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1引言
大学社会体育发展人才培养是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性教学为主要内容和活动的参考.它更新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内容的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户外活动,以多种户外活动形式通过不断体验来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其产生兴趣,感悟其中的理念,通过活动体验反馈,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终身体育利益的目的.这项运动首先由德国教育家韩建德博士发明和创造.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苏格兰在戈登斯顿学校开始实践“拓展”这一教学理念.1941年,第一个外联培训中心在英国建立.该中心借助海事培训模式、培训船员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其有着坚定的性格和勇气去面对逆境及恐惧.1942年,德国库尔特哈恩(KurtHahn)和英国的劳伦斯沃尔特(劳伦斯霍尔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训(拓展)”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拓展训练成为新鲜的力量,促进了体验式教学的壮大和发展,并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如英国,然后普及至欧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等地.拓展训练传入香港后,在90年代传入中国内陆.1995年,在北京成立拓展训练公司,以“拓展”为专属注册商标.从而拓展训练陆续被植入到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当中.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2002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学生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北大国际MBA(BIMBA)学生第一批参加了全国拓展训练的课程.与此同时,关于高校相关专业引进拓展训练的研究也开始出现.社会体育作为高校新兴专业,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和大量涌现的问题可谓交织并存.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充实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2〕.而无论是从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拓展训练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进而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特别是,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之外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度的团队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拓展训练进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拓展训练进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分析
2.1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有很大的一致性
首先,从课程的目的和环节来看,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在目的上,二者都是通过身体活动,使人的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提高;在环节上,社会体育的健身指导等核心课程的前期准备、授课以及课后归纳等,与拓展训练课的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等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在拓展训练具体项目的课程模式里分享回顾与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项目分享过渡到自我总结,感悟项目的内涵从而提升心智改变行为.因此,以必修课的形式,使拓展训练进入社会体育专业课教学,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次,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可能来看,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也有着很大的一致性.目前,拓展培训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在特殊领域的野战部队退伍军人和体育教练,第二,有多年经验的在企事业单位,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有强烈兴趣的“拓展”爱好者;三是一些在登山、攀岩和其他户外领域的杰出专家〔4〕.就目前而言,就业尚且艰难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在体能与运动技能上具备优势,如果再能学会具体项目的操作方式及安全保护措施,就能完全适应和胜任拓展培训师的角色.事实上,拓展培训师无论是现实薪酬还是职业前景都较为吸引人.数据显示,一个合格的拓展师一天的代课费用就高达400元到1000元,月工资至少在3000元以上.同时,随着拓展训练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中国这几年的长足发展,很多外企、国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一些效益较好的单位都把拓展训练作为员工的一项必选培训,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培训员工的团队意识〔5〕.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体验式培训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青睐,扩大职业前景自然值得等待.当然,因为拓展训练课程与体育、教育、管理、心理学、植物、动物、地质、地理、旅游、探险、法律和许多其他的学科,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丰富自己,才能为胜任这一工作做好准备.
2.2具备开设拓展训练的高校之必要条件
引入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程,就要求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专业运动技能以及丰富的经验,体育专业的老师只要通过一些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实践学习完全有能力担任拓展训练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并不仅仅局限于体育专业教师,也可引入从事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教学等方面的专任教师.这使拓展训练所需的必要师资条件有了充分的保证.其次,相比较于体育场馆的设施,拓展训练的场地器材相对简单、集中,成本较低.同时,高校大型活动场所和空间充裕,大广场、运动场和公园、郊外也都可以作为主要的训练场地,水上运动除了一些特定的项目应该开展的海滩、河流、水池和湖泊公园也能成为很好的训练场地.当然,趋于拓展训练的特点,要求必须把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责任放在培训的第一段,根据专业的手段来确保每个细节都绝对安全可靠.在训练期间,安全是主要的工作,所有户外活动必须精心细致的设计和实验.一流的专业设备应该被户外活动作为首选,要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6〕.而各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总体来说对于运动学习、训练的安全意识强,经验较为丰富,只要专业体育教师对于安全问题提前仔细的安排,合理组织、操作,严格按照要求及时调整和消除紧张状态控制,提前消除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隐患,培训项目才能够顺利开展,可以在消除学生思想问题同时,确保学生训练的安全〔7〕.
3开展拓展训练后的培养目标
拓展训练进入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后,其目标设计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的行业性.我校假设为社会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其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尝试制定如下新型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具有掌握社会体育专业以及拓展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社会体育以及拓展训练领域中胜任拓展训练的企业管理培训顾问、培训师、教员以及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组织管理与经营开发的综合性专门人才.通过对拓展训练课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熟悉和掌握拓展训练课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以及安全保障.根据拓展训练课所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的能力设置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目标,自觉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现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就业技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的人才培养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两者的相互结合使拓展训练进入高校后,建立更为符合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发展前景,使校内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走出学习盲点,明确专业方向,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未来踏入社会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1.2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等等条件,为培训大学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3在国际上拓展训练历史悠久.欧洲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对于拓展培训相关教育模式的研究工作尤其显著,甚至是外国学者关于拓展训练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细化的程度〔8〕.对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拓展训练进入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培训后扩大了专业本身的技能的学习、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综上所述,拓展培训大学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计划,不仅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的常规改革补充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思想和教育的理念有了更大的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的实用价值,课程有了很强的挑战及趣味性,在深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方面将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有一个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及学校众多爱好运动的人力资源,拓展训练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定能在我校有很大的潜质.
4.2建议
4.2.1拓展训练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项目体验只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体验之后的分享和总结提升才是学习的重点.流于形式的游戏活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也会破坏学生对经典项目的初体验.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并不可取.
4.2.2在进行拓展训练教学活动时,诸如“盲人方阵”与“求生电网”等近百个项目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这对于该学科教师顺利开展活动和学校降低课程开展的风险都有益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在合适的时机以及设备完善后,可以考虑再引入高空项目.
4.2.3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务必将安全放在首位.在课程开展前,必须对课程项目进行预测与评估,做好应对风险的预案.拓展教师对于活动的安全操作控制以及对项目安全要求的学习不能放松.培养学生挑战困难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对未知情况不加思考地进行“冒险”.要正确区分“冒险”活动的层次和需要“冒险”的情景与时机,如在没有安全保护的情况下绝不允许学生尝试风险活动.
4.2.4拓展训练的课程设置应按照团队的发展理念,认可个人在团队中实现价值,认可学生个性化发展.体验的感悟没有对错,应当在求同存异、平等互补中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第2篇: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准则。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学必须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则,即传授知识的多少,难易,快慢都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学生智力的发展必须要达到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辩证统一,教学的'难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现有发展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由现有的水平区发展到潜在的水平区。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存在差异,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不能为了完成共同的培养目标,对每个学生提出相同的教学要求,施以相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妨碍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和独立的个性意识。为此可以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相应的科目,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考试采用不同层次的试题,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共同教学目标后提高要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作业、试卷面批,加强个别辅导等。即完成共同的教学要求,又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实施素质教育关系社会发展,国家兴盛的大事。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必胜信心,不断探索、不断实施、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坚持不懈,这样教学质量一定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3篇: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1相关概念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2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专业人才是指以体育为主要任务,具体实施体育主要工作、推动体育事业以及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或体育专业技能,并且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人。
2需求侧——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要更加完善,要更加协调地发展我国健康领域,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