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7 07:13: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古今传诵的名作,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登鹳雀楼》的教案应该写呢?一起来看看吧!

《登鹳雀楼》是选自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认识字词、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本说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从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几大板块完成。

首先说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围目标标准,

主要设定三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接着是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则是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

本次说课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

首先以背诵学过的古诗来复习导入,《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所以本节课重点理解句子意思。学生背得熟练,但节奏掌握不太好,所以老师范读,学生思考问题: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看看能看到什么。接着是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理解“日”“尽”“白日依山尽”的意思。

学习第二行诗句

(借助两个问题来学习理解第二行,通过朗读体会诗句意味。)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像学习前两句古诗一样,理解字词意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3、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4、(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5、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诗句理解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先听老师读,接着根据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进行比赛朗读,学生兴趣很浓。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把今天学习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通过上网或区图书馆再找一些王之涣的诗歌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掌握停顿,指导朗读。)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附录:《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第2篇: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著名作品,关于唐诗登鹳雀楼教案要怎么写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简介诗人

1、板书:鹳雀(齐读)指名读,用字理识字方法教学“雀”并扩词。 出示图并介绍: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2、古时候,有许多的鹳雀喜欢停歇在一座楼上。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楼”)用字理识字方法教学“楼”字并描红“楼”“雀”。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齐读课题。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王之涣有那些了解?(教师板书作者名)并补充:唐代诗人王之涣从青少年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这首古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出示古诗)

过渡句: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 自读全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2、教师范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3、指名读诗句,正音。

三、 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哪些诗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板书:看、想)

2、同桌讨论:诗人看到了什么?想想自己能读懂哪些词或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打个标记,还可以问问前后桌的同学。

3、汇报读懂的词,提出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决。

?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依靠尽:完了,不见了

(傍晚的太阳慢慢落下山去,不见了)

? 入海流:黄河水流呀流,流到哪里去呢?(流进大海里)这就是“入海

流”。

? 比较“入”与“人”

4、指导朗读,集体评议(太阳是怎样落山的?黄河水是怎样流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把它画下来。(师生共同合作画简笔画)

过渡句:傍晚的太阳慢慢落山了,天边的云彩笑红了脸。滚滚的黄河水像千军万马似的,飞快的向大海奔腾着。看到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6、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齐读)

? 你读懂了哪个词句?诗句中的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

欲:想要 千里目: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为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要再上一层楼呢?(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7、简笔画把诗人得位置画下来。(师生共同完成)

8、诗人站在楼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并发言: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黄河水一样奋勇前进;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做更多的事;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一定要爬上更高。)

四、指导背诵,巩固理解

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情不自禁想说几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去感受那壮美得景色。(配乐朗读)

师诉:一轮红日正伴着火一般的晚霞,笑眯眯的回家了,滚滚的黄河水像千军万马一样奔腾着涌向大海。让人不禁想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像黄河水一样,流逝了再也不能回头。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奋力进取,才能获得成就。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齐读“登鹳雀楼”)

2、背古诗(边想自己画的画,边背诵)。

五、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1、古诗擂台赛:背一背关于王之涣的古诗。

2、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背那么多王之涣的古诗。当然,除了王之涣之外,还有很多的诗人,他们也写了很多经典的古诗,希望同学们多读书,多学知识,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看)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第3篇:唐诗《登鹳雀楼》

唐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国学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国学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让历代文人无不称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唐诗《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登鹳雀楼》教案设计应该怎么做呢?

教学目标: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唐诗《登鹳雀楼》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登鹳雀楼》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