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心得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8 07:12: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麦田里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老师的肯定一样。

在这篇世界闻名的著作里我们看见了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以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例,年仅十六岁的他多次被学校开除,放荡不羁,游手好闲,整天漫无目的的在街上游走,没有丝毫的责任感和年轻人的活力。当他再次被劝退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来到纽约的一个小旅馆住下,在无聊烦闷的痛苦中煎熬,于是请求电梯工帮忙找到妓女,但是后来由于霍尔顿的青涩,反而被痛打一顿。从年少时起,霍尔顿就不受到父母以及家人的关心,导致后来对教师的不尊敬和对长辈的排斥。由于在当时老师对学生仅仅用成绩作为最后的评价标准,不看重实践。在霍尔顿上学期间,成绩差到老师对他置之不理,只有一位老师对他给予帮助,而当霍尔顿对自己的老师刚刚有了些信任感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自己一直当作心灵伴侣的老师竟然是一个同性恋,这对霍尔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让他对社会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霍尔顿的青春期和所有人一样,都有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美的追求,当他在最无助的时候电话簿里仅有的三个联系方式中留存着他心爱女孩的电话号码,可是事与愿违,女孩早已另寻新欢,失败的爱情让霍尔顿的心理产生了涟漪,也产生了对爱情的失望。最后霍尔顿决定在离开这座充满迷茫的城市之前再和自己的妹妹菲比见最后一面,当他在深夜溜回家的时候,父母却留下孤零零的菲比一个人在家去了舞会。后来,霍尔顿悄无声息的溜出了家。在真正离开之前,霍尔顿带菲比去了游乐园,当霍尔顿看见菲比愉快的在木马上对自己笑的时候,他决定留下来。故事的最后霍尔顿得了一场大病,被送进了疗养院。后来的事情不得而知。

我们看到了在当时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虚伪腐败的气息,也对当时的青少年有了消极负面的影响,霍尔顿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迷茫的一代。我们不能单纯的从霍尔顿的叛逆断定他是一个碌碌无为毫无作成的人,从霍尔顿与社会抗争的行为以及他对待生活中一些事的心态,也可以看出霍

尔顿依旧保持了一个青年人的热情。纵使他孤立无助,却也一心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守自己的那一片麦田。

这篇小说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影响,不仅看到了支离破碎的社会,也看到了迷惘的那一代人并不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一味的同流合污。这些都激起了那一代人的共鸣。

第2篇: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在世界文学名著百部中,我挑选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心甘情愿的在麦田里做他人的守望者,这个疑问使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心,首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在一片广阔的金黄色麦田里,伫立着一个稻草人,它身披一件不知是哪个孩子的旧衣服,耷拉的脑袋上罩着一个打着补丁的帽子,时而有只麻雀飞过他的头顶,或许在这片麦田的旁边还有一个隔绝尘世的小村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可是当我真正翻开书,一页一页的读过去,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文字中既没有金灿灿的麦浪,也没有寂静的村庄,有的只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和他眼中那个虚伪做作的成人世界,也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和这样一个虚伪的现实社会,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看完整本书,让我不禁的想起了颇受争议的“80后”和“90后”的我们,这两代人同样的处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跟着快速丰富起来的时代,精神生活有没有协调的发展在此暂且不论,看看身边部分人沉迷于网络还有社会中热议的“富二代”等等问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为我们敲起了警钟

这本书中其中谢幕时的一番话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

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的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得守望者。”这番话我们仔细揣摩了一下,会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或者允许孩子们进入麦田,却有很多的规定。这样孩子们兴趣达不到极限,也不会有自由精神,更不会有创新精神,甚至会觉得恐喝。第二、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支点,崛起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守望者并不是一名游戏的旁观者,而是敏感地发现了游戏中的关键点——悬崖,守候于此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不正是我们所谓的抓住契机吗? “守望”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麦田守望者”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每个人心中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愿望,或许是你对现实的生

活有着种种的不满,亦或是遭遇的挫折让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又或者所谓的“机遇”没能给你实现价值的机会,总之,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每当这时,我们也都会在脑中幻想,想着在那么一个遥远的地方,一切都如理想般美好,没有让我们烦心的人和事,没有让我们厌恶的不公平,甚至没有许多需要我们操心的学习和工作,远离尘世,远离芳华,只有我们自己,做着想做的事,念着想念的人,实现着简单而又充实的人生价值,既不虚度,又无烦忧,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常常在梦里这样构建着,像霍尔顿对着妹妹菲比念着的一般。可那毕竟是梦,当我们醒来,一切如旧,生活还是周而复始的继续,丝毫没有改变。

这时的我们,也许需要的是一种改变,一种对于自己向往生活的构建,一种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努力,我们更应该相信,纯净而美丽的“麦田”不是只有梦里才有,眼前没有“麦田”是因为我们从没撒下希望的种子,一味的自怨自艾毫无任何意义,所以,我们该做的,不是期盼,不是等待,不是埋怨,而是从现在起,从自己的努力出发,真诚的撒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守望自己最简单的梦想就好,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到那时,我们就真的会变

成一个守望者,一个守望着自己的幸福的人。

第3篇: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善良的人性在颓废中闪光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杭州市风帆中学初三(*)班 ** 指导老师:***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二战后的美国,迎来了何等悲观和无聊的五十年代。大批大批的青年人酗酒、抽烟、吸毒。他们被称为The 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破破烂烂的T恤衫和牛仔裤,开着父母给的昂贵跑车,抽一支接一支的大麻香烟,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亲吻,就这样挑战社会传统和道德底线。就连克林顿都承认,年轻的时候也“尝过几口”大麻香烟。

霍尔顿也和很多“垮掉的一代”一样,干尽一切离经叛道之事,亲手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感

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感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篇幅不大,只十几万字,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1914—)的《无形人》(The Invisible Man,1952),一部就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Salinger)(1919/1/1——2010/1/27)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讲着“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他描述了一个叫霍尔顿的16岁的孩子被学校开除后的三天的流浪生活,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了霍尔顿在这三天中的遭遇,也穿插着霍尔顿对他所经历的十几年的人生的某些片段的回忆。在社会的通常标准中,霍尔顿无疑是个坏孩子:

他满嘴的脏话,他妈的不断,说自己的哥哥在好莱坞当婊子(可能是在讽刺好莱坞的编剧们没有独立人格)(第3页),说自己念过的艾克顿岗中学的校长哈斯是个虚伪的杂种(15页);他学业成绩极差,他被潘西中学开除就是因为他有四门课不及格,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已经被三个学校除名过了,除了潘西,还有伍顿中学以及艾克顿岗中学;他玩世不恭,有些不负责任,作为击剑队的领队,他在去和其他学校比赛的时候把剑和其他的装备落在了地铁上,导致比赛没比成;他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一开始看到这书名觉得这应该是一本很美的书,可是看前几页的时候我真的是很震惊:几乎每一句话里都会有脏字(如果TMD算的话),不过我觉得这应该是为了更贴近现实生活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因为我之前看过的乔布斯传里,乔布斯先生的口头禅之一就是shit,我估计很多老外的口头禅都是这个。除了脏字外,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从没停止过咒骂学校、咒骂老师以及咒骂很多他看不过去的人或事,就像后来他的妹妹菲苾说的那样,他“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

看完书的前一部分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看不下,或许是我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十几岁不良少年的颓废抱怨有何可看,事实上一开始这位霍尔顿先生就被勒令退学了,原因是除英语外全部挂科了,可是他本人倒是乐观得很,因为他也实在是恨透了这个学校,这个在很多外人眼里是出了名的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