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一、前言
我国创业板于2009年10月在深圳开板,依据深交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23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量从28家增长到484家,其中,总股本为1,728.4亿股,总市值为45,688.56亿元。创业板主要针对高风险、高回报性、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相对主板而言,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高成长性。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投资市场,主要投资于具有发展前途和增长潜力的公司,设立创业板的目的在于降低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上市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为中小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很多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频繁更换高级管理者、企业经营绩效滑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判断创业板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的利害关系,哪些因素影响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针对影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成长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给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指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企业成长性是指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具有的一种充分激发内在潜能并合理把握外在投资机会,从而实现快速成长的能力,企业的成长性对于判断公司的发展潜力十分重要。由于大家对企业成长性的理解不同,因此很难给出一个针对成长性统一的概念。
海外学者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Giulio和Bottazzi对世界前500名的制药企业进行研究发现:这500家制药企业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其关注企业技术创新,把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融入企业文化,并在创新的同时努力开拓市场;Gartner和Davidsson认为社会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内部因素对企业成长性具有较大的影响;Ghosh对1995~1996年间的新加坡50家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团队、企业文化、顾客关系是成长的关键因素;Solvay通过分析认为:技术进步的长期趋势与短期需求变化是影响公司成长性的两个十分重要方面;Chung-JenChen与Chin-Chen Huang发现政府政策、行业相关性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成长。
海内学者主要从微观层面对公司成长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吴秋璩、沈海平对2007~2009年间上市的100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呈正相关,与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其中财务风险对企业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岑成德对广东省117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进行分析得出了企业盈利能力与成长性密不可分的结论;刘灿辉与干胜道用净利润增长率代表企业成长性,对39家中小型上市企业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企业成长性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章俊和唐敏对在深圳、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研究发现,若从成长质量和成长速度两方面进行研究,这两大板块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成长性越弱;相反,具有较弱盈利能力的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小,成长性相对较好。张力与穆林娟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收益越高,企业成长性越好,相反,规模越小,收益越低的企业,偿债能力越弱。徐维爽的观点是:企业的高成长性主要依靠技术创新。2013年,李鸿渐和夏婷婷通过构建公司财务指标体系,对公司成长性进行了分析。
三、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宏观环境。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时刻与外界资源、信息进行交换,其发展状况受宏观环境的直接影响。政局稳定、法律法规健全使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行为有法可依,为其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社会文化环境对公众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工作安排、管理者行为、薪金标准等方方面面。
2、行业环境。企业处于行业之中,行业环境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政府对一个行业的优惠政策,影响到企业战略的选择,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处在快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政策影响下,净利润率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区域环境。在我国浙江、上海、青岛、大连等沿海地带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这些地区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地理位置具有的优越性,使得他们的成长能力显着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企业。
(二)微观因素
1、盈利能力。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大都具有高成长性,保持其高成长性,财务资源是很关键的要素,如果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强,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其成长,那么企业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财务管理中,很多指标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成长性的代表指标。企业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等于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股东资本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股东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研究成长性的指标。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用来反映企业资金偿还债务的能力,从是否能够及时偿还企业的债务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因此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相关指标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关键性指标。处于成长初期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大多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因其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再融资能力较弱,具有一定水平的偿债能力能够有效防止公司因无法偿还所欠债务而带来的破产风险。因此,中小上市企业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对其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负债水平,而且能够衡量企业利用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所以,本文用资产负债率作为研究企业成长性的指标。
3、营运能力。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速度比较快,资金流动性和周转速度较高,而营运能力正是体现企业资本流动速度的能力,因此营运能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的周转速度越快,流动性越高,获利周期越短,盈利能力越强,因此营运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本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研究企业成长性的指标。
4、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应对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定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拥有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健康成长。
四、实证分析及结论
(一)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的选取。本文选取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这28家上市企业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回归方差分析法对国内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构建成长性评价模型如下:其中,Y代表净利润增长率;β0是常量;β1~β3代表相关系数;Xl代表净资产收益率;X2代表资产负债率;X3代表应收账款周转率。
在做回归分析之前先作相关系数分析,来判断反应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本文采用SPSS19.0对样本进行处理,得出变量之间的显着性水平为α=0.05,Xl和X2与净利润增长率显着相关,X3与净利润增长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在相关系数分析后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从表1可以看出,F=12.859,P=0.01<0.05,因此该回归方程是显着的,模型具有统计意义,建立线性模型是适合的。通过对公司成长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0.376+5.279×X1+0.594×X2+0.01×X3,可以看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其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其资产负债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应收账款周转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影响创业板公司成长性的'主要因素是净资产收益率。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要因素是盈利能力。持续稳定的经营对于一个企业的持久发展至关重要,而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相对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而言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所以,企业只有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2、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相比,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从分析结果来看,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成长性与其偿债能力仍然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投资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视程度要小于盈利能力;3、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其成长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建议
(一)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资金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基础。制约一个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做支撑。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其财务状况越稳定,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其财务状况越差,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势必走向灭亡。因此,所有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若想保持较好的成长性就必须时刻关注自身的盈利能力。
(二)稳定企业现金量,提高偿债能力。针对高成长性企业来讲,资金是它的生命,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资不抵债,将迅速走向灭亡。雄厚的财务资源是企业能否继续发展的表现,更是其存活的先决条件。在提高企业偿债能力方面:首先,应该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防止大量存货积压,无法变现,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其次,企业还应该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严格审批,及时关注和监督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定期制作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最后,企业应该科学举债,优化资本结构,分析不同的筹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成本、期间等,选择相对风险最小的、最适合企业自身的筹资方式。
(三)注重技术创新能力。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创新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分析发现:在我国创业板第一批上市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高新技术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维持其高成长性,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企业迟早被市场淘汰。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
(四)提升管理者和公司员工素质。员工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不断提升经营者和员工的素质,企业才能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只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企业才可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有能力的管理者具备快速学习知识并有效组织资源的能力,再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知识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压力,如果不具备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将很难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一个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必将拥有高能力的管理者,他们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捕捉机会的能力和有着战略性的眼光来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2篇: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之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董事会独立性是影响董事会运行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影响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各种因素,便于我们理解董事会的运作机制,掌握上市公司增减董事的动机和目的,并有利于监管部门据此做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相关规定。本文结合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一些因素。
1.公司业绩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公司业绩下降时,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的概率变大,董事会的独立性可能变强。糟糕的公司业绩可能会导致某些内部董事离职,这可能是股东或董事会的要求,也可能是CEO保护自己的表现。
业绩的衡量标准通常有三种:会计利润、托宾Q值和股票市场收益。实证研究中还要特别注意内生性问题:公司业绩和董事会独立性是相互影响的,公司业绩既是以前董事会决策的结果,又会潜在影响以后的董事变动和董事会结构。内生性问题在使用横截面数据时最为明显,为了避免此问题,可以考虑时间因素,利用综列数据进行动态研究。比如,考虑前两年的公司业绩对今年的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或者考虑公司业绩变化对独立董事比例变化的影响。
2.公司规模和行业特点
一般来说,公司的规模越大,经营管理越复杂,对具有不同行业背景和经验的独立董事的需求就越大,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也就越强。Hermalin和Weisbach还发现,当一个公司退出一个产品市场时,掌管这个市场的内部董事可能离职,相应的空缺一般由外部董事填补。
公司的规模可以用股本市场价值、销售额或资产价值来表示。公司的经营复杂程度或多元化程度,通常用公司业务所涉及的不同行业的数量来表示。
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中,关于公司规模和产业特征对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或者结论一致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是样本选取的问题。但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把它们作为控制变量,否则会严重影响对其他
因素的解释效果。
3.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初,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针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而提出的。股东希望通过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外部化,引入外部董事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程度的监督和制约。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股权越分散,股东对增加外部董事以加强对经理层监督的需求就越强烈,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也就越强,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Hermalin和Weisbach,Denis和Sarin的研究表明,“紧密控制型”的公司,即创立者仍然掌权,并且CEO持有大量股份的公司,董事会更多为内部董事所控制;规模大且存续时间长的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董事会则更多为外部董事所控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国外公司的股权结构有着本质区别,也即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基本上都存在控股股东。在这种股权模式下,控股股东或“关键人”利用自己拥有的控股地位或控制权,推荐自己的代表出任董事,在董事会里形成多数,结果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2001年,所有国内上市的A、B股公司中,董事会平均拥有的独立董事人数为2.05个,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平均仅为21.01%,基本处于劣势地位。
在实证研究中,可以用赫芬达尔系数表示股权的集中度,如前四名或前八名股东的持股总量占总股本的百分比。另外,还可以选用最大股东持股量、外部董事持股总量、内部董事持股总量等作为辅助的表示变量。
4.CEO的持股量、任期、权力和变更
CEO和董事会之间的冲突是公司治理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Hermalin和Weisbach认为,董事会的独立性取决于CEO和董事会之间的一种谈判博弈:CEO倾向于有一个独立性差的董事会,而董事会则倾向于保持自己的独立性。CEO的任期越长,持股量越大,其对董事会的控制能力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把自己的亲信或亲属安插到董事会,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董事会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差。Shivdasani和Yermack的研究结果表明,CEO对董事选举过程的控制力越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越差。他们利用
下述标准衡量CEO的这种控制能力,即董事会是否有专门的提名委员会,如果有的话,CEO是否是其中的一员。
此外,CEO的变更对董事会的独立性也有影响。Hermalin和Weisbach研究发现,当一个公司的CEO接近退休时,公司会试图增加内部董事,作为下一任CEO的候选人,其目的在于使他们在接触到公司各种事务的同时与其他董事熟悉,从而为其成为新的CEO提供宝贵的经验。但当新CEO选出以后,任期较短的部分内部董事又会试图离开董事会,因为他们失去了短期内再度当选CEO的机会。与此同时,新CEO一般不会增加内部董事以填补空缺,反而更可能增加能提供良好建议的外部董事,以辅助自己开展工作。从另一个角度讲,新CEO对董事选举过程的控制力尚小,只能用增加外部董事的方式来满足监督的需要。
5.监管要求和制度规定
独立董事的人数及其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是关系到独立董事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制定的独立董事制度都对此做出了有关规定。其中,有些规定是强制性的,要求公司必须执行。例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规则》规定: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至少应有三名成员,全部为独立董事。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规则》规定:每名发行人必须确保其董事会在任何时候至少包括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而另一些规定则是非强制性的,是一种推荐,希望相关的公司能够按照要求建立或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增加上市的可能性。例如,泰国证券交易所有关准则规定:至少有两名董事为独立董事;如果独立董事数量不足两名,必须在三个月内任命。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独立董事制度一直没有被列入议事日程,因为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构成,主要由监事会执行监督职能。1997年12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但其中只是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选择性条款。
随后几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各类公司治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由于上市公司监事会功能的弱化,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开始得到各界人士(特别是监管层)的关注。
1999年3月,国家经贸委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
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要求H股公司应有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2000年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中建议上市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并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会总人数的20%。
2001年,证监会开始在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内部大力推行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2001年8月16日,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了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
由于以上一系列法规条文的陆续颁发与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的建立有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监管要求和制度规定作为定性因素,在实证研究中很难量化,不过我们可以利用设定工具变量(二元变量)的方法,反映某一具体事件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用一个二元变量表示公司是否为H股公司,以反映有关H股公司独立董事的强制规定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
6.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讨论的五个方面,还有许多影响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因素,如公司面临的行业风险、公司的现金流量(融资需求)、CEO的年龄、是否有特殊的监管规定等。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情况,灵活地选择这些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获得理想的实证研究结果和原因解释。
第3篇: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之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董事会独立性是影响董事会运行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影响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各种因素,便于我们理解董事会的运作机制,掌握上市公司增减董事的动机和目的,并有利于监管部门据此做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相关规定。本文结合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一些因素。
1.公司业绩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公司业绩下降时,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的概率变大,董事会的独立性可能变强。糟糕的公司业绩可能会导致某些内部董事离职,这可能是股东或董事会的要求,也可能是CEO保护自己的表现。
业绩的衡量标准通常有三种:会计利润、托宾Q值和股票市场收益。实证研究中还要特别注意内生性问题:公司业绩和董事会独立性是相互影响的,公司业绩既是以前董事会决策的结果,又会潜在影响以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