能发声音的就一定是有生命的东西,表自己不会动,是死的东西怎么会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所以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2)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表会发生音的原因也就不再说了。
三、提高题 1.:“,。” 2.
(1)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我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富有探究精神的孩子。(2)“只许听,不许动。”
“小孩儿不许动表。”
“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板书
我———————父亲的表
好奇
好奇心强
渴求知识
善于观察和思考
富有探究精神
第3篇:《表里的生物》的教学设计模板
《表里的生物》的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表里的生物》的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表里的生物》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
第4篇:22_《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22*《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 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
第5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
第6篇:22* 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
第7篇:《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1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天真无邪,情趣盎然。这是真实的生活。谁还没有这般可笑的经历呢?学生的话语交流很容易打开。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一样,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