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8 07:12: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模板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1

语文新考纲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其中诗歌鉴赏题这个历来让学生颇感头疼的考点,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这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答题的难度,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结合考纲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对这一考点在复习中应加以重视。

一、说考点: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意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摩绘形象、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二、说知识

1、古典诗歌的语言知识,如词语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些事物名称由于积淀了历史文化内容而形成的特定象征意义,例如杜鹃代表怨情,杨柳代表惜别,松象征坚贞,梅象征高洁。诗歌的特殊句式,如省略,例如“山河破碎(如)风飘等,身世浮沉(如)雨打萍”;紧缩,例如“(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词组代句,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倒装,例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应为“早岁那知世事艰,北望中原气如山”);对仗,例如“风急天高猿萧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等。

2、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技巧,如利用“炼字”描绘生动的形象,传达独特的感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移用、通感、夸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运用拟人移情于物,使自然物人情化成为抒情的解代物;运用象征化抽象为具象,化景物为情思;利用双关增强语言的蕴蓄;利用映衬、对比凸现形象的特征,抒发鲜明的爱憎情怀[利用韵脚、平仄、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古典诗歌一些重要的艺术技巧,如以情染景,以景显情,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动衬静,以闹衬静,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哀景写乐,例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乐景写哀,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

4、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如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疾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5、重要的诗人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浪漫雄奇,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等。

三、说教法学法

1、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

(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四、说学法:

1、古典诗歌用古汉语写成,读解时要具备一定的猜读能力。猜读词义的基本原则是参照题旨情境,标题和诗眼往往能够照亮词义。如《题李凝幽居》题眼“幽”就有点醒作用。

2、鉴赏古典诗歌要缘景入情。要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要重视并充分利用“消息句”“情景语”的提示作用。杜甫《登高》用“悲秋”二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并将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由于“悲秋”的点醒,我们能够深刻体味诗人“常作客”“独登台”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苦,“百年多病”的韶光易逝之感和壮志难酬之悲。

3、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要遵循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原则。要抓住最能表达作品主旨和诗人情感的情景语言和艺术手法进行透辟的分析,赏析其艺术效果。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标准。对古代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美好思想,追求自由、坚持真理的高尚节操,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优美情怀,真挚、纯洁的亲情、友情、爱情,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其社会意义;对一些消极颓废的没落情感和低级趣味,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出恰如其分的批评。

另外还得注意:

1、对作品理解、品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3、要重点突出,围绕题旨展开论述。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2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分数。今天我们就教给大家获取高分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模式举例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

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模式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句诗的妙处是什么?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这句诗含有什么深意?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国中少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模式4:诗歌炼字炼句鉴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1),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2)?“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

(三)课堂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对诗歌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四)板书设计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五)课后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二)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2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地分析某形象。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 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要求:赏析本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只能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抒发自身的感慨。全诗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2012年安徽高考诗词鉴赏)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是《雪后初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

这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展现了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地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2010福建卷)(6分)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要点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⑴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中的诗人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后遭打击,也曾产生过退隐念头,但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神,抚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面对不平的现实,诗人对朝廷的“有士不用”也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第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学案

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执教班级:高三(8)班

教师:黄平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明确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掌握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方法。(重点)

教学方法:点拨指导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1、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的形象)

2、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四、鉴赏方法

1.看作者:知人论世,关注人物背景(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

2.看细节: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角度入手分析。

3.看环境:注意诗歌中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一)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优秀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