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又一次离别散文
又一次离别散文
母亲是我人生中第一恩重的人。
每年母亲的生日我都一定要去看她,那怕我再忙。母亲每次见到我都十分高兴,我也感到很幸福,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喜悅感。
出门在外几十年了,心里总想着家里,惦记着生我养我的母亲。看到母亲花白的头发,心里十分伤感,总想多陪她坐一坐,陪她多吃一顿饭。
母亲今年八十七岁了,岁月的沧桑早已在母亲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眼眶也凹了下去,显得很深沉,视力也差多了,耳的听力也越来越差,得对着她的'耳朵大声地讲话。看到母亲那双布满老茧,伤痕缕缕的手,就会使我触景生情,已逝的岁月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呈现出来,历历在目。
母亲的一生,都是在极度的贫穷艰辛困苦中度过的,母亲的勤劳善良,和蔼可亲,从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深深地刻下了烙印。
我常想起六十年代初期的苦难饥荒,想着我们家的艰难困景,想着我们和母亲的每一个日日月月。想着母亲多年来为了我们长大成人,寒心茹苦,起早探黑,劳绿奔波,把整个一生的精力都花在了我们的身上。
每当中秋月圆,新春佳节,我都会沉静在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中,很想回到母亲的身旁。
今年春节过后沒多久,又是母亲的生日了,在电话里知道母亲的老病又犯了,精力太差,饮食量也不如以前了,我心急如焚,很快请了假就回去了。坐在母亲身旁,总觉得自已还很小,吃着母亲为我们做的饭菜,总觉得很香。母亲看到我们在她身旁,她总是高兴异常,有很多很多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把生活中的病痛、孤独寂寞深深地隐藏在笑容里。
为母亲过完了生日,我们又要走了。母亲的听力不便于交谈,可我知道,母亲的每一个动作和意于言表的眼神我早已心领神会,那是母亲的慈爱,是母亲对儿子无休止的牵挂。
几十年了,和母亲这样的离别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而每次的感觉都是一样,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难舍难分。总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有许多许多的亊要去做。
第二天淸晨一大早,我们就要离开了,天还沒亮,母亲早早地已经起床了,她早已为我们做好了早餐,收拾好要带走的东西。看着我们狼呑虎咽地吃着早餐,母亲的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们要走了,母亲拉着妻子的手不住地说:“要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时常写信来电话。”我接过母亲手里的小包说:“别送了,您腿脚不灵便,外面风大,快回去吧。”母亲迎着初春清晨的凉风,头发在肩上微微地飘动,一只手扶着拐棍,一只手举在胸前向我们道别。我不住地回头看着母亲,泪水含在眼眶里,走过了长长的那条街,要转弯了,我停住了脚步回头再望,母亲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只手还举在胸前向我们示意。泪水一時強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知道,此時此刻母亲在想着什么。
风驰电掣的长途客车载着我离开了故乡,一路上我沉静在对母亲的回顾中。想着母亲,想着母亲的一生,泪水又涌了出来,我多么希望能陪伴在母亲的身旁,唉!下一次又是什么时候,什么季节才能再回来呢?
第2篇:又一次告别的散文
又一次告别的散文
这是一篇告别文,七天后我将申请注销这个空间。
当初我为何开通空间呢?不记得了,人就这样,走着走着就可能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了。但我仍然会继续写我的日记,能坚持好几年的习惯不多,要继续。而且通过写作,我更加认识了我自己。生活如此易逝,文字让我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拥有它。这也是我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认真地做一件我们认为该做并且愿意做的事情,我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我也渐渐地练就一种内在的视觉,懂得留心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真正的写作总是饱含真情实感的,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创造。在这个精神世界里,我可以把自己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寻求一种超越,自一由,不被束缚。 但是,完全逃脱生活的束缚的人是没有的,我们永远不能到达那种精神高度。我们只能接近。达不到还要去追,有意义吗?也许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可以一直在追寻的路上。
一个有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通常会思考很多不同的问题,有一种神圣的好奇心,并且这种好奇心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我不明白的是中国人的拼酒,怎么会有那样的酒桌文化?甚至有这样一句话“酒量多大,事业多大”,从我接触过的世界看,确实是有人因为酒量好而升官发财的。但我对那种不顾身体的拼酒始终是不赞同的。也有的'人说,你不喝,朋友在那里,领导在那里,下属在那里。这又涉及到一个“意会”的问题,小时候我们做事情还会问为什么,长大后,各种你需要“意会”的事情,就像喝酒,就像送礼云云,也没有人想要知道为什么,因为这是“意会”。那么,我们真的是不得不做吗?我所知道的是过量的酒精不仅会危害人的神经系统,还会危害整个人一体。别人也是知道的,所以这就是明知故犯。没错,明知故犯正是我们社会存在的大问题,也正是我们厌恶的问题,也正是我们造成的。人人都做,若我不做会吃亏的,这是我们一贯的想法。我们真的是不得不这样做吗?而我也想起那句话“若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你得先学会尊重自己”,所以,以后出去喝酒,若我不愿意多喝,那谁都不用劝酒了,若我想喝,必能和你一酒方休。
我们的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是“经世致用”,让我们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让我们去为政一府做事,去为天下百姓做事。这一点从前秦的百家思想就有端倪,更不要说之后的各种衍生思想。传统的东西似乎都在教我们要怎样生活,要怎样与人相处。我们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一种能适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君子。纵观几千年历史,多少读书人为了踏入仕途而寒窗苦读。当然,一个人拥有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心是值得赞扬的。但有人问过为什么吗?这真的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吗?这就是他们一生的理想追求吗?还是只是为了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不愿意做那样的君子,不是我不在乎人际关系,只是我有自己的态度。说我幼稚,无所谓。至少那是我自己的方式,我所能控制的方式。即使是现在看陶渊明的归隐也是难能可贵的,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坚持了自己,不同流合污。
这样,过于注重实用性的文化特点也就可以理解了。学什么都要问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恨不得马上就能换钱用。这让我想起了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的情况,慢慢地也明白了一些道理。那个时代的人们即使是传播思想的诸如严复、康梁这类人,也抱有很重的功利性,想要快点开民智,救国救民族。但即便是道理鲁迅,也只能提到“劣根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成功过。人们说,国情啊。那么,现在已过百年,国情依然是我们口中的借口。为什么?我们学西方学了百多年,学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西方人也在学我们的文化并且有的学得让我们羡慕,为什么?我们提倡的是一种大一统的思想,我们要和谐,不要混乱。这样,也能明白创造于几千年前的辉煌文化一直被跟随,从未被超越。我们缺少精神世界的探险家,我们在精神上容易安于现状,我们的人生模一式趋于雷同,就像读书娃一样。
事实上,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若意志力不坚定,就会沾染更多时代的恶习。但我是不甘的,我会以神奇的好奇心在不断的质疑中继续丰富我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生活,,尊重自己,尊重精神价值,尊重他人。我也是有信心的,我的国家正在不断的改革,我对我的国家有信心,我支持他。
这一篇文章,不要曲解误解,权当一种天真的思考。是告别,也是告示:我是这样的我。
第3篇:告别散文
告别散文
花瓣飘零,夕日西沉,万物总有告别的时候,而人,不但会向世界告别,在此之前,他们还会经历千万次告别。或在江边,或在湖畔,或在楼阁,或在郊外。
李白江边
楼边,长江奔流。
他刚在楼顶同好友孟浩然做了告别,此时他也许正在天边那叶白帆下眺望己吧。虽是百花齐放的春日,他的心中不免有些悲伤。似乎只在瞬息之间,白帆消失不见了。一声长叹。他知道再次见面定是多年以后,而他能做的,只有取出纸笔,将不舍吞吐于尺寸胸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水仍似千年以之前一样汹涌,送来一袭清幽,一抹思念,一片天地无垠的浩瀚。
高适雪中
天空,黄云密布。
这定是一次流传千古的告别。董庭兰离开了长安,来到了睢阳,在这里,他在迎接。而两人终归是要分别,友人啊,你那忧郁、深彻的目光跋涉过了千山万
第4篇:又一次遇见你情感散文
我又一次遇见了你,不经意的回眸,发现了你的身影,依然那么挺拔,亭亭如白杨,神情宁静,淡淡的娴雅,甜甜的妩媚。我坐在公交车上,静静的望着你,送着你的背影消失在拐角,你没有回头,那条窄窄的小巷,留下了你浅浅的足迹,也让我的视线开始朦胧。
经过了多少时光,才体会到邂逅竟然这么美,岁月没有带给你太多的变化,送来的只是过去深深的记忆。你没有看到我,或许你选择了漠视,隔着车窗,你从我的面前经过,我甚至注意到了你的唇角飞扬,一丝如梦如幻的笑意荡漾开来,轻轻的脚步,婉约的走远。
有一种跳下去的冲动,还有一缕惆怅牵挂在心头,这么多年过去,经历了太多,最终却选择了忘却。牡丹繁华,广场静谧,曾有一对相依的身影;桃花缤纷,小桥流水,多少次携手望月;伤痛留给了回忆,眼泪化作了相思,美好埋在了心底最隐秘的地方,只有在看到你的
第5篇:又一次,与你相逢散文
又一次,与你相逢散文
我从遥远的地方来,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只为看你一眼,高山仰止。跋山涉水,只为翻越云端,在你的怀里,让尘世喧嚣的心灵,在初真之上稳稳的睡一觉。
我一直以为,你很远,是在一个我无法触及的远方。直到那一年,我来了,直到这一天,我又要来了,才发现,你不远,远的,是没有勇气走出去的我。
好在,千山万水,我在远方,怀念你。天涯咫尺,你我,即将相逢。
偏偏西宁一夜,站在窗前,直飞的航班突然休寝,我们也只能高望星空,放下埋怨,静等日出。不禁,入了一个梦——你我天涯咫尺,但一山半水,竟又是咫尺天涯。好在,我不急,一夜星辰,太阳复苏,我离你,又迈进了一步。
终于,降落在高原。脚尖轻触着地面,3000多海拔的巅峰,我恍若一朵是久违盛开的花,虽然平凡,但从遥远的平原来,我亦不再平凡。所以,我来,你不言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