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心归去(课文鉴赏)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独、寂寞、无助之感。
第二部分(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第一层(5、6段):写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抒发。
第二层(7-9段):从哲理层面、美学角度对家园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思考。
【语篇脉络梳理】
优越的条件抵挡不住心灵的空虚(5-9)
想家人和亲友(5)
故乡使我亲切和激动(6) 具体表现
归去 故乡的美中带悲(7、8)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9) 深层思考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1-4段):写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独、寂寞、无助之感。
第1段:介绍客居巴黎的住所。
[品味]“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用“雅静”修饰别墅,突出别墅的美好氛围。第二句写别墅之大,环境之优美。为下文写“ 我心归去”做有力反衬。第三句直接写寂寞,为下文做铺垫。
[体会]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第2段:客居生活的无助。
[品味]“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啦”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作者虽居住于风雅富贵之邦,但无所事事,内心极度落寞,如,电话不知打向哪里,出门后不知去向何方,“一座法语的监狱”使你“无处逃遁”等等,内心的空虚使作者彷徨,迷惘。
[体会]首句“难耐的冷清”是本段中心,与上文美好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寂寞感是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一。该句说“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会有“难耐的冷清”,何况一个作家呢?两个“不知道”是作者寂寞无助感的具体表现。最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作结,把巨大的寂寞无助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3段:客居生活的无聊。
[品味]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体会]对吊灯作研究而且分不清是“ 第六次”还是“ 第六十次”,可见孤独感之强烈。“发疯”是思乡之情强烈所致。
第4段:继续蓄势,为后面写思乡之情作反衬。
[品味]连续的反问,表明了作者归去的理由:在精神,而不在物质。
[体会]首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句。这种想法既与上文抒写的寂寞孤独感有关,又与本段内容有关。
第二部分(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第一层(5、6段):写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抒发。
第5段写思念亲人。
[品味] “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入回望”:过去的日子,具体来说是指在家乡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对于客居异乡的作者来说,往事的回忆变成了一种奢望,现实生活的种种虚空,使作者不由得回忆起那些美好的往事。也就是说,随着时光流逝,人们会更思念过去。
[体会]亲情令人割舍难忘。呼应第二段。
第6段通过异域与故乡的比较,写故乡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品味]四个“没有”欲扬先抑,写故乡不美。“但假若……”句创设具体情景,写不美的故乡值得思念。思念的内容越具体清晰,思乡之情越深挚感人。在思乡者的心中什么都会与故乡发生联系。作者运用排比交代家庭的贫穷落后,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得越低,后文就“扬”得越高。
[体会]故乡一切都令人难以忘怀。
第二层(7-9段):从哲理层面、美学角度对家园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思考。
第7段揭示思乡的根本原因:故乡与生命水乳交融。
[品味]首句点明本段中心。三个“ 不是”从反面写出故乡是融入生命的一部分。第四至六句是关键句。联系第七句的美学阐释可以理解:与自己的生命水乳交融的故乡可以使自己付出甚至失去了很多,但因其与生命不可分割,反而无法替代,无法忘怀。“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这个意义“指上文提到的”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旅游景区的美因为缺少了“悲”的含义,所以与故乡的美相对,显得苍白无力,是一种“失血的矫饰”。
[体会]故乡的一切都融入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第8段:作者从理性的高度对比异乡和故乡,点明家园之思的深层原因。
[品味]“但那种失望不同于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那种失望”指对故乡物质文明落后或天气不好的失望,但是它是实实在在的,比“ 虚空”的那些东西都现实,所以故乡能打动每一个游子的心灵,使游子的心怦然心动,虽悲但亲切,能使游子梦牵魂系。结尾句的含义是:浸透着爱的故乡才会使自己有所收获并唱出对故乡的歌。
[体会]对故乡的失望中含有爱,故不同于对异乡失望。
第9段:深化主题,是思乡之情的升华。
[品味]“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的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体会]故乡是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二、疑难问题探析
1、有人说本文语言富有哲理,你认为有哪些哲理?
如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的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主旨表达了一定的道理,但全文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之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
语篇鉴赏
一、语篇整体赏析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作者描写了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后典型的情形:“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自己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周围的一切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样的日子真的“ 能让人发疯”。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在异国他乡,与孤独感相伴随的是思乡。文章很自然地用“ 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作者说,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 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的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二、写作特点赏析
1、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物质文明发达与落后对比、孤独的“ 我”与快乐的家人的对比、旅游景区美与家乡美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他乡虽然发达,但不是故乡,我心欲归去家乡。
3、排比句式的运用
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使信息量增多,极力描写家乡的不美,但为后文写家乡的美蓄势。
第2篇:语文课文《我心归去》教案
语文课文《我心归去》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框架
2品味散文富含哲理的语句,理解语句背后的内涵。
3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乡内涵的思考,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概念的思考
教学难点:体会散文寓哲理于形象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抒情与哲理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舒伯特的男生独唱。
一、韩少功听完这些歌曲有什么感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在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只独唱曲,使你热泪涌现的想象,常常是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插在地边等待天明
二、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①有哪几个段落表述作者在法国的境况
②每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对哲理语句的内涵把握)
③用一个词概括这四段作者在法国的感受。(孤寂)
三、(朗读第5段)仅仅是因为寂寞让作者产生归去的思念之情吗?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到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四、 过去之于故乡究竟有怎样的定义?
活动设置:评点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①找出79段带有血的句子。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②血的含义仅仅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吗?,运用评点的方式把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写在旁边的评点栏上。
心血-----期望------奉献、劳动
(点拨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将这种哲理寄予在形象的哲理中)
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拥有故乡的条件是什么?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乡。(可见,在过去我们为故乡付出过自己的心血,才会让过去与故乡产生骨肉相连的情愫)
小结:课文最后一句:萍游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穷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现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同学们在课文开始之初听到歌曲的反应,说明我们离这种幸福没有深入的`挖掘,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也说说自己对故乡的感触跟理解,发表自己的感触。)
参考资料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第3篇:《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被编排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龄,大多是生在哪就长在哪,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家,因此他们对故园之思缺乏亲身的体验,所以,要通过他们曾经读过的描写家园之思的诗文入手,引起他们情感上的认知。设计理念:
本文属于文本研习。因而,在教学中,“要拆除扶手,铺设学生自己行走的阶梯。”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教学目标:
(一.)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二.)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