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买灯泡的人散文
买灯泡的人散文
上大学时,我住在姨妈家,她家所在的小区有个日杂店,我偶尔会去买些日常用品。
在那里,我遇到一个奇怪的人,他经常到日杂店来买电灯泡,一买就是好几只,但买的都是那种15瓦的`白炽灯泡,现在谁家里还用这种廉价灯泡呀?他看上去不过三十来岁的年纪,也不怕用坏了眼睛?
后来我知道那人住在4栋3单元6楼,于是,我路过时会往他家望一眼,这一望,我发现他家的客厅常常暗暗的,与相邻房子发出的明亮光线形成鲜明对比。
这天晚上,我又习惯性地往那个人的家张望,忽然发现那户人家客厅的灯一明一暗地闪烁,持续了好一会才停止。这个怪现象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继续关注着那户人家,有事没事就朝那儿看看,这一看,我发现不只是晚上,就是在大白天,这户人家客厅的灯也经常一明一暗地闪烁。
有一次,我到日杂店买盐,又遇到那个人来了,他不说话,朝架子上的灯泡指了指,张开五个手指头,店主立即拿给他五只15瓦的白炽灯泡。
我犹豫片刻,终于忍不住问他:“你怎么经常买这么多灯泡啊?”
那个人朝我看了看,拿好灯泡付了钱,转身就走了,我一下子窘得满脸通红,店主见了,笑着对我说:“你不能这样跟他说话的,他听不见。”
我大吃一惊,忙说:“原来他是残疾人,真不好意思。”
店主接着说:“他以前跟我一个厂的,有次他操作机器时出了事故,发生了猛烈的爆炸,把他两只耳朵炸聋了,那时他才二十来岁,还没结婚呢。后来几经周折,他总算找了个同样耳聋的女人,一起过了这么些年……”
我又问:“那他买那么多灯泡干什么?”
“你去他们家门口看看就明白了。他们把客厅灯泡的开关装在防盗门外面,一个人从外面回来,只要在门外开关几次客厅的灯,另一个人就会赶过来开门。因为经常这样开关,所以他们家的灯泡坏得很快。”
“他们不好自己带上家里的钥匙吗?”
店主笑了,说:“因为他们都知道,一个人不在家的时候,另一个人一定会静静地等他回来。回来的人,是要用灯光告诉另一个人自己回来了。他们打开一次灯,就是打开一场欣喜啊。”
第2篇:买灯泡的故事
买灯泡的故事
华阳中心校 五(5)班 杨伊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3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导老师 杨玉霜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第3篇:买粮散文
买粮散文
就要过年了,家家都在忙着打扫卫生。那种气氛让人感觉春天就要来了。妻说,星期天咱们也收拾一下吧。于是,星期天早早起来,开始翻箱倒柜,擦窗扫地、整理家务。整理衣柜时,一个皮夹子从柜子里掉了出来。打开一看竟是一沓粮票,端详着这久违了的票证,一种隔世之感掠过心头……
在“文革”那个年代买东西要用票证。买粮用粮票,买布要布票,还有一系列的票号,肉号、豆腐号、白糖号、碱面号什么的。每个月都要看哪几个号是供应什么。但粮票绝对是最主要的票证。那时的我不会买粮,因为搞不懂“比例粮”怎么买。所以,那时候我虽每个月都跟父亲去粮店买粮,也只是帮着拿拿面袋,看住装好的玉米面、高粱面或者是称好的一堆红薯。但其中一次买粮的经历,却使我终生难忘。
记得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入睡不久的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原来院里好几个比我
第4篇:买小鱼散文
买小鱼散文
老爸早就答应给我买条小红鱼,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去买,唉,我真命苦啊!今天晚上,老妈早早地就把事情干完,说去百荷公园买柚子,我连忙补充道:“我也去,顺便看看有没有卖小红鱼的。”
一路上我又蹦又跳,一直走在老妈前面,就像是我带着老妈逛街一样,其实我是想快点去买小红鱼。老妈一边走一边问柚子卖多少钱,终于,在老妈买柚子的时候,我看到了几个大盆和几个鱼缸就在前面的'不远处,我心里“扑通扑通”地狂跳起来,那不会就是卖小鱼的地方吧?
我拉着妈妈到那一看,啊,好多小鱼,足足装了两大盆,但是都比较小,小得像小布点一样。妈妈亲切地问:“老板,小鱼怎么卖的?”老板说:“1元1条。”妈妈又问鱼缸怎么卖的,老板小声地说:“8块钱一个。”老妈嫌太贵拉着我就走,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老妈呀,你为什么不买呀!妈妈在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