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讨论文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讨论文
摘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高中物理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实验的教学方法.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环节,也是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教育一直把应对考试当成重点,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分数高,能力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物理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这一现象更加突显.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实验教学重视起来,把物理规律的讲解和实验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物理学习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将从“精心设计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参与,提高实践能力”“在实验中验证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实验误差分析,加深学生理解”四个方面入手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精心设计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精心设计,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地去学习课堂知识,探索物理规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我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选了一块木板,把一根橡皮条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板上的钉子上,然后用两条细绳系住橡皮条的另一端;之后我找来两名学生,让他们分别用测力计成一定角度拉细绳,把橡皮条没固定的那一端拉到一个固定点O.这时,我再让另一名学生记录下这个固定点在纸上的位置,和两个学生拉绳子的方向以及两个学生手中测力计的拉力数值.之后,我让剩余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按照实验做出两个拉绳学生拉力的图示,并让他们利用学的平行四边形规则求出两个人的合力.之后我让一个学生用测力计拴住橡皮绳没有被固定的一端,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到和前两位同学相同的点,这时记录下这位同学拉绳子的方向和测力计的读数用力的大小,然后总结出两次力的大小和方向规律.通过实验中两个力之间的比较,学生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让学生动手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是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其他国家,物理课程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在进行实验活动,这些实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者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国外教学经验的学习,我认为想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如在进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我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步骤:首先找到一名同学将一根细线穿过金属小球上的小孔,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结使金属球不易脱落,制成一个实验用的单摆.之后我让学生将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的上端,把铁架台放在课桌旁边,让单摆在桌子外面自由垂落.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出单摆的摆长即绳子顶端到球中心点的距离.完成测量后,我让学生把摆球拉开一定的角度,不人为给小球初速度地平稳释放小球.当单摆的摆动稳定后,我让学生在其经过最低点时开始用秒表计时,记录下单摆40~60次全振动用的时间,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一次振动时间及单摆的周期.在经过多次的测量之后,计算出周期的平均值,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重力加速度.这样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在实验中验证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验证物理规律的过程,而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结合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学习好物理知识.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规律是教学的难点.如果不结合实验,仅仅通过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来让学生背诵这样的物理规律,学生很难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理解.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物理知识,我在授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了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打点计时器是一种用来计时的仪器,它打点的频率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在电流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0.02秒打一次点,因此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之间的距离就是与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段内运动的距离,研究这些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就可以掌握物体运动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给出的公式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这样通过实验,教学难点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下降了不少.
四、实验误差分析,加深学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所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规律的途径.对实验误差的分析,不仅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分析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把实际操作与理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有的学生发现相邻两点间打点的时间不同;有的学生发现测量两点间距离时会产生测量误差而导致实验所得数据不精确;有的同学则发现木板不同部分的粗糙程度不同也会引起数据计算的误差.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这些误差的相关分析,我首先向学生介绍由于电流频率不同,实际上不可能做到理论上两点时间间隔完全相同.之后我分析了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缩小测量误差,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的教育目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路线.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王举村.打点计时器问题6注意[J].高中数理化,2007(10):32-34
第2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实验是引导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在参与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结论,这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一直以来,在物理教学中大多教师都是按照实验操作流程引导学生实验,对实验目的不够重视,在实验中也缺少问题引导,从而影响了实验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就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就物理实验的有效性作简单分析。
一、激发实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总是懒洋洋的,无论是完成实验操作还是问题思考的参与度都不高,在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是主要因素。的确,在实验教学中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内部动机,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那就得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不仅要注重从生活现象引入实验,还要注重结合知识的内部结构来创设实验情境。如“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可先借助多媒体而呈现足球运动中守门员扑球、赛车和飞机起飞的图片,在引导学生观看的基础上以“图片中物体的加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而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从生活现象而过渡到物理实验中,直观而具有启发性。又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那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其表达式,思考物体在空中静止下落除了受重力影响外,还会受什么力的作用?如何减弱这些力对实验的影响?要计算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是否还需要用天平测量重物的质量?在实验中是要先打开电源还是释放重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通过复习,让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探究而引入实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明确实验目的',促进实验目标达成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多学生对实验目的并不明确,在实验中较为盲目,只是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实验结论也是采用背诵方式进行记忆。从教师在实验中的行为也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实验中并不注重强调实验目的,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实验操作过程上。其实,目的是活动的导向,缺乏实验目的指导,学生也就容易出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疑问,从而影响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一是要注重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验前进行思考。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既然要验证机械守恒定律,验证式是如何的?结合验证式分析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是不是实验中的重力势能变化量就一定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如果不等,哪一个变化量会更大,原因是什么?二是可以采用精讲的方式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可直接告诉学生目的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关系进行猜想,再以控制变量法组织学生展开实验。
三、加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要提高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实验过程中的引导是尤为关键的。在以往的物理实验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如何完成实验的,是如何通过实验过程而获得结论的,实验中是否按流程进行操作等问题,实验过程太过于刻板。实验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完形的操作过程,在实验中加强问题引导,以问题促进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可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结论,通过问题分析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绳子拉小车的力是不是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如果实验中将木板一端稍微垫高一些让小车匀速下滑,此时小车的合外力是多大?绳子的拉力和砝码的重量是否相等,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砝码的重力可以近似于绳子的拉力?如何平衡摩擦力?以问题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活动而展开交流,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每个实验步骤的目的。同时,在对实验数据分析时,也要注重以问题作为引导,如对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研究,为什么要描绘a-1/m的图像而不描绘a-m的图像?以此问题而引导学生交流,从而更好地明确检查图线是不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的方法。
四、注重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并非“我说你做”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无论是对问题的探究,还是对操作的反馈都蕴含着师生间的互动。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方式让学生完成实验,然后再把结论告诉学生。如此,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突出,实验效果受到影响。首先,在实验中,针对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如上述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对a-1/m的图像的讨论中就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向学生明确要检验a与m成反比实际就是a与1/m成正比,那么,以1/m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后,根据a-1/m的图像就可检验其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其次,在总结实验结论时,要注重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
第3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浅议论文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浅议论文
摘要
联系生活实际是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方法。本文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这节内容从课程设计、实验情境、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应用四个方面介绍了我的一些高中物理实验经验。
关键词
生活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课程设计坚持生活化原则
课程设计是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物理实验课程设计要坚持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时,注意将教材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我按照如下思想进行了教学设计: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重点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对于静摩擦力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联系二力平衡条件进行讲解,研究滑动摩擦力时
第4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浅议论文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guanhetong”为你整理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浅议论文”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课程设计坚持生活化原则
课程设计是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物理实验课程设计要坚持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时,注意将教材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我按照如下思想进行了教学设计: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重点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对于静摩擦力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联系二力平衡条件进行讲解,研究滑动摩擦力时注意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的大小。让学生可以借助实验这一方式更容易去理解教材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点。
二、物理实验情境坚持生活化
要想学生对物理实验课产生兴趣,教师
第5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
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作用巨大,不但对提高教学效率大有帮助,关键是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生整体的综合能力也是大有益处。当前高中物理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部分物理课堂的教学情况令人堪忧,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结合从教经验,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同行共鸣,为物理教学增砖添瓦。
一、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物理教学要想教学效果好,必然离不开理论知识和实验的相结合。很多学校高中物理教学中,过多的强调理论知识,殊不知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样也就压制了学生喜欢动手的天性,长期处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没有太深的理解。也可能当时感觉明白,但是学后忘得很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理论有时候会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加上学
第6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实验是引导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在参与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结论,这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一直以来,在物理教学中大多教师都是按照实验操作流程引导学生实验,对实验目的不够重视,在实验中也缺少问题引导,从而影响了实验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就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就物理实验的有效性作简单分析。
一、激发实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总是懒洋洋的,无论是完成实验操作还是问题思考的参与度都不高,在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是主要因素。的确,在实验教学中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内部动机,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那就得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