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馍的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9 07:13: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与大馍有关的散文

与大馍有关的散文

大馍之大,当然不仅指体量而言,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大馍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寄托着一个时代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对于祖先和长辈的尊敬。作为农耕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大馍和窗花、压岁钱等文化元素一起,构成了特定时代人们对于过年的期望和欢娱。

农耕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过年即为其一。

有谁还记得《祝福》里面的祥林嫂呢?在鲁镇那个特定的文化地域里,以秀才自居的乡绅鲁四老爷家里,寡妇兼“下人”的祥林嫂是不能参与为四老爷家准备祭祀所用的食物的,因为四老爷说她晦气。假若四老爷生活在北方,那么祥林嫂是不可能参与大馍的制作过程的。在吾乡旷朗的黄土塬上,也有着和鲁镇同样的规矩。

每年末岁尾,家家户户忙着蒸大馍的'时候,也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每年母亲都会在这最冷的几天里,被人请去做面花,蒸大馍。为什么偏偏要请母亲呢?少年时代,我们也常常为这个问题犯愁。母亲走了,我们就没有热饭吃了,所以我们宁愿母亲不被请走。可是母亲总说,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大事小情呢?长大一些后我们明白,被人请去蒸大馍也许是母亲的一项荣誉。倘若不是儿女双全,心灵手巧,婚姻美满,品行贞洁,母亲是不会被请去帮助人家蒸大馍的!

大馍在黄土塬上还有一个本土化的名字,叫糕或者年糕。以长江为界,农耕中国的南方以食米为主,所以年糕自然是米制品。而高寒的北方高原以面食为主,年糕自然就以面为主。因为这体型硕大的馍馍有花有枣,杂以鸡蛋和花边,还有洋桃红点染,所以就享有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年糕。然而我一直迟疑这种面食究竟是写作“年糕”还是“年高”?由于大馍主要是拜年时送给年高的老人和长辈,做贺年的礼品,或者作为祭祀祖先敬献天地神灵的祭品,所以写作“年高”也不无道理。少年时代我亲见礼薄上就有关于“年高”或者“麻食”的字样。

和窗花一样,被叫做年糕的大馍在商品时代已然成为非文化遗产家族中的一员。在我的家乡,剪窗花、蒸年糕的巧手媳妇,和修造地坑院儿的泥匠,已然成为非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他们今天的劳动作为一种表演和传承,已经失去了劳动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表情。与这种表情相对应,大馍如一位洗尽铅华的贵妇,穿越时光漫长的隧道,卸掉农耕文化的所有内涵,而仅仅成为商业时代的一道旅游风景。它不再高贵,不再神秘,不再承载丰厚的文化意蕴。它仅仅是一道风景,一个元素,一种赚钱的手段而已。

1991年春节过后,当我从高原老家回到江城武汉,把一个姐姐制作的、被我们叫做年糕的大馍,亲手捧给武汉大学一位著名的教授时,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者竟然失声欢呼起来!老教授也来自黄土高原,几十年的南方生活让他几乎忘记了高原故乡。而当一个生动的大馍突然呈现在眼前时,他的童年似乎在刹那间复活,他欢呼、摩挲、惊叹,问长问短。此刻,大馍上每一个文化符号,云纹花边,红枣成圈,鸡蛋天心,洋桃红点染,都是那样地生动活泼,勾勒出农耕文化背景下“年”的喜庆,烘托出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

年关临近,又到了大馍面世的时候了,早已开发为世界地坑院窑洞文化旅游风景区的村庄里,如今还有谁会为大馍而激动呢?日复一日,人们司空见惯了现代机器成批量制作的大馍,见惯了外地游客的惊叫,还有谁,会为一个馍馍浪费表情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大馍曾经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年高”,它承载着一个漫长的农耕时代的文化记忆呢?

聊起这些的时候,北京的一个编辑朋友说,希望能看到吾乡的大馍。我给老家的姐姐打电话,表达了这个意思。电话那头,姐姐高兴地笑了——几十年来,每次离家从来都讨厌带东西的弟弟,破天荒地主动跟她要一个大馍,她能不高兴得开怀大笑吗?

但愿姐姐制作的大馍能恢复它高贵的身份:年糕或者年高。但愿它能承载一点点文化意蕴,让我们藉此回想起不太遥远的农耕时代。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面对一个大馍而回想起人生的一段经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一种文化,一个节日……我们将会为此而倍感欣慰。

穿越稻粱气象,大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像一座至高无上的山峰,矗立在历史的天空中,神情落寞,睥睨既往。它孤傲的身姿,一如埋葬了秦皇的骊山帝陵,承载着无数的未知和无限的想象。又如一个夸张的句号,结束了一个时代的梦想,包含着农耕文明浑圆丰满的内涵。

圆圆的坟墓圆圆的句号,圆圆的句号圆圆的大馍。

第2篇:葱花油馍散文

葱花油馍散文

葱花油馍是我最喜欢吃的主食。特别喜欢吃母亲亲手烙的葱花油馍。母亲年轻时手头很麻利,她做的家常便饭在周围十几个村子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她烙的葱花油馍让众乡亲赞不绝口。

在那个“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特殊年代里,没有过多的白面吃,只有过节或者家中来客了,母亲才烙一两张油馍。也只有这时,我们兄弟、姐妹五个才能吃上几口,常常谗得我们五个都争抢着吃盛馍筐儿里的碎馍渣渣儿。

母亲对烙油馍的工具是很讲究的。鏖子一定要用生铁铸成,并且要厚;要用农作物的秸秆做燃料;翻馍的批儿子要用竹子削成,还要用植物油浸泡一段时间后才能使用。母亲说,只有这样烙的油馍才会里软外焦,吃起来绵香可口。现在细细想想,母亲这样做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农作物秸秆燃烧的温度比较温和,火焰能燎满整个鏖子底部,这样厚厚的鏖子就能受热均匀,温度不会忽高忽低,烙熟的馍就避免了被炕糊。

母亲烙馍的过程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母亲是用花椒叶子泡的水和面的,并且要把面揉上几十遍后放一两个小时,之后再揉几十遍。母亲擀馍饼也很仔细,把能做一个馍的面团儿擀的很薄很薄,然后抹上一层芝麻油,撒些葱花儿,再折叠起来再擀薄,这样反复好多次,最后擀出的馍厚薄均匀,圆润光洁。把鏖子烧热后,要把鏊子上表面擦得一尘不染,再抹上一遍芝麻油,接着才把擀好的馍放在鏊子上,中途要不断地用翻馍批儿子翻动和转动。把馍烙到五成熟时最为关键,这时的火苗不能太大,还要在鏊子表面再均匀抹一遍油。一只手按压在馍的中间,并慢慢地拨动旋转,另一只手操动批儿子从馍的边沿向中心掬压,一圈又一圈……薄薄的油馍被掬松的足足有两指厚。最后烙熟的油馍要从鏊子上小心地托下,轻轻的放在盛馍筐儿内。母亲烙的油馍最大的特点是食用时用手捏住馍边提起轻轻一抖动,整个油馍马上散成一丝儿一丝儿,又软又细又均匀,馍里面散出的热气掺着葱花儿和芝麻油的香味升腾起来,弥漫了整个屋子,不等油馍入口就已经把你给“香”晕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里,生产队里只要来了住队蹲点干部,队长都要把他们派到我家吃饭,每天给母亲的补助是一斤白面。村子里的婆娘们为此眼馋得不得了,都纷纷向母亲领教烙油馍的诀窍。在母亲的影响下,村子里的婆娘们都掌握了烙油馍的本事,但和母亲比起来,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收麦时节,生产队常常晚上碾场打麦,给劳力们安排的后夜饭是母亲烙的油馍,为此,母亲带领十多个婆娘要忙乎大半夜。看着成筐的又香又软的.油馍,把我馋得直流口水,就央求母亲给我扯些吃。母亲很本分,是不允许我占生产队这种便宜的。为了能吃到油馍,十几岁年龄的我就逞强吃力地拿起工具和大人们一起熬夜打麦。队长看出了我的目的和用心,笑着对我说:“跃民,你年龄还小,干不动重活,不给你记工分,我可以赏给你油馍吃。”我哪里有那么大的力气打场?说明了就是自己贪嘴,想吃些母亲亲手烙的油馍而已。我在麦场里晃游了一会儿后,就偷偷躲在麦秸垛后面睡懒觉去了,等到大伙儿收工时,我才从麦秸垛里钻出来,让队长发油馍吃。即使这样,我还是很少有机会吃到油馍,因为我常常在麦秸垛后面睡着,待醒来时早就收工了,连油馍味儿也没有闻到。最不幸的是饿着肚子回家,还要听母亲的训斥:“小小孩子在外面疯大半夜,不怕狼把您吃了?”

我表姑跟我母亲学会了烙油馍的手艺,为了能吃上油馍,我经常有事没事的跑到西头表姑家“串”亲戚。表姑姓周,名翠梅,娘家是舞阳县北舞渡镇店街村的,是父亲三姨的独生女,和父亲是姨表兄妹,年龄比父亲小六岁,初中毕业后,跟着她的父亲学医,人样长得娇小伶俐,聪明可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大美女。父亲打小是个孤儿,所以视他的表妹如同亲妹妹,翠梅表姑也格外对她这个表哥亲近,时不时的走十五六里路来表哥家走亲戚。父亲进城工作后,出于对村农会主席赵邦才的感恩之情,就把翠梅表姑介绍给了村农会主席赵邦才的儿子赵元坡---也就是我后来的表姑父。赵元坡比翠梅表姑大一岁,一米七六的个头,身材魁伟、英俊,不善言谈,人挺本分、厚道。他初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张侯庄大队林场做护林员。父亲和母亲张罗着给翠梅表姑和元坡见面后,彼此印象较好,都十分愿意。农会主席赵邦才更是喜上眉梢,亲自和父亲一道,带上厚礼去到店街,来到翠梅表姑家提亲。婚事定下仅两三个月,赵邦才就等不及了,亲自跑到叶县城,到父亲工作单位找到父亲,催促父亲去翠梅表姑家商量结婚办喜事的事情。没办法,父亲只好请了几天假跟他回来,置备一些礼品去翠梅表姑家商量婚事,赵邦才当即承诺,等翠梅表姑结婚后,就立马安排翠梅表姑去大队卫生室做卫生员。有父亲保媒,加上翠梅表姑嫁的又是村农会主席的公子,双方协商后,专门请高人依据当事人提供的八字进行合婚,最终选定了婚期。接下来,双方各自准备,一切均按当时的婚礼风俗高标准筹备。听说农会主席的公子结婚,来送贺礼的人络绎不绝,县、乡领导都亲自开车来送贺礼。翠梅表姑结婚当日,按照农村风俗习惯,还让我做了回押车孩儿,当日的婚礼办得热闹而排场,在当时是无人能比的。翠梅表姑结婚后,成了我家的常客,跟着母亲也学会了一手烙油馍的绝活。翠梅表姑经常领我到她家里玩,不时的还露一手,烙油馍给我吃,所以,没事的时候,我也常去翠梅表姑家玩,目的,就是想吃油馍。后来,翠梅表姑真的到大队卫生室做了令人羡慕的卫生员,翠梅表姑为人真诚,热心,加上以前在家曾学过医,来她卫生室看病的人可真不少,翠梅表姑对前来治病的患者精心诊断,从不马虎应付,药物收费也很合理,极受患者拥护,大队卫生室的生意越来越好,表姑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村庄群众有头疼发热的,情愿跑到翠梅表姑的卫生室来就诊。随着上级体制的改革,大队改成了行政村,村里在拍卖集体财务时,翠梅表姑在她的公公和父亲的支持下,一个人承包了这个卫生室,后来我们所在的张侯庄行政村因村干部原因又一分为二,翠梅表姑就把卫生室从张侯庄村搬到了赵庄村的家里,把卫生室的名字改成了“赵庄村翠梅卫生所”,直到现在,翠梅表姑还在经营着她的卫生所。小时候,我家亲戚不多,母亲常带我到翠梅表姑家或卫生室玩,表姑带我也很好,视如己出,经常留我在她家吃饭,每次都要烙油馍招待我这个小客。有一次,我只顾狼吞虎咽吃葱花油馍,元坡姑父生怕我噎住了,就劝我喝些玉米糝稀饭。当我心不在焉吞进一大口稀饭时,才发觉滚烫滚烫,咽也不是吐也不是,烧得我流了两眼泪,翠梅表姑心疼得把我抱在怀里陪着落泪。

我特别喜欢吃母亲烙的葱花油馍,只要在家,就缠着母亲,让她给我烙葱花油馍吃,时间长了,母亲也掌握了我的饮食特点,我一回来,就生着法子给我烙葱花油馍,直到以后转行做了行政工作,每逢下乡采风,或是搞调查活动,只要在村干部家吃饭,我经常点的饭就是葱花油馍。

第3篇:飘香枣花馍散文

飘香枣花馍散文

中秋节,家乡有蒸花馍、做枣糕的习俗。

不知何时,爸成了盘面的能手。头晚发上的面,到了第二天,爸会观察气泡的大小、面糊的味道,直到认为合适了,才开始加入适量的碱面,再一点点加入面粉。面团的软硬、酸碱的调配,爸都拿捏得刚刚好。

妈拿出干净的梳子和剪刀,在碗里盛上红枣和花椒籽。一团面被妈揉成长长的一条,再揪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在案板上码成整齐的一排。小时候,我们姐弟会争着报出自己想要的果蔬或动物的名字。妈拿起一个面团,往里面包一个大枣,先揉成大致的馍坯,在我们的惊讶声中,用剪刀剪出兔子的耳朵,用梳子压出逼真的爪子,再把两颗黑黑的花椒籽往兔子的脑袋上一粘,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便跃上了案板。

在我们的啧啧赞叹下,小小的面团经妈的手一揉、一搓、一卷、一捏,该剪的剪,该贴的贴,一会儿工夫,那些猫啊、蝉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蒸花馍散文

蒸花馍散文

窗外,雪花如一朵一朵梅花开在树枝上;如一只一只玉蝴蝶飞到人家的屋檐上;最后落在大地上。冬天,已经悄悄来临。年味,已经悄悄降临。晨曦,花炮已发出“嗤嗤”声响。随着一声巨响;炸出一对大红灯笼挂在屋檐上;炸来几个鎏金大字贴在门楣上;炸成一个福娃笑着从门里走出来······村外的小路上全是穿着新衣服提着花馍走亲戚的行人。村里村外的空气里弥漫着令人陶醉的麦香。

花馍,俗称面花、礼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妇女用面制作的手工工艺品。相传,它起源于远古农耕时期。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喜得贵子、老人贺寿、家家户户都要用最好的面粉制作最漂亮的花馍寄托最美好的祝福。

记忆中,腊月一到乡下人便忙着准备蒸花馍。母亲忙着准备蒸花馍用的剪刀、梳子、竹签、毛笔、食用色素、红枣、黑豆、绿豆······从早到晚,父亲忙着准备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怀念打馍散文

怀念打馍散文

情感这根神经,似一条通向幽灵深处的中枢绳,时时把心灵最深处的灵性揪扒得钻心疼,使你不得不颤悠悠的道出一番哀叹来;情感又似一首不老的歌,那咏吟如夜莺般的无伴奏轻唱,久久的在月光朦胧的思维世界不断播放。

我眼睁睁地看着情感那东西,在万家灯火阑珊、在十五的圆月明镜如炽时,折磨得我精疲力尽,死去活来。致使我有时怀疑母亲孕育我时,是因为在极度情感中枢的折磨痛苦中,给了我过盛的感觉情愫。因而我如今因人烦恼而烦恼,因人痛苦而痛苦,因人愤懑而不平……我的眼睛泪囊窝浅得如同平辙一般,顺着面沟脸垒川流而过。医生告诉我,这是一件致命的事情,会过早的衰老直至脑神经死亡。既然是先天的不可抗拒性,哪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因此,我情意的感觉中枢,不断的把那一些值得记忆或不值得怀念的东西翻箱倒柜的折腾给大脑书写枢端,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豆花泡馍经典散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都有地方特色鲜明的美食小吃,这些大多出自民间,富贵贫穷同享,妇孺老幼皆宜。

有人说美食的记忆是爱国情结的最好表象,实在不假,你不见咸阳机场归国的妙龄少女急不可耐地消化三两盘擀面皮,小伙老汉狼吞虎咽咥一老碗臊子面,抚抚肚皮,哎呀,舒坦!系统还原,认祖归宗了!

有主食,也有小吃,有早点。

要说西府早点,唯豆花泡馍最具代表性,既营养又美味,既便捷又耐饥,豆花和馍都是提前准备,馍一般放在大箩筐或塑料袋里,豆花用一保温桶,另烧开一锅豆浆,支几张桌子,就可开张。

美食记载:豆花泡馍中的馍采用独特工艺加味料烙成,厚过寸,锅形,敲之有声,俗称“锅盔”,对火候、口感要求严格,色金黄,外脆内韧,嚼之劲道,麦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叶;豆花用品质上乘的黄豆土法做成,鲜嫩爽滑,煮而不散。用浓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与大馍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大馍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