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9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创思一加一”为你整理了“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摘 要: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然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农机工业水平、农业经营规模以及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情况等因素对其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所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详细的研究并制定妥善的处理对策,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便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工作。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策略和趋势.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1.1 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现阶段,我国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几乎涵盖了我国的整个农业领域,如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的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生产起步的时间较早,质量优异并且成本较低,在近些年来不断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产品种类日益齐全,并且生产能力逐步扩大,性价比也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农民的支付能力和使用水平。截止到现阶段,我国能生产出 15 个大类、近100 个小类、超过 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在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市场所占的比重很大。

1.2 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1)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差异大。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这也是导致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天气条件和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也有的地区土地十分匮乏,再加上农村的人均收入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就导致了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通过所统计的数据我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约为 30%,而农机拥有量却超过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为24%,农机拥有量的占比却不足15%。

(2)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有一定的缺陷。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作物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着明显的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水平明显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水平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另外,由于我国农机产品还存在着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农业机械使用中的问题。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国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基本都在 1-10 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在 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买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所以很多农民都不能很好的使用这些农机产品;三是“效益差”,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在他们使用农机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设备也容易出现故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很多农机具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农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降低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2.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该向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了;其次,当前我国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从而发展出与之更加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最后,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能够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够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的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可以即使的进行调整,提高作业的质量。我国电子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农业装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灰尘、潮湿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环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农用机器人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确的农业体系。这一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新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也应体现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这一特色,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必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王晓燕.浅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耿端阳.浅谈农机发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2003.[3]杨敏丽.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5.[4]张学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之精确农业[J].农机化研究,2002.[5]李子田.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影响因素浅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第2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如何。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取得了很大提高,但现在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我国也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农机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农机发展薄弱环节,积极寻求农机发展新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中主力军的作用。以下对我国农机化局长趋势谈些看法。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允许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政策的出台,使农业机械先于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引发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制由计划调节转变为政策引导下的市场调节,增长动力机制实现了由“外力推动型”转化为“效益驱动型”。

(二)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1998年中国农机总动力达到4.5亿千瓦,比 1978年增长2.8倍;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8万台,增长

5.3倍;拖拉机配套农具达到 1578万部,增长5倍;联合收割机达到18.2万台,增长8.6倍。1998年全国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面积分别达到6005.3万公顷、3835.8公顷、2342.5公顷,比1978年增加1938.3万公顷、2502.8万公顷、2030公顷,而且近十年来,在机械化收获总面积中,联合收获的比例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三大作业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3%、25%和 15%,较1978年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三)农业机械化适用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加快了农业技术进步和高效优质高产的步伐。近十几年来,机械铺膜、深耕深松、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以及高效安全施药植保等机械化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小麦跨区收获声势浩大。

1999年新启动了一批农业降本增效工程,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械化旱作农业示范县项目,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降本增效工程示范县总数已经达到177个。除了继续加大粮食产地烘干推广力度外,还在32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实施了“机械化旱作蓄水保墒技术”、“水稻轻型栽培及收获机械化技术”等“丰收计划”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为了实现秸秆还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999年国家设立了专项资金,以北京等10个大城市郊区和京津塘等4条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86亿元,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投入资金10亿多元,项目区新增秸秆还田机具3.3万台(套),新增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54.9万公顷。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势头强劲,199 9年全国参加“三夏”小麦跨区收获的联合收割机达到8.9万台,其中跨省(区)作业的达到4.4万台,全国小麦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3%。

(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有力地支撑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有县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近2000个,职工1.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占到近60%;乡、村、组及各种专业化的农机管理服务和生产服务组织45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90万人;农机户超过2000万个,其中农机服务专业户近400万个,从业人员近500万

人。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在力求实现自身产业化的基础上,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技术创新带动了制度创新。

(五)虽然我国农机化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农机化经营、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等一系列内容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将在下一部分内容中分析。

二、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均是较低的,分析造成我国农机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

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平均每年仅下降1个百分点,至1999年仍高达50%,且近两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还不降反升,总量达3.5亿以上。由此,这种过多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使农业机械化无法推进。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均证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产业而不足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已经有1亿多农业人口顽强的转向城市谋生(尽管个人成本很高),但由于目前的城乡分割及多种因素阻碍农民进城,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很慢。

(二)农用地产权转移缓慢。

我国农用土地产权在世界上是比较特殊的。一方面所有权是农村集体所有,而集体的含义并不明确(是村、村民小组或乡?如何体现新出生的人口与新成立的家庭及出嫁的人所拥有的地权?),另一方面是使用权归家庭所有,且长期不变。这样产权不明晰使其交易比较困难,加之缺少中介服务,不仅村内交易少,而且村间、地区间交易更少。由此,农用地过于分散,平均每户经营耕地1990年为10亩,1999年反而下降为8.8亩;劳均耕地1999年为

3.65亩。在这样的空间上是无法推进机械化的。

(三)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速慢,相对于农机价格更低。

199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生活消费支出近1600元,全家所有结余款才2500多元。如果考虑到收入差距与国家支持很小及农机养护使用支出,则大多数农民是没有置办农机能力的。

(四)农业电气化滞后。

至1999年,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0%,而机电灌溉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3,占人口70%的农村其用电量仅2173亿度,占全国发电量的17%-18%。农村电价不仅单价水平偏高(相对于城市),而且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更偏高。

(五)农民文化水平依然过低。

有关部门计划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谓基本普及据说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每个省80%的县、县里80%的乡、乡里80%的村实现义务教育,如此,全国仅一半的村实现义务教育,即使是90%,也不过是70%的村实现。如果考虑到人口数,则差距更大。据统计,1999年全国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4%(以前更低),假定城市100%升学,则农村为90%(即农村没上初中者至少160万人),1995-1996年小学毕业生每年均有1900多万,而1998-1999年每年初中毕业不到1600万,即有300万没完成初中义务教育,估计几乎为农村小孩,即农村完成初中学业的仅为70%左右。由此全国农村每年有近40%的学生没有完成本来就不算长的九年义务教育。如果考虑到统计、教育水平,则问题更严重。这样的条件下怎可奢谈农业机械化。

如要克服以上阻力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包括劳动力的市场化,土地的商品化,及社会各方面为农业服务的改革等等(全国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免费义务教育、农机跨区经

营、农机国企改革)。

三、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农机化发展方向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鉴于目前一些常规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施肥机等农机市场趋于饱和,我们必须向市场提供价格合理、可靠性高的各类新型农机,尤其能保证粮食等主要经济作物增产的关键和紧缺机具。

(二)新研制的农用设备要满足农业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要求,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相应考虑农机的环保效果,多发展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防止水分流失的联合作业耕作机和防止残膜污染环境的清膜机械等。

(三)针对我国农业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要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目标,研制一批性能更为可靠的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精量施药、秸秆还田和节水灌溉机械,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设备以及节能型机械等。

(四)要重点解决机械化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制急需的选种、育秧、栽植和收获等方面成套设备,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成套机械的研制。

(五)农机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衔接,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机械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包装、保鲜、储存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工厂化和现代化。

四、在即将加入wto的前提下,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的思考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将受到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应重新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项目,应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重新进行调整。如:现在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仅为我国的1/2左右,除口粮外,种植商品性玉米已无比较优势;另外,东南沿海省区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该地区种植花费工时多的棉花也无比较优势。而我国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可以使用玉米、棉花等田间作业机械,这一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进口玉米势必对当地玉米生产造成冲击,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剩余劳动力多,尚无使用田间作业机械的需求,因此,再去组织力量研制技术难度大的玉米、棉花的移栽和收获机械已无必要。

(二)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确定今后农机化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化,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要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上下功夫,为此要在粮食生产产中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清癣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二是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为外向型农业服务。三是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要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只提供初级产品,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农业机械的作业服务,要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和选择,以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的经济效益。要鼓励、支持现有的农机户和乡村集体农机站、队走向市场,开展社会化、市场化的作业服务。

第3篇:农业机械化论文

农业机械化促进解决粮食危机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 粮食安全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 主要的思路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人力投入。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有些村县甚至出现了耕地无人耕种的情况。如今,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必然下滑,如何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农业大型机械化的推广。

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