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书店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2 07:44: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村书店散文

乡村书店散文

出差途中,在长途客车上偶遇故乡新华书店的老孙,老孙神情气爽,言谈举止,还是一如过去儒雅大度。他在书店上班接触人太多,仅仅看着我面熟而己,想不起我是谁了。同老孙相谈中,得知他己退休十多年,从保定三十八军转业到西安兵工厂,一九八三年又回到镇新华书店工作,一直到退休。

我的思绪却回到了过去,小的时侯,村东镇新书华店,是留恋的去处,在 我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常光顾,有时甚至一天好几次。不开架售书,看到喜欢的书籍,便隔着柜台同老孙招呼,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把书拿给我们浏览,职责所在,老孙不时和气地提醒我们:要保护好书籍,毕竟不是图书馆,读书时间长了,规定也不允许,新书褶皱了,也无法再卖。我的第一本科外书小学生作文选就是在这买的,至今还记得是1毛5分钱。读课外书多了,作文写的好些,老师便把我的作文在班上当范文朗读给同学们,并讲解我写得精彩之处,当时自己心里那种高兴劲就甭提了,有时还外出参加竞赛。老师的呵护鼓励,同学的羡慕赞扬,更增加了自己爱好读书并且喜欢写作文的兴趣。

村东汽车站附近有流动小人书(连环画)书摊,我同二弟去看小人书,读一本是一分钱,为了省钱,两人共同合读一本小人书,读得津津有味,有时候陶醉其中,读得入了迷,竟然忘记回家吃饭。后来村东公路西侧建文生书店,也在大型手推平板车上摆摊,老板文生喜欢读书的缘故吧,颇通古今,健谈,我们对文生非常钦佩,看书的间隙,喜欢听他谈古论今的发表些精辟的见解。文生书店是几十年来新华书店以外唯一天天营业的书店,乡镇周边几万人的文化中心,有报刊杂志,各类书籍,当然开架售书了,在那里看了不少书。散文、人民文学就是在文生书店阅读后,感觉很好,才攒钱购买的,至今保存,已读多遍。更重要的是文生书店出租书籍,在经济贫乏、书籍稀少的年月,渴求读书的我在此读了许多书刊。如今回到故乡,遇到很多似曾相识的朋友们,交谈方知,过去经常同在文生书屋蹭书看来,并且相互回忆着无限感慨。近年来,先是村东的新华书店关闭、又过几年红火多年的文生书店也改行了。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们读书没有直接显现的经济效益可攀比,更因为乡村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读书的少了。

我这些年从事营销工作行万里路,却未读万卷书,在外出差,我总是携带一本喜欢的书,读书时旅行疲劳便没有了。前些年书籍贫乏,读书者稀少,乘车旅行时若拿着本书看有些与众不同,读书不易;这些年纸质书电子书铺天盖地,人人都在埋头阅读,时间却不易,那份安逸读书的性情更难觅。尤其网络书籍为了取悦迎合读者,在内容和文章的立意主题思想上,已与过去的纸媒相去甚远,不是心灵鸡汤或者养生传言,就是通俗甚至低俗的网络小说。纵然过去的武侠、言情小说泛滥时,也都有个好的主题思想,大多是人心向善,善恶有报,诚信为本,好好做人。最近看到文章披露,世界上读书排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以色列图书馆有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从而造就了犹太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智商最高的`民族。

而我回想起在故乡的乡村书店读书时,一生喜欢读书的老乡邻登朐二爷爷,97岁高龄还手不释卷,坚持天天读书,他曾经明确地对我们说过,多读书,读好书,书里藏着知识,这要比金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知识是任何人抢不走的。至今想来,金玉良言,历经多年,犹在耳畔,深感弥足珍贵!无限留恋过去乡村书店的读书时光,期望乡村书店的读书风气能够再在广大乡村显现,读书明理,读书言志,读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车上同老孙攀谈知道,镇新华书店原址拆迁已不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书店的格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乡村书店已很难寻觅,今非昔比了,镇上有几个大型超市,更有遍布乡村的几百个小超市,却难觅到乡村书店的影子。现在的孩子只玩手机,打游戏、聊天,几乎没有读书的,电视节目看得都少了。在此感谢老孙,让我回想起儿时读书的快乐时光,唤起对少年时代读书的美好回忆。感谢老孙认真负责的工作,使我们浏览阅读了很多的课外书籍。据乡邻说,文生老板也改行从事其他生意了,他是否还记得我们这些在文生书店读书的乡邻朋友们吗?

第2篇:书店散文

书店散文

上两年级的女儿慢慢开始喜欢上了阅读。以前在家做功课的间隙总会找我或者她妈妈玩,精力十足且花样百出,每每让我们两个人疲于应付,你不跟玩她还跟你急。现在小丫头终于安静下来了,一有空就抱着本书坐在她的书桌前看,在客厅大家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她也看书,甚至上厕所的时候也要带本书进去,电视开着不理不睬,IPAD放在她旁边也懒得看一眼,你要跟她说句话她还嫌你打搅她。女儿看的书无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最喜欢的书籍,各种童话故事或者十万个为什么之类,即使这样我和妻子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吾女终显乃父幼时风范,可喜可贺,我们两个人欢天喜地地畅想她的未来,说不定这个现在老写错别字的小屁孩会完成她老爸的梦想,成为一代文豪。

对未来的文豪咱可不敢马虎,必须好好培养。培养的第一步就是投资——先去书店买书。

一个周末,吃好午饭,一家三口出发,直奔五角场的新华书店。书店已是很久没来了,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样喜欢在网上下载免费电子书,时不时有错别字而且看到紧要关头却是一堆乱码,或者在图书馆角落里,在永远散发着一股霉味的书架前痛苦地徘徊,想看的书找不到,却又找到一大堆更想看的书,纠结着不知到底该拿把哪本书回去看。到了书店才知道,原来实体书店的.命运并没有那么糟,关门的书店在关门,没关门的书店还是相当热闹。

也许是因为周末,书店里人气超旺,有书的地方就有人,没书的地方人更多。小孩子们大孩子们干脆就坐在书架与书架之间的一小块空地上,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大人们则是在书架前站着,这本看看那本翻翻,不知不觉中也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去了,来来往往的人侧着身子,踮着脚尖轻轻走过,生怕打扰了别人读书的雅兴。要是在超市或者商店,在卖任何东西的店里,你看到有人这样挡道早就开始嚷嚷了,说不定已经开始唇枪舌剑地吵起来了,可是因为是在书店,这里售卖的精神食粮,一本本薄厚不一,装裱华丽的读书,整齐的摆在那里,就像它的作者在盯着你看,孔子在盯着你看,司马迁在盯着你看,曹雪芹在盯着你看,莎士比亚在盯着你看……,在古今中外的大师们面前,每个人都自矮三分,你大气都不敢出,哪里敢高声说话。在书店里,我们又找回了遗失已久的一种美德——谦卑。

书店不仅是售卖读书,传播知识才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古语云“窃书不为贼”我认为并非当时的一条法律规定,多半是事主看到窃书者落魄如此尚且喜好读书,心有不忍放其一码罢了。现在书店的保安可没这么好脾气,倘若不信,你试着揣本书在兜里,保证还没跨出书店门马上就会警铃大作,保安叔叔会及时跑过来和你谈心。

书是不能偷的,但是大多数书店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使有人在这里看一天书空手而去,即使这样的人天天都有,书店也不会对他们冷眼相看,将他们拒之门外。因为喜欢读书的,不是知识分子就是想成为知识分子的人,还有将要成为知识分子的孩子们。中国的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阶层都是令人尊敬的精英阶层,人们也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老祖宗留下来的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外国的先辈则含蓄多了,培根这样教育我们——“知识就是力量”。

然而,你想要把一本蕴含着无穷力量的书本完全拥有,放在自家的书架上束之高阁也好,在漫漫的长夜陪你到天明也罢,首先你得付出金钱,把它从书店里请回家。我有过无数次这样的经历,这本书很好,有我想要的东西,我翻了又看,看了又翻,翻到最后一看价格,整个透心凉。书价已经和我国GDP可喜地显著增长,我的薪水却在谦虚的原地不动,一本书眼馋地让人直流口水,价格却动辄数十上百,让人好不纠结,让人无端恼怒,让人不由地怀念起了遥远的年代,那个时候多美好,两块钱三本。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国家生机勃勃,人民踏实肯学好读书,书的价格不高,包装简单,但是从书里却能读到很多知识,得到很多启发,诞生无数希望。那个年代,能出书的不是作家,就是某一知识领域的佼佼者,当我们看书的时候,作者在我们心里简直是神一样的地位。而现在,你一天接到三个书商短信,只要肯出钱,阿猫阿狗都能出书,出书甚至已经进化成娱乐明星的宣传手段,那些印刷精美的明星自传成了畅销书,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你从头翻到尾,照片比文字多,不由大呼上当。

别人都在看书,我却在看人,看着看着也看出点门道了。书店里儿童比大人多;儿童在课外书那边多,家长在教材书这边多;除了带家长的孩子,年轻人最多;年轻人在工具书前面多,在人文书籍前面的人少;在我钟爱的哲学书籍前面,估计是书店里最冷清的地方。人们学经济学电脑学外语,学做菜学钓鱼学插花,学着生活的各种技巧,却不愿意学习应对整个人生,应对整体生活的方法,这是不是表明即使在这些喜爱读书的同胞中间,短浅的功利性仍然左右着他们看书的目的,而居我所指,法国的中学生时代就被要求写哲学论文,在德国,博士的称谓正式地出现在护照姓名一栏,提醒着整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对拥有知识的人保持尊敬,这样就不难理解法德哲学家两个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灿若星河。正是这些伟大哲学家的影响,两个国家民众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相互征战了几个世纪的冤家对头,关系真正和解,成为整个欧盟的经济发动机。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多阅读一点人文学科的书籍,才能增加自身沉淀,懂得正确思考,明白人生真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要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乱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想,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书店里,吸引到人文学科的书籍旁边,必将对社会有所裨益,因为只有安静地阅读,才能祛掉每个人心里的浮躁,重新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知不觉,在书店里呆了两个多小时,女儿挑了好几本她喜欢看的书,她的妈妈格外大方,喜滋滋地为她买单。我还是书店老板最不喜欢的那类人,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不过收集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准备在图书馆借,在网上买。书是喜欢的,性价比更是要考虑,这是上海人的特质。

即使这样,我也觉得在书店里并非一无所获。

第3篇:小城书店散文

小城书店散文

人到中年,读书的爱好日渐浓郁,阅读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乐趣,而逛书店则变成我每个周末最喜爱的休闲方式。

我所居住的小城有一家新华书店和数十家个体小书店,近年来又涌起了各种网络购书、电子阅读的热潮,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形势多样的阅读“快车道”。可尽管个体小书店因韵味十足、个性专营、价格优惠等因素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读书、购书人;纵然网络购书、电子阅读具有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等优势,但我却依然钟爱地处小城中心这家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新华书店。

人的偏好多与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记忆有关,我想小城的新华书店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吸引着我,她的魅力不仅仅囿于提供了阅读购书的功能,更是因为承载着开启我阅读兴趣的一些温馨的往事……

与小城新华书店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在三十多年前。那时我六七岁,住在乡镇的小学校里。一次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书店之想散文

书店之想散文

书籍赋予生命的不只是知识或感动,同样还有安静。

当生命开始安静,灵魂就开始冥想,静默的与时间对话。也许,他们本来就是久未重逢的好友。

生命之安静与书本之冥灵本就是异曲同工,追求的都是思考和感悟。于是,书店这个冥灵承载之所,更赋予形而上学的抽象,其意义是读者和作者在特定时间的交流。

动静之间,我也是热爱行走的孩子。一次回家路上看到一家艺术书店,原来他离我家那么近。于是,就有了做好过去一趟的打算。

来到书店第一感觉是柔软和宁静。泛黄的灯光带来的是亲切和祥和,错落有致的摆放透露的是规矩和整洁。服务台旁边长凳的侧面处有一把浅黄的木吉他,围绕着的是书台上平整而安静的书。悠然之间,艺术和美,安静及温柔似乎默默耳语,又在恍惚间,羞涩的给你一个久违的初吻。

在一家艺术书店第一个接触的是一个叫安然的姑娘。就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乡村书店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书店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