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华佗治病文言文翻译
华佗治病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对于有的同学来说有难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华佗治病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华佗①治病
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
[注释]
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
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
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
④县:同“悬”,悬挂。
⑤差:这里指差不多就能好。⑥使:使者。⑦瞋:同“嗔”。
参考译文:
华佗行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吃不下,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上前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一条,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见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啦。”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这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差不多就能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而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郡守大怒得更加厉害,吐出几升黑血就痊愈了。
附:华佗治病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语之曰 ▲ (2)欲造佗 ▲
(3)无何弃去 ▲ (4)属使勿逐 ▲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嗜食而不得下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隆中对》)
B.从取三升饮之 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D.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
翻译: ▲
(2)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翻译: ▲
4. 华佗采用了哪些方法让郡守“瞋恚吐血而愈”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4分)(1)告诉(2)往,到(到……去)(3)离开(4)通“嘱”,嘱咐(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2分)A
3.(4分)(1)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上前诊视。(2)郡守大怒得更加厉害,吐出几升黑血就痊愈了。(每句2分)
4.(2分)接受他的礼品不加医治;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第2篇:华佗巧治病文言文翻译
相信大家对“华佗”这个人物的名字耳熟能详,那么小编今天准备的内容是华佗巧治病文言文翻译,请看看:
华佗巧治病文言文翻译
原文
有一郡守病,延华佗治。佗视疾,以为其人盛怒则廖,乃多受其直而不加治。无何弃去,且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华佗,郡守子知道华佗的意思,属使勿逐,守不得佗,嗔恚至极,吐黑血数升,病遂愈。
注释
1.郡守:郡的长官
2.延:邀请
3.以为:认为
4.瘳(chōu):病愈
5.无何:没多久
6.瞋恚(chēn huì):愤怒
7.酬:酬金
译文
有一位郡守患病,邀请华佗治病。华佗看了病,认为这个人只要大怒一场病就会痊愈,于是多收他的报酬却不给他治病,不久华佗丢下病人走了,还留下一封信骂这位郡守。郡守果然大怒,命令手下人把华佗捉来杀掉。郡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的真实用意,嘱咐派出的使者不要追拿华佗。郡守没有抓到华佗,愤怒到了极点,吐黑血(淤血)数升,病就痊愈了。
文言知识
延。现代汉语中的“延”,指“延长”,而文言中的“延”,主要指“邀请”。上文“延华陀治”,意为邀请华佗治病。又,“延至家”,意为邀请到家里;“延四方之士”,意为邀请四面八方的人。
文化常识
升。上文说到“吐黑血数升”,升是旧时的一种量器,也作容器用。木制,方口,呈倒梯形状。旧时另有一种容量单位“合”(gě),1合约1两2钱,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石(dàn)。那郡守吐黑血(淤血)数升,看来是吐了好多淤血。
【拓展】阅读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关于华佗故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华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XX欣然为亳州亲笔写下了“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题词。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zui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今谯城区华佗镇)。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华佗精于医药的研究。《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第3篇:阅读文言文《华佗治病》有答案
阅读文言文《华佗治病》,完成2223题。(共4分)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i 同瘥,病愈),乃多受其货(财物),而不加治。无何(不多久)弃去。留书(信)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追赶)。守嗔恚(chēn hu 愤怒),吐黑血数升而愈。
2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华佗对郡守无何弃去,留书骂之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②文中哪句话说明华佗医治郡守的病已见成效?(2分)
参考答案:
22.①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
②守嗔恚,吐黑血数升而愈(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第4篇:《华佗治病》阅读答案附翻译
华佗①治病
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 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④县:同悬,悬挂。⑤差:这里指差
不多就能好。⑥使:使者。⑦瞋:同嗔。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第5篇:《华佗治病》的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华佗治病》的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华佗①治病
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
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④县:同“悬”,悬挂。⑤差:这里指差
不多就能好。⑥使:
第6篇: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
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推荐8篇))由网友 “澳洲公主菲菲”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
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
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到许都,心里郁郁不乐。偏在这个时候,他最钟爱的小儿子仓舒得了重病,家里人到处请医抓药,都不见效。眼看孩子没有救了,曹操伤心地说:“要是华佗在,孩子不会死得那么早。”
曹操所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和曹操是同乡。华佗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当地官员和朝廷太尉听到华佗名声,征召他做官。华佗都推辞不去。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一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