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巴蜀文化初二优秀作文
巴蜀文化初二优秀作文
少不入蜀,老不出川。
——题记
巴蜀文化绵长悠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生死契阔。
川剧乃巴蜀文化之一,变脸更可谓是经典。演员将油彩抹在脸上,趁观众们一个不注意,将脸上的油彩抹掉,那下面,就又是一片新面孔,台下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的观众,只被这刹那间的神奇所震撼,不由得惊喊出“好!好!这是怎么做到的?”戏院里掌声雷动。经常和变脸一起表演的还有喷火,演员将松香粉喷在火把上,营造出一种浩大的气势。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独特的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光洁透明的质感。
火锅,是四川的代表,因四川空气湿润,天气闷热,所以四川人湿气重,就需要吃点辣的来祛湿气,就需要吃点辣的'来祛湿气,在四川,吃火锅也有讲究,调料一般选用最基本的葱姜蒜和香油,这样才能吃出火锅的原汁原味,一顿火锅加上几瓶酒,才能体现出四川人的火辣热情。
巴蜀文化,或热辣奔放,或静谧柔和,或充满神迷……可无论怎样的巴蜀文化,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品味,传播我大中华灿烂的文化!
第2篇: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
巴蜀文化
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文化特点
1、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
2、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3、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瑰宝陆离,多附鬼气;人文荟萃,最是诗人。
4、巴蜀之地向来称为四塞之国,不可谓不封闭,然则多川汇流,昂然出三峡,成大江东去之势,尖锐,奔腾,苍茫,颇让人喟然感叹。
5、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将,多少豪情,多少志气,都削成丝丝缕缕花絮,化作点点滴滴闲情,粘满着春花秋雨,汇入大江大河,消失于无影无踪。
巴蜀文化是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支奇葩,在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对于川渝地区各族同胞而言,巴蜀文化就是我们世代生存之根、流淌之脉、发展之魂。巴蜀文化有许多独具的特色和辉煌的亮点,足以令我们对先辈的创造感恩和自豪。三星堆、金沙等文化遗址的惊世发现,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里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改写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并显示出古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周秦以来,中华思想文化素以儒学、道学为主干,佛教传入后,更以儒释道交融互补为特色,而蜀地既是仙道的发源地,也是天师道的创教地;儒学自西汉起就在此代代传承,有“蜀学比于齐鲁”的评价;其后佛教西来,巴蜀又出了许多高僧大德尤其是禅学大师。蜀学有哲思传统和文史之长,“易学在蜀”、“史学莫隆于蜀”、“文宗自古出巴蜀”、“自古诗人例到蜀”等评语,无不彰显巴蜀文化的璀璨夺目、成就非凡。巴蜀的音乐、舞蹈、碑刻、石窟、绘画、刺绣等享有盛誉,成都有全国最早的国家画院和著名画派。巴蜀是我国的人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密集的聚宝盆,文化旅游的品味很高,成都并成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固定举办地。巴蜀在水利、天然气开采、钻井术、印刷术、天文、数学等科技领域都曾独占鳌头,引领潮流。巴蜀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大的移民区域,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互动,导致巴蜀文化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辐射性。巴蜀同源、同囿,是同中有异的复合型文化共同体,蜀人喜文好乐、精敏轻捷、诙谐幽默、富于想象力,巴人天生勤勇、敦重厚义、豁达豪爽、刻苦耐劳,所谓“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大致道出了两者文化性格的差异。几千年来,尤其是百多年来向现代转型时期,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文化精英,他们的道德、功业和文章永远值得后辈怀念和弘扬。在遭遇汶川大地震的抗灾和重建过程中,四川人民表现出的英勇、睿智、大爱、感恩,也都凝聚着巴蜀文化长期浸润、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文世界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大接触大交融时代,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不仅是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还更加深刻地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们一定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十分珍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能轻率否定,妄自菲薄。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立大志愿,用大手笔来传承、整合、弘扬巴蜀文化,致力于培根、延脉、固本,使传统文化更加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在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文化强者,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力量。
立大志愿,用大手笔传承、整合和弘扬巴蜀文化,要抓牵头的东西,抓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很大带动性的项目,这就是已故省老领导杨超、杨析综两同志(生前均兼任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会长)在十年前就提出的《巴蜀文化通史》和《巴蜀全书》这两项文化工程。可以告慰两位首倡者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领导下,在众多学者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这两个文化工程不仅都已先后立项,并且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巴蜀文化通史》是省委批准,在2006年启动的西部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由省委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依托省社科院,组织川渝两地学者共同完成。《巴蜀全书》不仅是省的重点项目,更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支持的重大项目,已在2010年正式启动,由四川大学担纲,组织校内外学者专家分工承担。这里我侧重说一下《巴蜀文化通史》的进展情况。
《巴蜀文化通史》经过反复推敲,采用了“通论+专题卷+大事记”这样一种新的综合体裁,共22卷,即:通论卷,农业水利文化卷,工商文化卷,城市文化卷,建筑文化卷,交通文化卷,民族文化卷,移民文化卷,宗族会社卷,宗教文化卷,教育卷,哲学思想卷,史学卷,科技卷,巴蜀方言卷,文学卷,艺术卷,传播文化卷,民俗文化卷,文献要览卷,大事记,研究论著索引。这里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习俗文化等相互关联的层面,要求在对巴蜀文化相关资料深度挖掘、力求全面占有的基础上,在纵通、横通和会通上下功夫,对几千年来的巴蜀文化作出全过程、全方位的回顾和总结,盘点其辉煌成就,展示其众多亮点,找出其特色和规律,既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又对尚存的若干难点与谜团努力作
出有理有据的阐释,探索传统的巴蜀文化如何与现代化契合来进行选择和创新,使它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完成这样一部继往开来,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高质量学术著作,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很多,从每卷书的提纲到文稿,都经过反复推敲、修改,今年进入了定稿阶段,力争在2014年全部出版。
巴蜀是“文化旧邦”,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巴蜀文化通史》多卷本里,有文献要览卷,这为编纂《巴蜀全书》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学术研究性的《巴蜀文化通史》共约900万字,而收集和整理巴蜀历代文献的《巴蜀全书》,总字数将以亿计。这两个项目相互配套,相得益彰,面世之后,将对巴蜀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和巴蜀文化概念提出七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起到集其大成和构建新的研究平台的作用;对于建设文化强省、构建和谐四川尽可能发挥出立其大本、凝聚人心、导向助推的作用;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尤其是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提供翔实资料和学术见解的作用;对巴蜀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专题领域,起到总结规律,开拓视野,引领研究,带动发展的作用;对于巴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坚实的学术依据,起到启发思路、激发灵感、挖掘和利用潜在文化力的作用。同时,这两项文化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大学、科研机构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状况,将会加强文化研究力量和人才培养,起到整合、团结、壮大老中青结合的社科研究队伍的作用。《巴蜀文化通史》和《巴蜀全书》的编纂出版,将会缩小我们同地域文化研究走在前列的省市之间的明显差距,提升我们对巴蜀文化研究、应用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有助于争得本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平等对话的话语权,增强我们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这些,就是完成两项工程的重大文化价值和深远战略意义之所在。
第3篇:巴蜀文化作文
巴蜀文化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蜀文化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来了,一定不要错过这里秀美的山川,丰富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中心;这里,是国与国之间经济的枢纽;这里,是巴蜀之地!长久以来,由于巴蜀一带封闭式的地形,本应为世人所称颂的巴蜀文化一直被蒙上神秘的面纱,不能隽永于史书之中而曾一度没落。从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慨叹到如今巴蜀之地的繁荣昌盛,巴蜀人民引以为傲的巴蜀文化也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
巴蜀文化具有神秘灿烂、绵长久远的特点,既是巴蜀山川雄险幽秀之景的创造物,也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杰作,是智慧而坚毅的巴蜀
第4篇:《三国演义》与巴蜀文化
《三国演义》与巴蜀文化
沈伯俊
我曾经多次说过,在中国小说史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拥有六个“第一”,其中一项是:“论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它无疑也是第一。”是的,《三国演义》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而在广阔的中华大地的诸多区域中,《三国演义》与巴蜀的关系又特别密切。这里拈出三个问题,略加论述。
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要说《三国演义》与巴蜀的关系,首先就应该说到巴蜀古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其父曾为蜀汉将领,任马谡参军;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马谡违背军令,败军街亭,损兵折将,被诸葛亮斩首,其父亦受处罚。陈寿本人生活在蜀汉后期和西晋前期。当他两岁时,蜀汉贤相诸葛亮已经去世。他曾师事同郡著名学者谯周,担任过蜀汉东
第5篇:巴蜀方言与文化
10.31 一.方言在语法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在语言系统中受到社会因素影响最直接的也最能反映该语言所使用的地域、社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变迁过程的是词汇。巴蜀汉语方言说“清早起来三道快,猴子老虎与妖怪”。巴蜀汉语方言也不例外,迷信的人特别忌讳说凶猛的动物和鬼怪,尤其是早晨。旧时巴蜀人尤其忌讳说老虎。主要原因与清初巴蜀闹虎患有关。只要沾了与“虎”同音的字,往往说成“猫儿”。“栽秧的女婿,打谷的舅子”。第一:巴蜀习俗:主人盛情款待栽秧人,每日吃五顿,有酒肉之类。第二:打谷时伙食相对差些,但饭管饱,菜品较简单。第三:因平时善待女婿,一般比款待舅子好。固有此谚语。二.“喂年饭”
1.旧时腊月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后给果树喂年饭,也说“挨刀饭”
2.一般是家庭主妇右手拿刀,左手端一碗汤菜饭,带上两三个小孩
第6篇: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课程名称: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 作业名称: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班级:13级旅管2班 授课教师:干鸣丰老师
学生姓名:杜莉高金华何晓雨康钰兰
学号:1332104007
1332104009
1332104012
1332104015
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1.德阳简介
德阳是四川省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现辖旌阳区、中江县和罗江县,代管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是成都旅游门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阳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古迹与建筑类、人类文化遗址、宗教文化等类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独具魅力的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乡村文化和德孝文化等。
2.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2.1古蜀文化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是四川地区迄今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