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的时代》优秀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19 07:13: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大变革的时代》优秀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下面,我主要从从教学目标、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掌握: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运用: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请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图片和历史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剧“立木为信”,充分凸显新课改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

3、通过我校“三——162高效课堂模式”以小组形式展开竞赛并进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进行独学、对学、群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二、教材地位

第七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个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的重要一课,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我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的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七年级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我结合我校实际,运用“三——162高效课堂模式” 凸显“五让” :教材让学生阅读、问题让学生探讨、结论让学生归纳、规律让学生总结、体系让学生构建!留给每个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正确的历史观,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1导入新课;2我探究,我展示;3我分析,我总结;4我反思,我提高。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充分凸显了新课改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设疑:哪个国家能在战国后期脱颖而出?学生探讨出是秦国后,进一步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在小组探究后,学生自己归纳出:

因为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变法得以实现的背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铁农具和牛耕【板书】

2、我探究,我展示

(1)铁农具和牛耕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铁农具的优越性,我使用了图片展示、分析、比较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

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请学生讲述他们搜集的《吕氏春秋》上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大力士将牛的尾巴都拉断了,可是牛纹丝不动;一个小孩儿轻轻的拉着牛的鼻环,牛就乖乖的耕田了!学生生动有趣的讲解配合幽默的'动作,使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结合图片展示和分析比较,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同样推动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的,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板书】

(2)著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仍在造福人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它的构造原理,我设计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请学生扮演小导游,为大家介绍李冰是怎样修筑都江堰、把成都平原改造为“天府之国”的?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当小导游,在边玩边学中了解了都江堰。

同时,通过请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李冰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的敬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充分了解了商鞅变法的生产力背景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板书】

(3)商鞅变法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能力,我请同学们上台表演自编自演的历史剧《立木为信》:(播放课堂实录)

通过精彩的历史剧,学生了解了商鞅“立木为信”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威信,为变法做准备;我和同学们又满怀兴趣的探究商鞅变法的生产关系背景:我们强调了一个“变”字,通过“土地国有——土地私有;奴隶主——地主;奴隶、战俘、平民等——农民”这样的一系列转变,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环节: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环节,同学们不仅更好的理解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且展示了自己的口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我提议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背诵商鞅变法的内容,让学生一鼓作气、争先恐后的掌握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本课的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3、我分析,我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经过以商鞅变法为典型的一系列的变法,土地制度改变了、社会阶级改变了、社会矛盾改变了、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奴隶社会转变成了封建社会,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进入“我反思,我提高”环节:

4、我反思,我提高:

比一比:本课讲述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例,看谁找的多?

议一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说一说,商鞅变法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学、对学、群学并进行课堂辩论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对本课的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曲折的,是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变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和学生的思想一起得到了提高:青年一代应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至此,我的教学过程结束。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知识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本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

1、我是这样设想的:一、每个问题提出后,让每个学生都有独学、对学、群学的时间和空间。二、凸显新课改的理念: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三、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本课三维目标完全达到!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事迹:李冰为修筑都江堰劳累而死,商鞅为秦国富强而变法献出生命。我们大家在评价反思中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专家指导!谢谢!

第2篇:大变革时代教案

大变革时代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变革时代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变革时代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大变革时代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能力方面:

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 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二、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 建和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 业有什么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首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 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铁器 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也 有一定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

2.都江堰

教师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来。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 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 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

2.内容

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

3.作用

学生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应该已经明白变法措施的作用,教师总结并加以分析。教师 分析讲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 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封建制度的确立

教师直接讲解: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 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 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 ,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 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3篇: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大变革的时代的教案

大变革的时代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变革的时代》的教案

《大变革的时代》的教案

《大变革的时代》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大变革的时代 教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姓名:刘克习

单位:滕州市西岗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制度的建立,在经济、制度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的特征。其中商鞅变法为下一单元第10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二、课程标准

1、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引起一系列重大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优秀]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演示都江堰的巧妙设计。2.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芈月传》作为今年年初地方卫视的开年大戏吸引了众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大变革的时代》优秀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变革的时代》优秀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