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有机化学课件
有机化学课件
怎样上好有机化学这一堂课呢?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有机化学课件,欢迎阅读以及参考!
有机化学课件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矗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第2篇:有机合成化学课件
有机合成化学课件
合成材料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只能依靠天然材料的历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 学们可以了解有机合成的一般方法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进一步掌握烃的衍生物之 间的转化关系,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有机合成化学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有机合成化学课件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有机合成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官能团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
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有机合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有机物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进-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同时巩固学生对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等基础知识的认识。
本节课的课堂开放点主要有三个:其一是通过小组讨论和归纳,明确一些重要官能团(羟基、卤素原子、碳碳双键)的引入方法;其二通过已给出的信息结合逆推法知识,分组设计合成苯甲酸苯甲酯的路线;其三是结合实际情况来优选合成路线。
本节课从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引入,不仅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而且可以说明有机合成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学以致用。这节课通过三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物质出发,设计成三个由浅入深的情境,分三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层层递进的情况下不断提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过的有机化学形成知识网络,能够具备一定的合成指定有机物。
2.教学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高考难点题型之一,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官能团反应。要求学生
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在前三节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醇、酚、醛、羧酸、酯等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将会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机物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进-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有机物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有机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节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归纳烃以及烃的衍生物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烃和烃的衍生物转化关系图,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机合成的方法:即目标产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对有机化合物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理解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有机合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赞赏有机化学家们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性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能对给出的有机合成路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绿色合成思想是优选合成路线的重要原则,由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有机合成是高考难点题型之一,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官能团反应。因此本课重点定为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概括和总结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中的应用。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因为有机合成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而逆合成分析法也是初次接触,难度较大,因此将本课难点定为:初步学习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第3篇: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使学生掌握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有机物结构特点与一般理化性质的关系;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杂化轨道理论及有机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σ键、π键的特点。
课堂组织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