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怎样使学生有东西可写 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快速作文被炒得沸沸杨杨的时候,许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写作有捷径可走,有窍门可找,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于是许多家长心动了,学生心动了,快速作文技法之类的书充斥于学生的书包。但内行们清楚,所谓快速作文法是不可信的,正如想要治愈癌症的特效药一样。癌症可预防而不可根治,作文可引导训练而不可走捷径。倘若真的要走什么捷径的话,首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而不至于让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抓耳挠腮,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
因为学生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有的是脑中无积蓄,一片空白,即使是搜肠刮肚,浑身解数,也不知写什么;有的是脑中有与题目相关的一鳞半爪,无法组合串联,就像狗咬刺猬不知从哪里下嘴一般。
古往今来,有多少才子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洋洋万言,立马可待。其中固然有夸张的成份,但勿庸置疑,此事确有,且为数不少。王勃写《滕王阁序》就是著名的一例。奥秘何在?
简而言之,那就是写作者脑中有“货”,有东西可写。也就是说,他们善于积累材料,储存材料,消化吸收材料,将各处材料变成自己的“财富”。
作文中材料的积累,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物象、事理、感悟、词汇、语言等方面的观察、体验、收集、整理。这些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和书本。
生活是个万花筒,它是一切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是写作无穷无尽的富矿。一切文学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神魔志怪小说)追根溯源都是生活的结晶。
那么,如何从五彩纷呈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呢?
其一是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直接材料。包括自己亲历的事,与自己交往的人,自己亲眼观察员到的一切事物。这些内容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熔铸了自己深沉的思考,容易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自己的经历就是阅历,对于写作者来说,丰富的阅历是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愈是经历曲折的人其人生的阅历愈是丰富。但大前提是当事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心观察,有心思索,有意记录,并养成习惯,否则一无所用.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鲁迅、巴金等许多中外文学巨匠的杰出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传的性质。而《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忏悔录》、《家》等名著几乎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当然,作为中小学生,其阅历是相当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阅历中也有写不完的材料。
其二是积累自己听到的间接材料。道听途说,茶余饭后,月下聊天,车上闲侃,邻里争吵,朋友谈心……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就可以随时随地地积累各种素材,发现闪光点,总结共同点,找出奇异点,久而久之,你的储蓄就会越来越丰盛。蒲松龄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收集素材的典型。白天他在十字路口设了一个免费茶摊,让南来北往的过路人歇凉讲故事。晚上,通过记录整理再创作加工,终于完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其三是积累自己的奇思异想。我们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之时,大脑也经常处于思索状态。当我们在独自漫步之时,或者是在寂寞的旅途,或者是在冷清的客店,或者是在干体力之时,看书之时,大脑像老牛反刍似的时不时会冒出一个构思,一个警句,一个人物形象,一件动人的事迹……它们是那么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像神踪不定的神秘侠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破空而来,稍纵即逝。这也许就是文学理论上所讲的灵感吧!有了灵感并及时记录下来,过后稍加创作就是绝妙的诗文。相传,晚唐诗坛怪才、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年少时常常骑着毛驴背着布囊到郊外散步,偶有所得随即记下,塞入囊中,回来后事理诗稿,用此法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生活范围也相对地比较狭窄,因此单靠生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而书本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欠.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作家作者写作的基础。浩如烟海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的信息材料,各种名著又在此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写作范例、语言的精华、创作的启迪。事实证明,中外名作家也有许多是在吸取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走上文学道路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对从书本中积累材料进行创作达到快速境界能够左右逢源的精当概括。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从书本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王勃之所以能以极快的速度写成字字叽珠的《滕王阁序》,就是因为他的头脑里装满了妙词丽句。
总之,要想做到有东西可写,一要向生活请教,二要向书本学习。除此之外,要想走其他捷径,我毫不客气地送你一个牌子:“此路不通!”
刘永赋
第2篇: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提纲1102)
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提纲)
——例谈深入反思的策略
《小学教学》编辑部殷现宾
一、当前教学反思不深入的主要表现
表现一:反思不就是反过来(回过头来)想一想吗?
表现二:只摆问题,不分析原因,更无对策。(另一个极端)
表现三:反思不就是写成败得失吗?(无反思点的经验总结)
表现四:就事论事(就课论课),未找出深层次的原因。(有反思点的经验总结)
二、归因和重建
(一)问题出在哪儿?
(二)如何改进?
三、深入反思的策略
(一)围绕问题反思。
1.主要目的是找问题——归因——重建。
2.着重围绕一两个问题(特别是写作投稿时),不奢望一个课例解决所有问题。
3.问题从哪里来?教学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意识、眼光,当然还有策略)。
4.找到了问题,还要进行归因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通过对比反思
1.前后对比反思(自己的课——磨课)。问题——归因——重新设计与实施——新问题——……
这样的例子多了。其实,就是我们准备展示课、公开课、优质课的过程。
2.同一课题不同教法(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的对比与反思。
3.与他人的课(特别是名师的课、优质课)进行对比(赏析)并反思甚至尝试。
(三)在合作研讨中反思
1.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参与集体备课——找差距,并归因
2.请听课人评价——找问题,并研商对策(11期征文:薄纸与高山)
3.就某一问题或者某一节课与同事、名师、专家讨论;实地、网上或杂志论坛、电话……
(四)基于理论反思
1.学习理论,实践应用。
2.老师们也有可能创造新理论。(邱学华、顾泠沅)
(五)以写促思
1.当你动笔去写的时候,才发现你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还比较零散。
写作能促使您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想发表的文章,论点要新,论据要有说服力,逻辑性还要强,所以对你思考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
2.方法:
(1)坚持、及时写教后记、反思日记或者博客;过一段时间(比如寒暑假)进行筛选、整理;选一个话题写成文章。
(2)听课、读书学习时,及时反思总结,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文章。
(3)投稿前注意查证:观点是否新颖,案例是否典型性……
第3篇:简简单单教《风筝》 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
简简单单教《风筝》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1927年4月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是一部真实记录鲁迅独特思想、心境的作品,它表达了鲁迅对人生、对世态的独到的感悟.灌注其间的人生体验、哲理意蕴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体味的。这篇文章在《野草》里面可以说是相对特殊的一篇。
《野草》中大多篇目是符号化、象征化的,有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特征,充满奇特的想象和荒诞,如《乞求者》、《死火》、《过客》等,惟独《风筝》这篇文章有具体的人物刻画、故事情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主观抒情,因此,它在《野草》这部散文诗集里倒很像一篇小说。
《风筝》这篇文章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上真正接触鲁迅、认识鲁迅。“鲁迅精神”
第4篇:人教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人教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人教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一)
第1课时 Unit 1 My name s Gina (总第1课时)
Section A 1a—2c
【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等
2、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3、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 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的句型.
Nice to meet you .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1、 认真观察第一页的图画,小组讨论你所认识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2,、试着写出含有的物品的英
第5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
第6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4、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