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襄阳李尚书》唐诗原文及解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5 07:13: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送襄阳李尚书》唐诗原文及解析

《送襄阳李尚书》唐诗原文及解析

《送襄阳李尚书》作品介绍

《送襄阳李尚书》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送襄阳李尚书》原文

送襄阳李尚书

作者:唐·李益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送襄阳李尚书》注释

①襄阳李尚书:指李逊。《旧唐书》卷一五五、《新唐书》卷一六二有传。元和十年(815)十月,李逊以户部侍郎、检校工部尚书出为襄州刺史,襄、复、郢、均、房五州节度使。廷臣三十馀人相送,分韵赋诗,太常卿许孟容为之作序。见《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卷十《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诗注。李益此诗亦同时所作。

②襄州: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③然:同“燃”。红烛:喻红花。

④碧油:碧油幢,青绿色的`油布帷幕。借喻绿水。

⑤岘首:山名,又称岘山,在湖北襄阳南。

⑥昭丘:楚昭王墓,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见《文选·登楼赋》李善注引《荆州图记》。

⑦春秋学:晋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镇守襄阳。他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今传。

⑧文选楼:故址在襄阳南,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延请刘孝威、庾肩吾等十馀人编《文选》于此。见《舆地纪胜》卷八二。

⑨都门:京城之门。

⑩诸侯:此指州刺史。

11汉沔:指襄阳一带。沔,水名,为汉水之上游。分戎寄:分担皇帝交托的军务,此谓出任襄郢等州节度使。

12黎元:百姓。

13习家流:襄阳习氏,世为豪族,汉有侍中习郁,晋有名士习凿齿。

14康乐: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袭爵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5沃洲:山名。

《送襄阳李尚书》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送襄阳李尚书》繁体对照

卷283_31送襄陽李尚書李益

天寒發梅柳,憶昔到襄州。

樹暖然紅燭,江清展碧油。

風煙臨峴首,雲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學,詞稱文選樓。

都門送旌節,符竹領諸侯。

漢沔分戎寄,黎元減聖憂。

時追山簡興,本自習家流。

莫廢思康樂,詩情滿沃洲。

第2篇:唐诗《送李端》

唐诗《送李端》

《送李端》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送李端》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和人们在**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第3篇: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诗原文及鉴赏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

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王维诗鉴赏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诗原文及鉴赏(合集8篇)由网友 “xdj”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分享。

篇1: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诗原文及鉴赏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

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王维诗鉴赏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送襄阳李尚书》唐诗原文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襄阳李尚书》唐诗原文及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