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母亲如诗的散文
关于母亲如诗的散文
在这杨柳依依,暖风习习的初夏,又到母亲节了。我知道母亲节也是由西方传到我们中国的,在所有的洋节中,我最在意和认可的就是这母亲节了。
虽然我已是不惑之年,但在我心里,母亲仍然是家里的太阳,有母亲在,家里就有光明,我就会感觉到无比温暖。母亲也是我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依靠,更是连接我们兄弟姐妹和表亲的纽带,也是我永远续写不完的诗篇。
父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便把对父亲的爱也叠加在母亲身上,也让对母亲的爱更加厚重些。
母亲今年七十三了,属羊的,今年恰好是她的本命年。母亲是腊月十九的生日,为此母亲常说自己命苦,和自己的生辰有关。在母亲看来腊月出生的羊,没有青草吃,自然命运不会太好。母亲的想法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从母亲的曲折苦难的生活经历来看,还蛮有些道理的。
母亲三岁时,父亲也就是我的亲姥爷就撒手人寰了。幼年就失去父爱的孩子,命运是多么的不幸啊!何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还处在黑暗动荡,兵荒马乱时期,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后来母亲随姥姥再嫁到姓王的人家,幸运的是我的后姥爷为人忠厚善良,对待母亲等视同己出。
母亲嫁给我父亲后,就另立门户,自己过了。我的祖母是个性格乖戾的人,加之家里境况也着实不富裕,孩子还多。因此我父母单立门户就给了几双筷子和两个盆碗,粮食给的很少,勉强够吃半年的。正好国家赶上自然灾害和国家还债,全国部分地区闹起了灾荒。等到我两个姐姐和哥哥出生后,家里几乎揭不开锅。狠心的祖母也不周济我们家,其实我父亲还是家里的长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多亏我的姥姥总是周济我们家,而且给的还都是麦子。每当母亲提及那段艰辛岁月,心里总是不能平静,眼里也总噙满泪水。母亲的命运真是多劫难,在我出生前,姥姥也突发疾病去世了。这对于我母亲来说,失去她的母亲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令母亲欣慰的是我的“后姥爷”一直周济我们家,没有因为姥姥不在了而发生变化。
等到我出生的时候,我家的境遇稍好一些,粮食基本能够吃了,尽管大都是出粮。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位特别勤劳能干,节俭、善良、坚强和心灵手巧的人 ,母亲就是我的太阳,因为母亲没让我冻着和饿着,而且母亲给了我无尽的温暖和疼爱。加上父亲脾气暴躁,常常迁怒我们,因此小时候我对母亲的感情远远胜于父亲。我小时候穿的四季衣服和鞋,也都是母亲亲手一针一线做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母亲就是我的天,能为我遮风挡雨,解决饥饿和寒冷。
母亲勤劳能干的品格影响了我们,我们兄弟姐妹都学会了很多劳动本领和养成了好的劳动习惯,从小就都懂得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我们也都能吃苦。我们一起和母亲剜菜、喂猪、喂鸡、鸭鹅等。后来我们都成了劳动的好手,在生活中没有感觉到劳累和畏惧。
老天没有因为母亲的勤劳善良等贤能品性而减少生活的打击。在我们家里刚刚有了点起色,生活刚充满些希望的时候,又一不幸降临到我们家。在大姐上高一的寒假里,我的父亲趁着农闲去了抚顺卖蒜。那时辽北的冬天冷得要命,家里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家里的水缸都冻上了。因为天气严寒,大姐得了重感冒。恰巧大姐发病那天,妈妈也去了凡河大姨家。那会儿也没有电话,联系不上爹妈。二姐稍大,十三、四光景,她去了我们村里唯一的姓赵的赤脚医生家里,买了一盒“扑热息痛”,大姐吃了,也不见好转。
感冒的大姐不爱吃东西,想吃饼干。尽管那时饼干仅有几角钱一斤,但我们翻遍了家里的牙缸和箱箧,只找到了一张二元的整钱,我们合计了半天,最终大姐还是没舍得让我们“破开”。后来到大姐去世,也没吃上她想吃的饼干。这件事情对我们姐弟姊妹伤痛极深,今天每次回想起来,眼泪依然夺眶而出。
我隐约记得母亲回来后又找来姓赵的大夫,给大姐打了退热和消炎针,大姐的病情略微好转些。不曾想一周后,大姐感觉头痛厉害,后来实在挺不住了,母亲央求我的祖父让我的三叔和母亲一起,背着大姐去了铁岭三零三医院。
等到父亲赶回来到了医院,大姐已经做完了手术,处在了昏迷中。据医生讲,大姐得了急性脑膜炎,加之耽搁了太长时间,大姐的脑内都化脓了。通过手术,必须将颅内的脓水抽出来。如果手术后,大姐能苏醒过来,或许命能保住。
可惜大姐没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在手术当天的午夜一点钟,我的亲姐姐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不知道当时父母哭了多长时间。当第二天三叔带来这个不幸噩耗时,我们姐弟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我依稀记得我们姊妹几个从祖父家一直哭到我们自己家,到了家里我们又哭成了一团。手足情深,我们将永远再也见不到我们的大姐了。后来母亲和父亲回来了,确认是真的,大姐已经去了天堂,大姐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16岁的花季。
在我们姐弟五人中,大姐是最灵秀的,美丽而且聪慧,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学习特别好。父亲特别宠爱大姐,给大姐买了一身新衣服准备过新年,可惜大姐一次也没舍得穿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就是从大姐去世开始,我才知道死亡的恐惧,才懵懵懂懂地开始敬畏生命。
大姐的英年早逝不知道给我的父母带来多少伤痛,我只知道从那以后,只要我们有一点小病,父亲和母亲都带我们去乡里医院看病,我们在父母眼里变得金贵了。
我还有一个特性,晚上睡觉必须要母亲搂着才能睡着,这一直坚持到我上中学后,家里翻盖了瓦房,我和姐姐、哥哥都有了自己的房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不立世,只要晚上看不到母亲就哇哇哭。于是母亲走到哪儿,我都跟到哪儿。
我出生在家境拮据的历史时代,但由于母亲的呵护,让我倍感温馨和快乐,我爱我的母亲,母亲也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红太阳。
当我第一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感动得哭了;后来听到满文军的《懂你》更是感慨万千。在我人生中,母亲是给我爱最多的人,也是给予我母爱不需要回报的人,母爱是圣洁的。母亲还教会我做人做事,教会我战胜困难的决心,摆脱厄运的.勇气。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母亲渐渐老去。母亲的头发渐渐斑白了,背也驼了,腿脚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了。母亲真的老了,我都四十六了,母亲怎能不老呢!
年母亲得了脑血栓,幸运的是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没留下什么后遗症,只是一条腿有点沉。走路变得更加蹒跚了,不得不借用我给买的那根拐杖了。
当我自己买了房子以后,我就把父母从老家接了来一起生活。和他们一起生活,我放心了,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了,不然我始终惦记他们,下班后还要披星戴月地往老家赶。2002年我和爹妈一起进了城里,我终于让父母晚年过上了温馨方便的城市生活了。
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品尝到了天伦之乐,能让父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成就。
父母是我小时候的天,他们为我们子女遮风挡雨;爹妈也是我们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春光和暖意。如今他们老了,我们儿女要做他们的身边的大树,也能为他们遮住那炎炎烈日;我们也要为他们撑起一把伞,也能替其遮遮风挡挡雨。
如今母亲在我心里,俨然一个孩子,在我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让她快乐些,惬意些,安适些。每天回到家里,我总是喊一声“妈”,妈妈总是开心地答应:“我在这呢!”这已经成为了家里的一道风景。偶尔下班时候妈妈还在小区花园里坐着,没人应答,我马上要追问妻子一句:“我妈呢?”妻子嗔怪道:“都多大了,回家还找妈;她在花园里呢!”
现在的节逐渐多了,就连春节也不像先前那样重视了,平时和过年吃的基本一样了。但母亲节和母亲的生日我是万万不能忽视的。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现在妈妈的衣物都是我们亲手买的,我喜欢给母亲买时尚的衣服,让我母亲年老了也能时尚一回,以弥补母亲年轻时的些许遗憾。
但我没有给母亲买束康乃馨和萱草花,我想我家里母亲侍弄的花非常漂亮,我也不想浪漫;母亲是实诚惯了的人,不在意浪漫。我家离新都市场近在咫尺,我塞给母亲二百元钱并告诉她:“新都货品正打折,你自己选礼物吧。”我是让母亲出去运动运动,无论母亲买点什么,都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晚上我在单位值班,特意嘱咐妻子买些香蕉,我知道母亲最喜欢的水果就是香蕉,因为香蕉利于消化,也软化点儿,母亲牙口不怎么好了。
阎维文的一首《母亲》唱出了无数儿女的心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是呀!母恩似海,母亲更是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母亲也是我灵魂深处最美最富有哲理的诗。我祈求上苍,保佑她长命百岁,让我在将来古稀之年,也能享受到母爱的那缕温暖阳光。在青岛读大学的儿子打来电话祝他的母亲节日快乐,也祝我的母亲他的奶奶节日快乐,我们很欣慰,母亲接到孙儿的电话也喜笑颜开。
大爱无言,母爱无声,在母爱的感召下我不断积累儒雅,积累善良,积累孝心,以此回报母亲的养育深恩!生活的阅历,生命的脆弱,时间的弥足珍贵,让我读懂了母亲,也读懂了生活的真谛,也学会了珍惜母爱,懂得敬畏生命。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也会以人子之至诚,回馈母亲。在我人生历程里永远感念母亲的深恩厚意,在她的迟暮之年,让母亲的生命之树永远郁郁葱葱。“妈妈——母亲节快乐!”
第2篇:母爱如诗散文
母爱如诗散文
我出生在物质与精神娱乐都相当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多年以后,当年龄相仿的人们用一种痛心、不堪回首的口吻谈论起那个年代的生活时,我心里竟会涌起一股深深的怀念之情。那个年代给予我的回忆,多是一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与畅快,究其原因,与我的母亲有关。
母亲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虽然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却与普通的农村妇女很不一样,这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她多念了几年书,积淀出了温婉沉静的气质。当单位上的大妈阿姨们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喋喋不休时,她要么专心地看一本书,要么静静地做着女红针线,要么领我到田野边散步。童年的家旁边有条小河,河畔有毛茸茸、绿茵茵的草地。幼时的我,就常常由妈妈带着,在黄昏时坐在河边的草地上玩。妈妈会用野花编花环戴在我的头上,教我用河边的一种草杆编制宝塔,有时妈妈会吹起口琴,有时会给我讲故事。河水清清的,倒映着河边的小树、小花,夕阳的余晖中,河水变得金灿灿的,神奇而瑰丽。现在想起来,这一切是那么美好,充满诗意,仿佛是脑海中幻化出的幻境。
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小时候听人家讲田螺姑娘的故事,我总会把田螺姑娘的样子想成我的母亲,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像田螺姑娘一样神奇,会做出无米之炊,有她在,我们不会饿肚子,生活并不艰辛还充满乐趣。妹妹出生后,母亲把曾祖母接来照看妹妹,那时父亲工作单位离得远,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我们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生活应该是很艰难的,但却从来不曾听母亲抱怨过。傍晚,母亲会领着我们到田埂散步,顺便采野菜。那些水芹菜、抽筋菜、荠菜、癞蛤蟆叶、苦马菜,在母亲的巧手下,或凉拌、或小炒、或煮汤、或包饺,味道蛮香。还有一种小黄花,开在田埂上,黄黄的很可爱,拿来煎饼,味道很诱人。挖野菜这件事,已不只是一种解决温饱的办法,更重要的,是童年的一种乐趣,也是今日可想而不可及的一种田园生活,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她会用白色的棉线钩织出精美的桌帕、茶杯罩,那细细密密的图案,由菠萝花、叶子花、三叶草、梅花的形状组合在一起,真真可以称得上艺术品的。特别绝的是她会钩出文字,鲜花簇拥下的“革命到底”、“友谊长存”字样做成的枕套,着实记载了母亲那个年代的浪漫与坚定,枕着它睡觉心里面踏踏实实的。母亲自己给我们做衣服,碎布头就用来绣鞋垫、做鞋子,她用线手套拆成棉线织出的毛衣都式样新颖,花色别致,走到哪里都有人啧啧赞叹。衣服破了,母亲就用碎布头剪成一个个好看的形状做补丁,倒像是特意绣上去的一样。所以在别的孩子衣裳褴褛的时候,我们姐妹能光光鲜鲜地走出去,不能不说她是很动了一些心思的。
母亲是一个很有点诗意的人。在那个大家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她还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她喜欢唱歌,能识谱、会弹扬琴、吹口琴。她是自娱自乐,我便是她忠实的观众。那些叮叮咚咚的乐曲声,并不专业,却给我许多美好的遐想,伴我进入一个个甜美的梦乡。母亲说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事,会遭遇挫折、遭受打击,而音乐是调节心情的一种好办法,所以在我初中时,她请人从外地带回一把吉他。没有老师,她便一边看吉他入门一边练习,最后教会了我简单的弹唱。那把吉他一直伴着我,在吉他声中,真的会忘掉烦恼,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后来母亲生病了,从发现患有心脏病到去世,母亲与病魔斗争了十年。这十年中,她从来不主动谈起她的病痛,除了配合治疗吃药、自己去住院,她一样地工作、生活,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她病情是那样严重。她开始锻炼身体,清晨早早把我们姐妹俩叫醒,和她一起跑步,说:“你们两姐妹一定要有个好身体啊!”在她去世前两个月,她交给我一摞婴儿的小罩衫、毛衣、裤、鞋、袜,我嗔怪地说:“妈,我都还没结婚,你就准备这些。”她说:“趁我现在还做得动,就给你准备着吧,要是以后病重了,那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后来,又说:“唉,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如果能安安静静地走了,倒也是福气,就怕半死不活地躺在床上,自己痛苦,也给亲人带来麻烦。”我突然觉得心里冒起寒气,不许她再说,她笑笑,从此再没提起这个话题。
不能忘记那天收假我要去上班,看到她坐在沙发上,精神有些不济,无端地心里很不舍,就说:“妈,要不我请几天假陪陪你。”她坚决地说:“我没事,你快走吧,不要耽误正事。”十天后,接到母亲病重住院的消息,等我辗转回到家,母亲已昏迷数小时。我在她耳边轻轻唤她,她睁开眼,就那么平静地看着我,却已说不出话来。我强忍眼泪,说:“妈妈,我们会坚强的,您放心吧!”母亲安详地闭上眼,就像她自己期望的那样,没有给家人带来任何麻烦,静静地离开了。其实,我想她早在两个月前可能就有预感了吧,这个温婉的女子,就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和她的女儿告别,告诉女儿不要悲伤,要把她的离去也当成是一种福气,让她静静地走。
这些年,我经历过许多旁人眼里值得同情的艰难困苦:排队两年多,才等到了单位分十多平米的婚房;暴雨突降,半夜家突然变成了汪洋,婚房变成了危房,不得不挺着大肚搬家,住到单位招待所里;单位发不出工资,孩子刚出生不久就下岗;拉扯着年幼的儿子开一个花店,儿子就咿咿呀呀坐在我进货的三轮车上……有同学曾经说:“我真是佩服你啊!从你身上,我才知道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其实,我一点也不觉得我走过的路是艰难的,因为在我心里,一直住着一个温婉坚强、恬淡如诗的女子,她教会我体味这个世界的美好,把苦日子活出甜味来,乐观地生活;教会我把喜乐悲伤都当作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荣辱不惊;教会我哪怕是泰山崩于前也要面不改色,在心里吟唱着那首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诗歌。
母亲的爱并不张扬,并不热烈奔放,但它是那样厚重,那样回味悠长,它就是那首只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小诗,永远在我心间回响。
第3篇:如诗现代散文
如诗现代散文
冬日的雨雪让回忆措手不及,我靠在家门外的柿子树上,看着邻居们坐在屋檐下将年久的往事重提。将左右手揣进衣袖里互相取暖,姿态安然,让人很容易从城市的陌生回到乡村的熟悉。母亲似乎并不习惯退休的生活,一个劲地给侄子灌输日后的知识。而父亲距离退休还有一年,还在黑板上写着关于席慕蓉的诗。
父亲在镇上的中心小学里教书,教了三十年了。记得清楚是因为从我出生那年开始,父母亲便做起了教师,如今我三十岁整。母亲退休前一直在我们村教书,上到四五十岁的大人,小到十来岁的孩子,几乎都是她的学生。因此在我们村不论是谁,不论辈分高低,都称呼母亲为“白老师”,称呼父亲为“刘老师”。
以前我总觉得父母亲是因为职业大家才这样称呼,后来才渐渐明白,是因为尊重。
我一直在外工作,回家是因为结婚的事宜,父母亲含辛茹苦将我养大,如今
第4篇:如诗现代散文
如诗现代散文(锦集9篇)由网友 “咕噜瓜画”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如诗现代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如诗现代散文
如诗现代散文
冬日的雨雪让回忆措手不及,我靠在家门外的柿子树上,看着邻居们坐在屋檐下将年久的往事重提。将左右手揣进衣袖里互相取暖,姿态安然,让人很容易从城市的陌生回到乡村的熟悉。母亲似乎并不习惯退休的生活,一个劲地给侄子灌输日后的知识。而父亲距离退休还有一年,还在黑板上写着关于席慕蓉的诗。
父亲在镇上的中心小学里教书,教了三十年了。记得清楚是因为从我出生那年开始,父母亲便做起了教师,如今我三十岁整。母亲退休前一直在我们村教书,上到四五十岁的大人,小到十来岁的孩子,几乎都是她的学生。因此在我们村不论是谁,不论辈分高低,都称呼母亲为“白老师”,称呼父亲为“刘老师”。
以前我总觉
第5篇:散文:如诗的女人
散文:如诗的女人
都说如诗的岁月,都说岁月如诗,都说40岁的女人是首诗,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可是这首诗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没有用心去体味的根本就不知诗中的含义,这首诗要有耐心静静地读,才能体会出诗中流淌的感情,那种抚平内心得安宁,那种万种风情,皱纹里不但刻画的是岁月的苍桑,也是对生活的体会,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妩媚。
都说如诗的岁月,都说岁月如诗,都说40岁的女人眼神深邃,那清澈的双眸里饱含深情,那轻柔的眼光就是一把尺子,能从你的外表丈量到你的内心,她看到的很多很多,她想到的很多很多,她懂得生活赋予人们的是什么,她懂得男人的艰辛,知道用什么方式去安慰,她懂得生活的内涵,她会调剂的你的生活有滋有味。
都说如诗的.岁月,都说岁月如诗,都说40岁的女人很多情,内心丰富的情感传给身边每一个人,让平淡如水的
第6篇:春雨如诗初中散文
春雨如诗初中散文
雨,给了百姓福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给了诗人灵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给了儿童欢悦,“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我爱下雨天,尤爱春雨。也许是缘于“春雨贵如油”吧!春天来了,春雨光临,小草冒尖、枝条发芽、百花吐蕊。绿了眼帘,绿了心情,绿了春天的畅想。
不经意间,牛毛般的细丝悄然沾湿了人们的发丝,晶亮的雨滴儿似颗颗细碎的珍珠,在发梢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下雨了!”毛毛细雨从天上飞下,缠缠绵绵像朦胧的雾,湿了房屋,润了万物。滴滴答答的雨声和唧唧喳喳的鸟鸣声在天空交响,仿佛是一曲欢快的歌儿。听小雨的声音,“淅淅沥沥”,像一位良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渐渐地,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的砸下来,打在遮阳板上,像紧锣;弹在树枝上,是美好的琴声;滴在璃里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