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训练附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5 07:14: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训练附答案

《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

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

且喜青山依旧住。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2012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

2、D

第2篇:《玉楼春 戏赋云山》阅读答案

《玉楼春 戏赋云山》阅读答案

《玉楼春·戏赋云山》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作者于公元1196年徙居铅山(今属江西),此词作于他居住瓢泉寓所期间。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像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0、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政区 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前四句)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 ,下片(后四句))写重睹青山。[来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11、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参考答案:

10、B;

11、D

第3篇: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试题训练(附赏析)

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试题训练(附赏析)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四面浮云猜是汝一句中的猜字换为知可以吗?为什么?(4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可任选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不行(1分),因为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上句的疑问语气不相搭配,且显得呆板(2分);而用猜字,使全句灵动活泼,声情毕现(1分)。(共4分)

(2)表达了重睹靑山的喜悦之情(1分)。前两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写风起云散、靑山忽见的景物变化,来表达重见青山的惊喜:后两句以老僧的欢快举止和情态,映衬诗人之青(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3分)

3、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集锦7篇))由网友 “桂花蜜枣粥”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作者: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赏析: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玉楼春 戏赋云山》翻译

《玉楼春 戏赋云山》翻译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宋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

【注释】:

①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冬之交,其时稼轩当已迁徙铅山瓢泉新居。云山:据词意,当为白云笼罩之山。稼轩赋云山词共四首,此第一首。 题曰“戏赋”,用意命笔,自见欢快诙谐。观其写云山奇景,无非云来山隐,云去山现,但一经夸张渲染,波澜起伏,便觉风趣异常,且不无禅理寓焉。不说青山隐于浮云,却说浮云将山推走。以下溪头寻山,故弄玄虚,极写“山重水复”,正为下片“柳暗花明”出力。下片果然风起云散,还我天柱云峰。通篇情调开朗乐观。

②“何人”两句:是谁夜来把青山推走?想来是四面浮云作怪。按: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玉楼春·戏赋云山》翻译赏析

《玉楼春·戏赋云山》翻译赏析

《玉楼春·戏赋云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前言】

《玉楼春·戏赋云山》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作者于公元1196年徙居铅山(今属江西),此词作于他居住瓢泉寓所期间。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像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注释】

⑴“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宗师》:“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训练附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