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初学入门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4 07:24: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弟子规》初学入门

《弟子规》初学入门

引导语:《弟子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读物,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弟子规》的初学入门的解读,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之将入门 问孰存

“将入门,问孰存。”这是讲我们进别人的房间之前,还没有入门之前先要敲敲门,或者是先问一声“里面有没有人”,或者问一句说“我可以进来吗?”这些都是基本的礼节,从小要教导孩子对人要尊重。假如我们问都不问,一下子贸然闯入,这是对主人的不恭敬。甚至我们在给人打电话的时候,拿起电话来,对方接通了,跟对方说:“您好,请问你现在说话方便吗?”问他一句,看他现在接电话方不方便,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如果是他方便,那就继续说,如果是说不方便,那就迟一点再联系。这些讲的都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爱心。

《弟子规》之将上堂 声必扬

“将上堂,声必扬。”这是讲登堂入室。比如说进入一个客室,或者进入一个厅堂,或者要进到人家的办公室里面,都要把声音拉高来问一句,“这里有人吗?”或者说“报告领导,我能进来吗?”等等,把声音传出去让对方听到,一来给人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突然的出现吓到对方,另外这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弟子规》之人问谁 对以名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是当人家问到我,问我叫什么名字时,我要如实的把自己的名字报出来,不要说就是我,不肯跟人家说明白,对方或者是忘了你的名字,或许是他根本不认识你,就会造成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在电话当中,比如说我给对方打电话,如果是对方说“你找谁?你是谁?”我要是不报名字,只是说一句“是我,我的声音你都听不出来?”对方可能回答说“我就是听不出来。”这样反而搞到尴尬的场面出现。所以这是教导我们说话要以分明清楚为准。说话如此,我们做事也要懂得分明,主次分明,轻重分明,先后也要分明,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爱心。

《弟子规》之用人物 须明求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是讲如果是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我们要明白的向人请求,如果是不请求就拿来用,这就等于偷盗,偷窃行为。这些事情我们如果平时不注意,往往容易犯,特别是相熟的朋友之间,可能随便就拿了别人东西来用,用了之后,如果别人找不到,就会生烦恼。

像在一个宿舍里面,假如是几个同学一起住,如果一个同学穿了另外一个同学的拖鞋去上洗手间,等另外一个同学要去的时候他就会找不到自己的拖鞋,他就会骂人。很多争执、很多冲突就是因为这些小节没注意到所引起的,如果事先问一句,先报告一声,对方知道你需要用他的东西,一般来说他也能同意,同意了之后你去拿,两个人都很安心。我们在公司里面、在单位里或者是在政府部门里面工作,很可能也会为了自己的私事而用到公家的物品,比如说要用公家的纸张、信封、笔、文具,甚至用公家的电话来打,这些都应该向自己的上级报告一句,领导同意了才用,这就不至于犯偷盗。我们的师长他就跟我们讲,他自己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在世的时候,过去在政府部门工作,每次要用到单位的信纸写封信,这时候李教授都必定向领导征求同意,领导说就一张纸,哪个人不是这样用的,你怎么这么啰嗦?结果李教授就回答说,如果我要是不先问问您就拿,那我就是犯了偷盗,“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我现在向您请求,您同意了,这就不算偷盗。真正的大德对一张纸、一支笔这些这么小的东西都小心谨慎,不在这些小事上亏欠一点德行。

《弟子规》之借人物 及时还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条是讲向人家借东西或者借钱,借一些物品,都要及时的归还,如果不能够及时归还,就会让人起烦恼,他会焦急,他对我们的`印象就不好,等下一次再借的时候,可能对方就不肯借了。如果我们有借有还,按时归还,要借再多的东西,对方也能欣然同意,知道你的人品,知道你不会有贪心。要知道有贪心就容易犯偷盗,包括借了财物拖延时间归还,这都是有犯偷盗的嫌疑。

要常常对自己的心有所警觉,财物摆在面前,有没有贪婪,该不该获得,不该获得的不可以起贪心。《礼记》上曾经说“临财勿苟得”,面对财物不能有贪求,不义之财不能要,这些品行要在小孩的时候就要懂得培养。报纸上登载了一则消息,这是二00六年二月八号楚天都市报登的,湖北省武汉市电车上面都放了些棉坐垫,冬天冷,有个坐垫坐起来比较舒服,这是电车公司的物品,结果很多人下车的时候顺手就把坐垫拿走。根据电车公司的统计,三个月里面车上已经丢了一百一十个坐垫,只有一例是拿走了坐垫的顾客把它送回来。有一天电车公司的工作人员看到一个老人家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拿着两个坐垫来向电车公司这些员工道歉,因为这个小孩在前天下车的时候把坐垫拿走,带到公园去坐,来玩,回到家里被爷爷发现,爷爷看到之后就批评他,说你这样拿不对,你拿了之后后来的人就没得坐,而且你没有经得电车公司的同意擅自取用那是偷盗。所以这个老人家让自己小孙写了个检讨书,做自我批评,然后带着小孩子把坐垫送回电车公司。这是真正有智慧的家长,对这些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相信这个孩子心中会有很深刻的印象,以后他就晓得“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他有这种深刻的印象。这篇“谨”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这篇所说的虽然都是生活小事,讲的所谓洒扫应对、人情交往、自己生活起居作息,但是这些日用平常的小事都是锻炼我们的恭敬之心、谨慎之心,我们能够真正的依教奉行我们的品行也一定会日日的增长。

第2篇:《弟子规》初学入门五篇

《弟子规》初学入门五篇

引导语:《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十分应机。下文是初学入门的《弟子规》,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弟子规》之奸巧语 秽污词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里是讲说话要戒掉一些不良的语言,这里有“奸巧语”,奸巧语就是虚伪狡诈的语言,那种花言巧语,骗人的话,也包括“秽污词”,秽污词就是肮脏的话,粗言烂语,骂人的话,猥琐的话。“市井气”就是那些粗鲁的话、那些俗气的话,我们都要把它戒除。因为君子要有文质彬彬,文就是表面我们的语言、神态、风度要跟我们的内心相应。内心是指内心充满了仁爱,对于圣贤人的憧憬、向往,所以语言、行为都效仿圣贤人,凡是这些圣贤人都不说不做的事情,我们绝对也不说不做,久而久之自己那种圣贤的风范就慢慢能够表露出来,人们看到也会很敬重你。

篇二:《弟子规》之用人物 须明求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是讲如果是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我们要明白的向人请求,如果是不请求就拿来用,这就等于偷盗,偷窃行为。这些事情我们如果平时不注意,往往容易犯,特别是相熟的朋友之间,可能随便就拿了别人东西来用,用了之后,如果别人找不到,就会生烦恼。

像在一个宿舍里面,假如是几个同学一起住,如果一个同学穿了另外一个同学的'拖鞋去上洗手间,等另外一个同学要去的时候他就会找不到自己的拖鞋,他就会骂人。很多争执、很多冲突就是因为这些小节没注意到所引起的,如果事先问一句,先报告一声,对方知道你需要用他的东西,一般来说他也能同意,同意了之后你去拿,两个人都很安心。我们在公司里面、在单位里或者是在政府部门里面工作,很可能也会为了自己的私事而用到公家的物品,比如说要用公家的纸张、信封、笔、文具,甚至用公家的电话来打,这些都应该向自己的上级报告一句,领导同意了才用,这就不至于犯偷盗。我们的师长他就跟我们讲,他自己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在世的时候,过去在政府部门工作,每次要用到单位的信纸写封信,这时候李教授都必定向领导征求同意,领导说就一张纸,哪个人不是这样用的,你怎么这么啰嗦?结果李教授就回答说,如果我要是不先问问您就拿,那我就是犯了偷盗,“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我现在向您请求,您同意了,这就不算偷盗。真正的大德对一张纸、一支笔这些这么小的东西都小心谨慎,不在这些小事上亏欠一点德行。

篇三:《弟子规》之将上堂 声必扬

“将上堂,声必扬。”这是讲登堂入室。比如说进入一个客室,或者进入一个厅堂,或者要进到人家的办公室里面,都要把声音拉高来问一句,“这里有人吗?”或者说“报告领导,我能进来吗?”等等,把声音传出去让对方听到,一来给人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突然的出现吓到对方,另外这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篇四:《弟子规》之事非宜 勿轻诺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讲我们对一件事情要先看这事情应不应该做,决定了之后才能够承诺;如果事情我们还不能够确定,不能够保证能够做好,就不可以随意的承诺。如果那个事情有可能不适当,甚至是非法的,不符合道义的,不可以承诺,往往承诺了以后是进退两难,因为已经答应了,不做就不能够信守诺言,但是如果做了又不恰当,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凡出言都要懂得这句话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古人讲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所以那句话如果讲得不谨慎,而又事关重大,那么它的影响力可能会很大,这样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尤其是在高位的领导人,你看这些高位领导人讲话都非常谨慎,他们出去发言都必定带着讲稿,就怕有时候脱离讲稿就讲错了,讲错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很多方面。我们做事情也要常常看到自己在这件事情里面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我们是这件事情的主导人、主持工作的人,我们应该怎么说话我们就知道。假如不是这个事情的主导人,这个事情不是我负责的,那么说话也要注意分寸,不要你这句话可能让这个事情受到了阻碍。古人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我们分内的事情我们要少管,管的事情多,讲的话往往会出乱子,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说多就错多,少说一句话,错误就会减少。古人也都讲过多言者少信,讲话讲得多的人他的信用就少,为什么?他说的话常常都不能够兑现,他的承诺都不能够做到,所以渐渐的信用就少了。

篇五:《弟子规》之见未真 勿轻言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句是讲我们讲话要谨慎,如果是所见的事并不是很可靠,就不可以随便乱说,即使这件事情你知道,但是知道的并不确定,还是有些模糊的东西,不敢肯定的,那就不能乱传。我们不能够讲是非,因为是非很容易伤人、很容易跟人结怨,而且我们如果讲了是非,把自己的德行也败坏了。所以聪明的人碰到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所谓流言蜚语,我们就制止,绝对不能够去跟着传。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因为智者的心在道上,对于那些风吹草动、那些流言蜚语统统都能够置之不理。

第3篇:gromacs初学入门

原创]从零开始学GMX

学习gromacs快一个月了,感觉成长了很多,一个月前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些通用步骤。感谢分子模拟论坛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巨大帮助!可以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虽然我今天才刚刚能算入门)。所以,我要履行我心中的承诺,也要将我的心得详细地写下来,帮助更多的人征服入门时的恐惧和烦恼!下面我推荐从0开始的朋友们三把有力武器:tutor,flowchart,别人的心得和总结。

1.tutor(或叫实例,教程,随便吧~)就是Gromacs目录的sharehtmlonline中的Getting Started:没有安装也可以使用,在安装文件的压缩包里,也有同样的文件。就跟着它学,依样画葫芦,马上就能找到一些感觉了。但我学这个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一是输入demo却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对联初学入门

对联初学入门

对联做为一门语言艺术,学来容易。学精、学好太难。我做为一个初学者,在网上的许多的朋友关心和帮助下,才有勇气举起手扣起这扇文学艺术的大门。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的朋友们,他们给我太多的帮助。这里,转我朋友给我的关于网上流传的二个最珍贵的讲义。

【清谈联话】胡说对联格律简便入门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先说平仄。

普通话分1、2、3、4四声,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个小学就学过,不用解释了。1声2声就是平,3声4声就是仄,完了。古韵不管他,那玩意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怎么读了,等你掌握了格律后在说也不晚。

下面说那四句顺口溜。

一、所谓135不论,就是凡是7个字的对联,如“两个老鹰争死狗”或“一头驴子想翻天”这样的句,第1、3、5的字,不管平仄都不搭理他,他丫爱平就平,爱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弟子规》初学入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初学入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