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介绍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30 07:12: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介绍

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介绍

汪曾祺大家都知道,你看过他的散文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 ,欢迎借鉴!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第2篇: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欢迎大家查看!

葡萄月令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枝条,树醒,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树绿。雪化,土地是黑。

黑色土地里,长出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乌黑。有梢头已经绽开芽苞,吐出指甲大苍白小叶。它已经等不及。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柳木、杨木、桦木,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饭碗口粗、茶杯口粗。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一冬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地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架,就施肥。在葡萄根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组织跟别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导管。这一点,中国古人早就发现。《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葡萄成熟,就不能再浇水。,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浇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地拼命往上嘬。浇过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肥,浇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一大片。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果树都不这样。别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没有像它这样:“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一节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一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一截都给它铰就得。一铰,一地长着新叶条。

葡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时候是有用,好攀附在别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就一点用也没有。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长出来就给它掐。

葡萄卷须有一点淡淡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果园,美极。梨树开花,苹果树开花,葡萄也开花。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不是透明。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瓣子是月亮做。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绿豆大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一点,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纽子。硬。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虫果没有用,黑黑一个半干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七月,葡萄“膨大”。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著色”。

你别以为我自己这里是把画家术语借用来。不是。这是果农语言,他们就叫“著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像白玛瑙,红像红宝石,紫像紫水晶,黑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玉字偏旁字都搬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我自己们要喷波尔多液。一喷波尔多液,它们晶莹鲜艳全都没有,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东西,成磨砂玻璃。我自己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不是看。我自己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筐盖。——新下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那,

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我自己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果子,就不管?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自己们有别农活。我自己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搁在一边。糟朽,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一个大秃子。

剪下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剪成二尺多长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连枝带叶,都用竹笤帚扫成一堆,装走。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人窖。

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风一吹,土色发白。

这真是一年冬景。热热闹闹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眼界空阔,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黄土。

下雪。我自己们踏着碎玻璃碴似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不是怕别,怕老鼠打洞。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咱们葡萄可就受冷啦!

作者: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文学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文风既朴实又典雅,既亲切又隽永,平和,隐秀,古拙。他的散文,既有陶渊明文章的恬淡淳朴,又有魏晋文章的内在风骨,表现的是一种宁静的深邃。(刘振凯:《春兰气韵 秋水文章——读汪曾祺散文〈天山行色〉》)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第3篇: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经历

汪曾祺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

草巷口往北,西边有一个短短的巷子,我的一个堂房叔叔住在这里。这位堂叔我们叫他小爷,他整天不出门,也不跟人来往,一个人在他的小书房里摆围棋谱,养鸟。他养过一只鹦鹉,这在我们那里是很少见的。我有时到小爷家去玩,去看那只鹦鹉。

小爷家对面有两户人家,是种菜的。

由小爷家门前往西,几步路,就是阴城了。

阴城原是一片古战场,韩世忠的兵曾经在这里驻过,有人捡到过一种有耳的陶壶,叫做“韩瓶”,据说是韩世忠的兵用的水壶,用韩瓶插梅花,能够结子。韩世忠曾在高邮属境击败过金兵,但是在三垛,不在高邮城外。有人说韩瓶是韩信的兵用过的水壶,似不可靠,韩信好像没有在高邮屯过兵。

看不到什么古战场的痕迹了,只是一片野地,许多乱葬的坟,因此叫做“阴城”。有一年地方政府要把地开出来种麦子,挖了一大片无主的坟,遍地是糟朽的薄皮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