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备课资料)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1 07:14: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文言文阅读(备课资料)

文言文阅读训练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到)东观藏书阁③踵(继续)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皇帝还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称她为“大家”。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到邓太后临朝时,班昭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由于班昭对国事勤勉,朝延特封她的儿子曹成为关内侯,曹成后来官至齐王相。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1.解释:①竞:终②辄:总是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jiē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拜见②徒:赤足③厩:马棚④虎士:勇敢的士卒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被动词。

董祀做屯田都尉,犯法该判死罪,文姬到曹操那儿去为这事求情。当时公卿、名士以及远方的使者宾客坐满了一屋子,曹操对宾客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在外头,今天让各位见见她。”等到文姬进来,蓬着头,赤着脚,叩头请罪,声音清亮,很会说话,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曹操说:“我确实同情你(相,你)(和董祀),但是判决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怎么办?”文姬说:“您马厩里有上万匹俊马,还有数不清的猛士,为什么舍不得让人骑一匹快马(追回文书),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了,就追回判决的文书,原谅了董祀的罪过。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迟、晚②安敢:怎么敢③善:好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下面一段话。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的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4.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使②益:更加③退:退让④趋:到、前往⑤逾:超过

2.翻译:①薛奎守蜀②及还朝,载以俱③当以文学名世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一见面就爱重他,让他住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子弟们讲论学问。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帅府的宾客。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帅:同“率”②捐:抛弃③厌:满足④卒:最终⑤逐:赶走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以[之]献于王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使[人]求焉。

③当以文学名世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②是贾祸也③遂谮诸王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周朝的厉王派芮伯帅兵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收获不会就只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这是(自己)买祸啊(这会招致灾难的)。”(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在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

及①之而后知,履②之而后艰,乌有③不行而知者乎?披④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⑤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⑥之一暼;疏八珍之谱⑦,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⑧。(选自《魏源集》)

【注释】①及:达到,接近。②履:履行,实行。③乌有:哪有。乌,何,哪,④披:披露,展示。⑤沧溟:指海洋。⑥估客:商贩。这里指远出经商的人。⑦疏八珍之谱:疏,通观。八珍,八种珍贵的食品,所指旧说不同。谱,菜谱。⑧疱丁:一位厨师。⑨啜:尝,口味。

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哪有不实践而获得知识的呢?只披览五岳的地图,就以为了解山脉了,其实不如打柴的一双脚。只谈论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海洋了,其实不如远航的商人看一眼。通观八珍的谱册,就以为了解食物的精味了,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文言知识】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哪②披:翻阅2.“五岳”是指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曰后盗墓者的目标。

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无以”,指“没有用来……”,这是文言中的习惯句式。②禁之奈何:禁止它怎么样?“奈何”或“奈……何”,是固定句式,表示询问。③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大凡人有(什么)行动,不是为了求名声,便是为了得利。“非……则……”,即“不是……就是……”,表示选择。

齐国(人)喜欢用很多财物陪葬,(国内的)布匹帛锦全都被用来做皮衣,木材都被用来做棺材的外形。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来告诉管仲说:“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可是人们用很多财物陪葬(的风俗)却不停止,用什么办法禁止??”管仲回答说:“大凡人有(什么)行动,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于是(齐桓公)就下令说:“棺材的外形超过限度的人就羞辱他尸体,问罪那些主持丧事的人。”羞辱尸体,没有了名声可图;问罪那些主持丧事的人,没有了利益可图,人们何必还要干那种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没有什么用……②对:回答③为:作为、行动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②禁之奈何?③非名之则利之也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那些

4.理解:非名之则利之也。【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句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董叔将要娶范献子的妹妹范祁做妻子,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回答说:“我正想借婚姻的联系来攀附范氏家族呢。”婚后某一天,范祁向范献子诉说:“董叔不尊敬我。”献子就把董叔抓来捆绑了,吊在院子里的槐树上。正巧叔向经过那里,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求(这门亲事)!”叔向说:“你过去谋求联系,现在已经系上了;想求攀援,已经攀援上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往后的某一天②执:抓起来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②子盍为我请乎?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汉元帝的宫女已经很多,就派画工去画下她们的模样,想要召唤宫女时,就翻看画像按图召见。宫女中相貌一般的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容貌非常美丽,不愿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乞求,画工就丑化了她的容貌。后来匈奴来媾和,向汉元帝求赐美女,元帝便拿昭君当做皇族女嫁去。召见以后,又很舍不得她,但是名字已经告诉了匈奴,不想中途更改,于是昭君终于去了匈奴。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画②但:只是③中:中途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容貌平常;“常者”向画工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shǐ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⑧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文言知识】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小牛②尤:责备③过:错④应:回答⑤几:近于⑥顾:回头⑦盖:大概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②吾悯而诏子;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刘汉云

第2篇:文言文虚词(人教版七年级备课资料)

1。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往不咎。

⒊副词。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⒌既xì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3。弗

(1)

通“沸”(fèi)。泉水喷涌的样子。

(2)

通“怫”。怫郁,不舒畅。

(3)

“弗”为“不”的同源字。

4。甚

◎很,极:~好。~快。

◎超过:日~一日。

◎方言,什么:~事?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至。~或。

5,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非

①不对;错误,跟“是”相对:是非|痛改前非|胡作非为。②不;不是:非卖品|答非所问|非笔墨所能形容。③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口是心非|无可厚非。④不合于(某种规定):非法|非礼|死于非命。⑤表示否定,跟“不”呼应,表示必须:非去不可|你非答应不可。

7。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第3篇:《南宫生传》文言文备课的资料

《南宫生传》文言文备课的资料

《南宫生传》文言文备课的资料

南宫生传

高启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涉猎。指阅读学习/过河/经历,经过/牵涉,涉及,关连】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指向;指着/意旨;意向/竖起】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因为】周【周济;救济/绕一圈,环绕/周密;周到/遍及;普遍】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丧失】其赀【假借为“资”。财货】。逮【及;到;赶上】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辞别】酒

①徒去,学兵【兵法】,得风后握奇【军阵名】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跟随】豪杰计事,会道梗【阻塞;阻碍】,周流无所合。遂溯【逆流而上/追求根源或回想:回~。追~。上~。追本~源。】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

②诸山,渡浙江,泛【漂浮】具区而归。

家居【在家居住】以气节闻【闻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师说文言文整理(苏教版必修备课资料)

林云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不去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圣人之所以为圣

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

今:许多的人。

一词多义的词

实词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苏教版文言文电子文本(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⑥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文言文阅读(备课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阅读(备课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