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12 07:12: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 “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

师:对。“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齐读这段。

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

师:读第四段。

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只有一座很小的桥。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

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

生42:象征着梦

师:什么梦?

生42:是……是……

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

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么呢?

第2篇:再别康桥名师实录

再别康桥名师实录

《再别康桥》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 岛瘦”的诗人气度。下面是再别康桥名师实录,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师:(伴乐)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去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出示幻灯:题目、作者)

师: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是一首送别诗。

生3: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离别康桥,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感情很深厚。

师:康桥在哪?

生4:文章注释①上写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师:你预习得很认真,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的魂牵梦萦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学生齐读)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师: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演绎这份眷恋之情的?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出示幻灯:配乐朗读)

(学生听配乐朗读)

师:好的诗总是能感染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听完后,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5:这首诗的意境很美,首尾呼应,很容易背诵。

生6:我觉得康桥的景色很美丽,我有一股前往一见的冲动。(生笑)

生7:读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很像王维所写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生8: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那一股淡淡的忧愁和依依不舍之情。

师: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呢?

生9:语速要慢一点。

生10:要读得深沉一点才能表现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感情舒缓深沉地一起齐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提前进入这场告别了,不过刚刚读的时候有几个字音不够准确,例如:满载(zài)青荇(xìng)似的(shì)漫溯(sù)

师:诗人踏着余辉再次来到熟悉的康桥,他是来向谁告别的?

生11:向康桥的人和事。

师:那诗中有没有直接写出他是来向谁或是什么事情告别的?

生齐:没有。

生12:诗歌是通过康桥的景物来表达对康桥的人和事的回忆眷恋之情的。

师:那么是哪些物呢?

生13:云彩、金柳、青荇、水草。

生14:还有榆阴下的一潭、夏虫。

师:(幻灯:板书景物,桥的图形)在诗歌里我们把这些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叫做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眷恋之情的呢?我们先看范例引路,诗歌的第二节。(出示幻灯)

师:请你来朗读一下第二小节,其它同学思考右边的三个问题。(生15读)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你的理解。

(3)怎样处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15读)

生16:作者选取了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艳影表达了作者对康桥喜爱和无比眷恋之情。

生17:作者把在夕阳映照下镀上一层金色的柳树比喻为美丽羞涩的新娘,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柳树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柳树的喜爱与赞美。

师:不错,能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同学们再想想:作者把柳树喻为新娘,还有没有别的特殊意义。

生18:诗人一定是想起了他与他钟情的中国姑娘在河畔上散步时的甜蜜场景了,这也是作者眷恋康桥的原因之一吧。

(师生齐笑)

师:你想象力很丰富。谁再来分析?

生19:诗中说“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想这里的“荡漾”也表明康桥的人和事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表达出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师:这位同学能从动词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节里,还有哪些词也很特别的?

生20:“金柳”的“金”和“艳影”的“艳”两个词语描绘出了色彩鲜艳的画面,也能衬托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师:那我们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作者的那种愉悦和眷恋之情呢?

生21:“金柳”、“新娘”、“艳影”、“荡漾”这几个能表表达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要重读。

生22:“那”后要停顿一下, “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那种喜爱之表,语调高一点。“在我的心头荡漾”要读出那一片深情,所以读得深沉一点,特别是“荡漾”那个词。

师:那你带着你的理解朗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22读,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齐读)

师:我们刚刚通过诗人笔下美丽的金柳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大家从范例中能总结出哪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生23:要抓住意象。

生24:从修辞、词语来分析情感。

师:具体分析诗句表达情感的过程我们叫品意境。

生25:还要读出情感。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动情读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小组合作讨论,师行间指导)

(全班班交流讨论结果)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生26:我喜欢第三节,作者抓住青荇、水草来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无比眷恋。诗人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里的“甘心”表明也心甘情愿地做一条康河里的水草,那样就能与康桥形影不离,与康河“水乳交融”了。

生27:我想补充一下第二小节,诗人说“青荇”是绿油油地,说明在康河里生活得很幸福,暗示着诗人在这里的回忆也很美好。“招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表示对诗人这个老朋友的招手欢迎,所以才说“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能抓住修辞、意象、词语来品析诗歌,那你们这个小组有声音来传达你们所理解到的情感,其它同学作点评。

(小组读)

生28:我觉得语速稍快了点,最后一句里的“甘心”要读得深情一点。

师:那你带着大家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28:我们选的是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好像是不忍打扰康桥的一切,表明作者很爱惜带给他美好回忆的康桥,又与结尾的“悄悄的”形成呼应,可我还没有想到为什么要用“悄悄的”来结束?

师:这位同学不仅善思,还善问,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9:“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强化了心中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情感。

生30:作者是不想破坏在康桥的美好回忆,所以用“悄悄”来作渲染。

第3篇: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是中国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欢迎阅读。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

一、导入

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留恋

学生:依依不舍

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

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