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16 07:12: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现代养生的理念,阐述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对竞技项目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训练极限、竞技体育整体性调控等3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价值,有利于挖掘和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育养生;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讲求神行俱养、天人合一、主客相关和动静结合的运动方法,强调顺其自然的适度运动观念。在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熏陶下,制约了竞技体育对抗性和竞争性的发挥;使得竞技性项目转型于娱乐或表演性特征项目;现代竞技体育在训练技术方面传承了诸多传统体育养生理念。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原则。

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地摸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总结和概括出了一些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体育锻炼,并取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一)重养神。

清静是我国传统养生中最主要的方法,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清静为天下正”“少私寡欲”,在《养生论》和《黄帝内经》中都强调了心神安宁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从以上古代传统文献中的论述,无不说明心神清净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原动力,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聒噪,从而守住机体蕴藏的神气,否则会对人体神气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和消耗。同时,人们在平时还要降低嗜欲,减少私心,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在前人静养的基础上,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提出了“静神”的新含义。“静神”主要是指精神专一,要摒弃一切杂念。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养生家所倡导的静神,是指神用不过、神静不用、神用专一,既脱胎于道家而又高于道家。

(二)通经络。

通经络主要是指要保持人体的经络之气畅通无阻,如果经络不通,就会使得气血不和,从而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在传统体育养生中,练习者要重视保持经络的畅通,以避免灾难疾病的发生。

其中,“决生死”是说人体经脉的功能能否保持正常,是决定人生死的关键。人体中经脉纵横交错,内联五脏六腑,外联皮肤肌肉,人体的各器官、各组织都需要依靠经络来达到内外相通、阴阳交贯。而如果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人体的脏腑功能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处百病”主要表明了经络的顺畅运转对疾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促进疗效。中医认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这也是强调了经络的畅通运行可以改善人体的气血,维持气血的正常补偿,增强人体的抵抗和康复功能;“调虚实”是说人们在患病之后经常用虚症和实症来对病症的性质进行说明。中医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实症是指病人病邪盛而导致的正气为虚,即正邪在激烈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症候,而虚症则是指病人正气虚衰,机能减退,身体抵抗力低下而表现出来的症候。因此,针对病人不同的病症,要注意采取不一样的手法,从而调整病人的虚实功能,达到治愈病痛的目的。

(三)调气机。

《黄帝内经》中有“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这里所说的气是指气机,就是说人体产生的许多疾病,都与气机运行的紊乱有密切的关系。

气在人体运动中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只有达到平衡调和,且无偏盛偏衰才能维持人正常的生命。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因此,只有调节好人体的气机升降,才能维持人体各组织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四)顺其自然。

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指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就是说人和天气是相通的,人身上的阳气如果能像天气般清净光明,就能使情绪和平安静,顺应了这个道理,阳气就会充足,就能保护人体。这样,即便有贼风邪气,也无法伤害到人体,这是因为顺应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和次序。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要领。

采用传统体育养生锻炼时要求身体姿态端正、呼吸匀长缓慢,精神意念贯注,主要是指在功法修炼时必须做到调身、调息和调心。有人称其为练功要旨,也有人称为三大要素。调身主要指体育养生者通过正确的练功姿势、动作和形态,形成良好的坐姿、站姿、走姿和卧姿等,从而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肌肉、骨骼等的运转奠定良好的形体基础,促进气血和经络按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利于神气和精神的通窍,调身讲究舒适、自然。调息也称作调整呼吸,调息是指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调节,使之与意气协调发展,呼吸的停顿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需要选择舒适的练习姿势,使身体和情绪得到充分放松,调气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坚持,练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要素、原则和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使呼吸趋于深、细、长、匀,达到活泼的境地。调息的目的是通过集中精神地对气息进行循环调节,吐故纳新,获得身体与真气的焕发。调心法是通过精神意识与思维训练来达到练神调心的。古人认为万物生长依靠天地供给能量,而人是万物之灵,有生命、有意识、有精神,而意识精神又受思虑因素所扰,所以应练神调心。练神调心的方法有4种:意想放松法:主动以意识引导身体各部放松,并使思想相对集中,以解除身心紧张状态;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词句、化杂念为正念,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意想数息法:默数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数息和随息两种;排除杂念法: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与干扰,集中注意力。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类别繁多、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纵观传统养生诸法,常以调形、调息、调意分类。然而由于调意常贯于调形、调息之中,故多以调形、调息来分类;其次,还以动、静来进行分类,动静也只是相对而言。以调形为主诸法,形虽动,但意集中。总之传统健身运动诸法是动静结合、身心皆调的整体养生法。以调形为主的运动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以调息为主的有放松功、内养功等。

三、传统养生思想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一)对竞技项目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下,受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在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养生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协调、伦理与心理等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重情操、重道德的理想,因此具有中华特色体育养生的思想和身心统一的养生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对抗性特点、运动员素质和发展趋向具有较大的影响。此外,西方竞技性较强的激烈运动项目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和形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养生思想的熏陶下,具有显着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遭遇瓶颈,而温和性、娱乐性的非对抗性运动项目往往具有较好的普及程度。在具有竞争和对抗特点的运动项目中,人们也乐于选择更为平和稳重的项目,例如在球类运动项群中,我国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等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上具有较高的造诣,而在对抗性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群上却处于弱势,人们对类似于拳击这种体力对抗性运动项目更是存在较强烈的排斥心理。可见,在传统养生体育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中庸、温和的运动项目的选择偏好已根深蒂固。

另外,中华传统养生思想阻碍了娱乐性体育运动项目向竞技性运动项目的过渡与转化。例如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竞技特征的挖掘潜力,由于伦理道德的养生思想,逐渐磨灭了武术的技击、对抗和竞争的特点,成为弘扬民族武德的标志产物,成为表演性、技巧性和文化性的主流发展趋向,武术对打的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对抗性,但是传统养生思想主张技巧的表演性。

我国的足球运动来源于齐楚年代的“蹴鞠”,是一项广受人们喜爱的娱乐运动项目,曾盛极一时,随着花样、技艺的不断改善和趋于精巧,其对抗特点也逐渐被磨灭。汉朝时期,人们主要通过“蹴鞠”的运动方式提高士兵的身心素质,然而其竞技特征仍旧没得到发扬。古代的“人马合一”对抗体育项目“马球”,在李唐发展时期被大范围地普及,由于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因而广为流传,享有“马球势”的盛史。然而唐朝后期,在“骑兵优于步兵”的观念下,逐渐取代“蹴鞠”,成为锻炼士兵身心素质的主要手段,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逐渐销声匿迹。

(二)对竞技体育训练极限的影响。

竞技体育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注重对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其中包含运动员的耐受力、承受力和爆发力等力量训练,一个运动员的承受极限对整个比赛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现如今运动负荷极限已成为衡量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中可知,我国竞技运动员的极限承受能力较发达国家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竞技技术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原因之外,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承受极限能力认识上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是保守观念的存在阻碍了训练水平的提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存环境下,人们对养生的理解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传统历史环境下,人们对养生的理解主要定义为“健康长寿”,因此尤为重视对健康活动的提倡,一切活动要以健康长寿为中心开展。在道家的传统养生思想下,强调一切顺其自然,即“顺天命”和“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老子和庄子是最具代表的人物,二者注重对生命的延续,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生观上,认为功名不利于生命,提倡“无欲”“复初”.道家的传统文化弘扬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约束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同时也提倡了一种顺其自然发展规律的养生原则和方法。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养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体育活动也多以温和、自然和适中的项目为主,运动承载力的安排也适可而止。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即人体需要不断的运动来获得健康,但却不能超出身体的承受范围,否则只会对身体带来损害,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养生理念下,运动员无法承受严苛的训练过程,并对调控竞技状态、比赛中的身体接触对抗等训练手段存在排斥心理,认为这种训练手段是对身体健康的摧残和消耗。在社会舆论、心理抵触和传统养生观念的综合影响下,对竞技运动高强度、高负荷训练方法产生逆反的消极情绪,严重制约运动员潜能的挖掘和发展。

(三)对竞技体育整体性调控的影响。

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所涉及的养生观念为竞技体育训练的整体调控提供了积极的主导和指引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形相关论”.“神”指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精神和心理,“形”指躯体,古代养生观中将“意”作为核心内容,“心”“神”与“意”相通,甚至可以相互转换,“神形相关论”强调身体与精神的整体性,强调二者的和谐统一。这一养生观与现代的体能、心理、智力等素质的结合训练不谋而合

二是“人天相关论”.古代重视“天人相应,合于自然”的传统体育养生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关,现代训练理念中愈加重视场外天气、环境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可见“人天相关论”与现代训练的整体调控存在内在的联系。

三是“主客观相关论”.古代强调养生主体对自我身体的保养和调理,养生的关键取决于养生的人对自我的约束,可见,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所包含的主体性、自控性和自我性。在现代体育训练中,运动员的自我监测和调控对训练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现代训练技术中反复强调采用主体自控,结合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外控作用相统一的重要性。可见,传统“主客观相关论”养生观与现代的自控式训练理念如出一辙。

四是“动静相关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本质属性,在阴阳学说和《周易》中提出了动静互涵,练养兼具的理论,因此产生了“动静结合”的传统养生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带动了相关的体育养生方式,例如传统的气功和导引术等,二者将动静和谐统一,产生了较好的体育养生效果。在现代体育训练理念中被广泛吸收和借鉴,例如竞技比赛前的竞技状态调控、心理训练,以及比赛后的恢复性训练和康复性训练等方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思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对人类健康创造的奇迹和贡献。传统体育养生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在文化环境、精神健康和民族认同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质。由此可见,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对现代体育产生的价值和影响,有利于挖掘和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王楠.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陈晓莺.武术运动中的传统养生思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

[4]吴俊琦,吴俊涛.中医养生和运动养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辽宁中医大学学报,2008(4).

[5]刘喜山.我国体育概念演变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8).

[6]陈德平,姚春鹏,姚丹.管子养生体育思想研究[J].管子学刊,2011(3).

第2篇:中国传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易经》与天人合一

《易经》与天人合一

XXX 学号 xxx一班

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与基本内涵,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与《易经》的关系。并从“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方面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活和谐;古代哲学;卦;生活 引言:

《易经》是我国一步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同时,他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1]

然而,《易经》并非只有帝王、术士才能取去研究的,实际上《易经》所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它所阐述的易理不仅适用于统治者和政治、军事家,而且适用于全体人民,它一阴一阳的排列组合,保罗了时空万象,阐释了天人义理,可以说它就是宇宙的真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易经》阐述的是万物的普遍规律,是一本由古老而深邃文化沉淀出来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是专门专注于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对于普通的群众而言,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上的事宜。但是,《易经》依然是指导人们美好生活的“引导者”。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然能使得生活更为舒适和和谐。本文将简单阐述《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试图将它的理念与日常生活结合,描绘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正文: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都不例外。

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帮助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它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易经》中,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而天地引申开来也分别有各自的含义。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又可以代表天地整个自然界,而地则是人类来已存在的家园,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2]

一、何谓“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

合一的存在状态。是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追求天、地、人构成的整体的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

下面将简单分析《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以此来分析《易经》中天人合一中天地人中的天与地。

乾为天,包罗万象宇宙无边,虽然运行有序,但高深莫测。乾,元亨利贞,象征着天,而我们就生长在天地之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我们应该要顺天道而行,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融入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从不停息地以求得共同发展。

坤为地,一般认为包容、顺从、忍耐、柔顺是它的主要内涵,但其最大的特点是负载万物。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实际上,地一直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们在地面上

耕种粮食,安居乐业,人类自古就把大地比喻为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因此,天、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因此人要继续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自然也就是与天、地的关系。

三、“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以看成中国传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理想。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涉及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所以“天人合一”思想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将“天人合一”就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坚持辩证的基本方法,既要从宏观方面在整体上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又要从微观方面对其复杂内容加以具体的科学分析[3]。但至少“天人合一”包含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应服从普遍规律。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是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7]:

“天人合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传统。“天人合一”有对天人关系原生状态肯定的意味,人是天的产物 ,肯定自然界先于人的本原地位。中国文化所强调对大自然的回归,进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血缘关系,纳入伦理当中,使道德的规约作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文化。“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对人与自然未分化的合一所进行的整体观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对整体、群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导引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精神追求。中国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有人是“天”的产物、自然的产物、人能认识自然的意味。《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意即天命内在于人心之中,人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是阐明天道的一种方式,人对自然的理解依靠人对自己的本性以及生生不息之源的体证。孕育了“内在超越”这一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智慧。

四、总结

《易经》是中国人们对自然宇宙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宇宙的思维模式,他帮助我们在万变的环境中找到本我,找到与环境想适应的那份宁静,怀着这种宁静的心态,我们能够沉着应对各种变乱,这为我们谱写属于我们的和谐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左右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它强调人自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它的意义在于要求解决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在于深刻的揭示这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影响哲学界,同时也是生态伦理与人伦道德体系的建设的基础,并且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五、参考文献:

[1]祖行.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祖行.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6-27 [4] 孙江.东西方哲学传统与科学的自然观[J].法学杂志,2009(01).

第3篇: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正是构建在这种中**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

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

【提示】本文仅提供摘要、关键词、篇名、目录等题录内容。为中国学术资源库知识代理,不涉版权。作者如有疑义,请联系版权单位或学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灵魂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而在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和崇尚纲常伦理的氛围中孕育出的中国传统医德,不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医德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一种职业道德,规范了医家在行医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对中国传统医德内容的梳理,有助于我们对祖国传统医学德育内容的探析。中国传统医德的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