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5 07:13: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纲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李纲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李纲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李纲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李纲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李纲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李纲也因此被罢免。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5分)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5分)

参考答案

1.B

2.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3.D(“不等朝廷同意”错,文中李纲献计反攻,“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4.(1)钦宗任命李纲做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得分点:第一句主语钦宗补出、便宜、治、治守战之具主语补出各一分,大意一分。)

(2)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在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得分点:要、先期、夜、斫各一分,大意一分。

参考译文

李纲,字伯纪,是邵武人。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他的父亲夔终于龙图阁待制的职位。政和二年(1112)李纲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史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改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 靖康元年(1126),任命吴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进言说:“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愿意以死相报。”于是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恰逢内侍入奏说中宫(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留了。”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不久,钦宗又决定到南方去,李纲入宫见钦宗说:“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警戒出行呢?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京城,都愿意死守,如果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将由谁来保卫陛下呢?敌人已经逼近,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将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朝廷物色大臣准备派往金军中议和,李纲请求前去。皇上派遣李梲去。金人提出需要金币以千万两计,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等地,并且要宋派亲王和宰相做人质。李梲接受金人的各项要求,不做任何辩驳,回宋朝禀报。李纲说:“金人所需要的金币,即使穷尽全国之力尚且不够,何况一个都城呢?”宰相们的意见不一致,李纲不能说服他们,请求离职。皇上安慰他说:“你只管去治理兵事,这件事可以慢慢商议。”李纲退出,而这时宋朝已将求和的誓书送往了金军,金人所提出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并派皇帝的弟弟康王和少宰张邦昌前去作人质。当时朝廷每天给金人送金币,但金人的要求仍不休止,天天大肆屠杀抢掠。各地的勤王军慢慢有到达的,种师道、姚平仲也率领泾原、秦凤兵到达。李纲上奏说:“金人贪婪,非常凶残无理,其势非使用军队不可。他们以孤军深入重地,好比如虎豹自投栅栏,应该用计谋俘获(攻取)他们,没有必要和他们拼一时的气力。”皇上表示非常赞同,决定约定日期行动。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半夜时,中使传旨告诉李纲说:“姚平仲已经行动了,你立即支援他。”李纲率领众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在幕天坡与金人交战,李纲用神臂弓射击金人,打退金兵。姚平仲最终因为袭击敌人军营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了。金人派使者前来,宰相李邦彦对他说:“派兵袭击是李纲、姚平仲所为,不是朝廷的意思。”于是将李纲罢职,由蔡懋代替他。

第2篇: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

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李纲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李纲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李纲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李纲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李纲也因此被罢免。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5分)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5分)

参考答案

4.B

5.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6.D(“不等朝廷同意”错,文中李纲献计反攻,“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7.(1)钦宗任命李纲做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得分点:第一句主语钦宗补出、便宜、治、治守战之具主语补出各一分,大意一分。)

(2)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在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得分点:要、先期、夜、斫各一分,大意一分。

参考译文

李纲,字伯纪,是邵武人。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他的父亲夔终于龙图阁待制的职位。政和二年(1112)李纲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史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改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 靖康元年(1126),任命吴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进言说:“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愿意以死相报。”于是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恰逢内侍入奏说中宫(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留了。”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

不久,钦宗又决定到南方去,李纲入宫见钦宗说:“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警戒出行呢?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京城,都愿意死守,如果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将由谁来保卫陛下呢?敌人已经逼近,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将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朝廷物色大臣准备派往金军中议和,李纲请求前去。皇上派遣李梲去。金人提出需要金币以千万两计,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等地,并且要宋派亲王和宰相做人质。李梲接受金人的`各项要求,不做任何辩驳,回宋朝禀报。

李纲说:“金人所需要的金币,即使穷尽全国之力尚且不够,何况一个都城呢?”宰相们的意见不一致,李纲不能说服他们,请求离职。皇上安慰他说:“你只管去治理兵事,这件事可以慢慢商议。”李纲退出,而这时宋朝已将求和的誓书送往了金军,金人所提出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并派皇帝的弟弟康王和少宰张邦昌前去作人质。当时朝廷每天给金人送金币,但金人的要求仍不休止,天天大肆屠杀抢掠。各地的勤王军慢慢有到达的,种师道、姚平仲也率领泾原、秦凤兵到达。李纲上奏说:“金人贪婪,非常凶残无理,其势非使用军队不可。他们以孤军深入重地,好比如虎豹自投栅栏,应该用计谋俘获(攻取)他们,没有必要和他们拼一时的气力。”皇上表示非常赞同,决定约定日期行动。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半夜时,中使传旨告诉李纲说:“姚平仲已经行动了,你立即支援他。”李纲率领众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在幕天坡与金人交战,李纲用神臂弓射击金人,打退金兵。姚平仲最终因为袭击敌人军营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了。金人派使者前来,宰相李邦彦对他说:“派兵袭击是李纲、姚平仲所为,不是朝廷的意思。”于是将李纲罢职,由蔡懋代替他。

第3篇:清史稿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 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 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后汉书》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后汉书》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列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

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精选8篇)由网友 “富贵小熊猫”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

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

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纲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纲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