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市场谈话随想散文
市场谈话随想散文
一天,去市场委托一铁器店老板加工制作一样用品,因切割机出了点小问题,他便弯腰修了起来,为了不打扰他,我便走出店外随便转转。他的店铺是位于市场最内侧的一幢上宅下店式的二层楼内,前面便是用圆顶的铁皮搭建的市场,平时一些卖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以及摆地摊卖杂货的商贩们都汇集在这里,小城还沿用了过去遇农历双日逢集的惯例。今天因初九,市场里空空荡荡的,只有几个卖油糕麻花和面皮的没精打采的闲坐着,天南海北的谈论着,不远处几个人围在一起打扑克,估计都是附近店铺里的老板。
“这季的低保又发了么?”买面皮的女人问坐在她对面小板凳上吃油糕的人。
“发了,我就是来取钱的”。只见那个男人一边吃一边回答。
看那个中年男人年龄约莫五十岁左右,穿一身深绿色的迷彩服,戴一幅墨镜,打扮得还挺干练,显然和这里的人很熟悉。
“每季的低保金够用么?”旁边卖油糕的人问。
他不假思索地说:“不够,进几顿食堂就没了”。
“你又不怎么老,又不拐不废,怎么不出去做点啥呢?”那个卖面皮的女人问。
“我这样也好着啊,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谁愿意出去出力流汗,做那些费劲的事?”。他似乎还带着几分得意。
“你家就你一个人么?”铁具店的老板娘问。
“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唉!想想过去,我爸妈在世时,家里很富裕,自从老人去世后,家里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侄儿又不认我”。
卖油糕的那人说:“你这么懒惰,谁愿意要你?你现在身体还好,种些菜、粮、油,自己做饭,每天在工地上打打工,攒点钱,将来等你动不了了再用么,你现在有一个钱花一个钱,而且啥事也不干,若不是国家政策好,你早饿死了!”
他半天没说话,望着远处发呆。
“你们这个镇子经济那么发展,交通那么便利,条件算咱们县最好的了,我若有你那么好的条件,就谢天谢地了!”卖酿皮的女人一边叹气一边说。
“人要自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家的低保只能给你最基本的生活保证,更美好的生活要靠你自己去打拼,再说了,你就不打算成个家么?”铁器店的`老板娘插了一句。
那人啥话也没说,拿出钱,付清了他的面皮油糕钱,快速离去。
看着他的背影,回想刚才他们的这一番对话,我想,这个领低保的人也许从今天起真的就勤奋起来了。
看着他,我又想起了前几天听人说的一个故事:有一领导下乡入户去搞扶贫,进一户,见家中十分贫寒,户主四十多岁,领导询问了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临走,给了他伍佰元钱,让他购买秋播用的化肥、农药。随后,领导还走访了几个贫困户,当他们返回镇上,路过一麻将馆时,见一打麻将者与今天第一个入户的户主很像,连忙让随从的村干部确认一下,村干部一看,慌忙说,不是不是,领导心里纳闷,这两人面貌相像,怎么连穿的衣服也一模一样呢?
也许,生活中,有的人因子女上学负债累累,有的人因重大疾病债台高筑,有的人因投资失误而贫困潦倒,有的人缺乏项目而一筹莫展,可还有一部分就像今天遇到的这位不想劳动的人,但愿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第2篇:夏收随想散文
夏收随想散文
眼看就要到六月份,芒种一过,在关中平原,自东向西,田野一片金黄,天空中不时传来“算黄算割”鸟的阵阵叫声,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来临了。
童年记忆夏收中,“远也黄,近也黄,遍地麦穗翻金浪,社员们排成行,手拿镰刀收割忙。”、“算黄算割,老婆缠脚”、“麦黄谷黄,绣女下床”,时令到了,庄稼人不分男女、老少,谁也不能闲着,于是城里工作单边户纷纷回家收麦,读书的学生也放“忙假”(夏收假),成群结队外省“麦客”一泼接一泼涌入关中,“割麦、拉运、堆垛、碾场、扬场、晒麦、归仓、卖粮”,构成一幅幅壮丽的麦收赶场图,麦收的过程无不应证那句古老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今收割机、电动车、汽车、手机,取代了人工作业,一人在地头,一亩地半小时完毕,麦收已不是体力活。过去我曾在《“算黄算割”的困惑》文中对夏收作了描述,这里不必赘述。
而我要说的是随夏天一起到来的另一种夏收。中考、高考这个牵动亿万家庭的大事也发生在夏天,莘莘学子经过几年的苦读,盼望有一个好的夏收,进重点大学、上重点高中。小考也不例外,虽然国家多次引导,但多少家庭不是从幼儿园抓起?也有从胎教抓起,不然网上朋友计算二胎指标深思熟虑,精打细算。
浪漫于大学象牙塔的'高才生,到这个夏天,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是读研出国、还是走向社会,到了选择的时候。
夏天还是收获爱的季节,经过相识、相知、相恋,有情人终成眷属,多少人娶妻嫁女,完成父母辈的人生期望,也热了市场低迷下的酒店餐饮。
跟夏天一起成熟的瓜果飘香于城乡市场,桃甜、杏黄、李子酸,樱桃卖红了半边天,甜瓜、西瓜也到了夏收的季节,现在市场流转加快、大棚温室育菜的推广,蔬菜瓜果已分不清季节。
夏天到了,夏收到了,跟夏收一样,忙忙碌碌的我们又在收获什么呢?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
第3篇:端午节随想散文
端午节随想散文
端午小假期,原打算借此休息之日回家一趟,看看已经半年未曾谋面的父母亲。给家里二老带点夏天的水果,陪父母亲过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最后,抑或是自己原本就不想回去,抑或是这本就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终究还是未回去。
父亲也许早知道我放了端午小假,也许早知道我不会回去。放假那天,晚上十点多就给我打过了电话。电话里也没说多长时间,简单的聊了几句家常,就匆匆的挂了电话。
在我的记忆里,真正意义上的长时间离开家,是我上大学以后。十二岁那年,上了初中开始在镇里住校。但是那个时候每星期还能回一次,尽管住的时间很短就是一晚上,到了节日就更不用说了。
高中去了县城,虽然每星期不再常回家了,但是每逢大小节日,肯定回家。那时候回家的原因很简单,学校放假,没地方住,没地方可去,想回家。
上了大学,无论是平时抑或是大小节
第4篇:岁月随想散文
岁月随想散文
年轻的时候,幸福是热烈的追求。
前行的路上我们会贪恋上某种陌生,陌生的路途,陌生的景致,陌生的人群......
人生,是如此漫长。从芳草萋萋走进荒芜,再由荒芜渡向芳草萋萋,这期间经历的触动感怀岂止是一个轮回那么简单。遇见重逢,忘记想念,那些沉淀的伤痛,往往会成为一个时期的导航,引导你我不扭曲,充满希望的去挽留!
我要的幸福在哪里?当翠绿枝桠在清晨托起冉冉红日,溪水潺潺追逐渐逝黄昏,我断定,幸福并没有确切定义,更没有概念模式。
幸福是一碗白开水,淡而无味却弥足珍贵。当一丝无暇,一缕纯净缓缓在体内升腾,伴着笑声伴着泪水,所有一切生长着无垠的繁茂,我才知道,这才是永生!
世间不存在永生,它住在我心里。
大树用年轮记录成长足迹,我用文字证说明生命历程。旅途中那些闪烁的华彩,幸之不幸在若干年之后都将成为
第5篇:花之随想散文
花之随想散文
一连几天的小雨把我闷在家里。百般无聊,只好望着窗外。蓦地,一缕清香袭来,轻轻钻入鼻翼,沁入心脾。我寻香望去,两盆金达莱花开得正艳。粉红色的花朵布满枝头。它们是那么艳丽,那么嫩美,光彩夺目。小巧的花瓣紧紧的簇成一团,粉红的花瓣上带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儿。这争奇斗艳的.小花就像一只只蝴蝶收翅小憩,又如少女在翩翩起舞,更似诗人在低头沉吟……娇嫩的花朵在绿油油的叶片的衬托下,显得更妩媚了。
“爸爸,这花怎么这样漂亮啊?”不知什么时候,女儿也挤到我的身边赏花。我轻拥女儿入怀,说:“那是因为它有阳光的呵护,雨露的滋润啊!”“可阳光和雨露怎么变成花了呢?”女儿打破沙锅问到底。“因为有绿叶和根啊!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根部又能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有了他们的帮助,花朵才更加鲜艳。”
女儿心满意足的玩去了
第6篇:嘉峪关随想散文
嘉峪关随想散文
来到嘉峪关,这里正在进行保护性维修,但其作为“天下第一雄关”的气派,我还是领略到了。
从讲解员口中得知,嘉峪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因位于嘉峪山西麓,故名嘉峪关。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描述。山海关我曾经去过,八达岭长城我也登过,这次有幸来到地处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总算圆了心中的梦。
我好奇地问,明朝修筑嘉峪关的目的是什么?讲解员说嘉峪关的作用有二:一是防御,防止关外少数民族入侵;二是稽查,对入关朝贡和商贸互市人员进行检查等。我不解地问,在明朝,难道嘉峪关之外的地方就不是中国的领土吗?朋友回答说,可能不是吧。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中国的两个时代,并对两个时代的情况进行对比。前一个时代是汉唐,后一个时代是明清。
就战略而言,汉唐采取的是主动进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