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
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二句引出明妃,说“尚有村”,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三四句承上转出一出深宫,竟死塞外之意。
“一去”二字说得痛切。“紫台”,汉宫名。“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得凄绝。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独留”,“向黄昏”,“ 青冢”,都透出明妃之怨恨。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历,是以虚笔运实事。“省识”与“空归”对文,“省识”即详识。
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又可想而知了。故“画图省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一去紫台”、“独留青冢”,说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怨,这里饱含家国之思,因此六句引出“环珮归魂”。美如明妃,抱恨绝域,因而此句说其死之遗恨未偿,故曰“归魂”;而此“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结尾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琴操》:“昭君作怨思之歌。”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
结尾一气喷薄,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咏怀古迹》组诗借古迹以咏怀,叹庾信之“萧瑟”,伤宋玉之“空文藻”,悲明妃之“怨恨”,感怀蜀主身后之“虚无”,奴惜诸葛孔明之大功不成。诗人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因此全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第2篇: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四》原文鉴赏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四》原文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第四首。
咏怀古迹·其四
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第3篇: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五》鉴赏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五》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五》
作者: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文学鉴赏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第4篇: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
第5篇: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一》赏析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一》赏析
《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一首。此诗吟咏庾信,并对庾信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