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考前作文材料的准备(教师中心稿)
北京市大兴区第八中学
材料好比弹药,没有弹药打不了胜仗。作文的材料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考场上在去挖掘材料,没挖完就到点了。没材料,就像一首打油诗说的那样:
冥思苦想对天棚,几番提比几次停。
搜肠刮肚寻词句,捉襟见肘写不成。
恐怕在座的同学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写不出怎么办:①骂出题人。②抄。③不写。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同学们生活的范围可按以下几方面积累材料(见论文)
1、学校:老师同学、班集体,学校中一切有价值的事,学习、体育活动按时间:童年、少年、寒暑假
2、社会:人、事、物、景、活动、听、闻。
3、家庭:家庭成员、课余生活、爱好、集邮、小制作、绘画。例,我迷上了-
4、回忆:童年、记忆中的人、事。
5、展望:假设、假如我去了…当我…的时候、未来的我、二十年后再相聚。
按年级:小学、初中、93年《中考的前一天》
第2篇:中考作文指导(教师中心稿)
马新平
近几年,不少地方的中考比较青睐于以“话题”为内容来考作文。“话题作文”由于要求宽松,写作范围宽泛,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其实,正是由于“话题作文”只提供了一个说话的范围,而中心的确定、题目的拟定、材料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运用则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所以它远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更能考查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写好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题
话题不等于文题。“话题作文”大多有一个提示语来提示考生的写作范围,这个写作范围的名称限定就是人们称之的“话题”,但“话题”并不是命题作文中的作文题目。如果把“话题”当作“文题”,那就可能会出现审题错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如2001年黄冈市中考作文题:
大自然的色彩是绚丽的,红的花,绿的叶,蓝色的天空和海洋……生活的色彩是丰富的。红的热血,绿的生命,蓝色的梦幻与安宁……不同的人对色彩有不同的理解。请你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500-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这个“话题作文”,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色彩”作为作文题目,而只能在“色彩”这个大的范围内选取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来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然后根据这个内容来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换句话说,对于“话题作文”,我们要从“话题”这个大处着眼,再从其中某一小处落笔。其实,绝大多数“话题作文”在其写作要求上往往会加上“题目自拟”四个字,它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简单地把“话题”当作“文题”。
那么,怎样来确立“文题”呢?实践证明,面对开放式文题,学会转换切入角度并灵活运用于构思、写作之中,能够有效地保证我们的作文推陈出新,的确是写出创新佳作的制胜“秘诀”。
1、换个“含义”切入进来
开放式文题讲究题目通俗易懂,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但这并不表明可以不认真审题。恰恰相反,由于汉语语义的丰富性,特别是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仔细审题。这个时候,若能抛弃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本义”,换从其“转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和广义角度切入进来,文章就比较容易写出新意来。陕西省宝鸡市2001年中考作文题目为“考试”,若取本义“教室内检查知识水平或技能水平的一种方法”,大都会选很常见的材料,写出来多为“大路货”。若按其广义解作“考查、考验、考察”等,校内外检测人的思想水平或知识技能水平的事件均可写进文中,则很容易创新出奇。在一篇满分作文中,有位考生以“那天,当小偷把手伸向老人怀里的时候,我们--车上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接受一次特殊的考试”开头,然后着重描绘“我”和众人眼见小偷行窃却不敢挺身而出的言行。老汉下车后发现钱已被盗,突然痛哭“娃他妈病治不成了”,声音悲凄,敲击心扉。这篇佳作从“考试”的广义角度切入进来,写得细腻真切,新意迭出。备受好评。
2、换个“题目”切入进来
拟题者所给文题不得变动,开放式文题也是如此,但在构思写作过程中采取假定添加限制性定语的作法,则既可以缩小写作范围,激活写作思路,又极利于选材构思出新出奇。对独词式文题采用这种方法,尤为见效。以湖北省荆门市2001年中考文题“选择”为例,与其一窝蜂地泛泛议论慎重选择的重要性、必要性(实际上,阅卷老师对千篇一律的现象也极为反感),倒不如在原题基础上“拟出”新题:“面对困难时的选择”“面对金钱时的选择”“面对早恋的选择”“考场上的选择”“一次无奈的选择”“一次幸运的选择”“关于就业的选择”“关于亲情的选择”等等。这样一来,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和话题便会源源而来。
3、换个“侧面”切入进来
以“最需要”为话题写作,一般考生都会从“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帮助”“产生误解时最需要沟通”“学习最需要掌握方法”“家庭最需要和睦”等方面选材,即大都从话题或文题中心词的正面所指切入。在安徽省一篇满分作文《我们需要的不是呵护》中,作者抛弃“最需要的是什么”的一般性思维,而是别出心裁地写“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逆向立意,角度新奇。作者从自身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奈生活的经历写起,言及身边同龄人的处境,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而点题。真情实感加上新奇的切入角度,使该文别具匠心。该文作者的经历启示我们:敢从话题和文题的中心词的反面切入进来,迂回“作战”,常常能迎来别开生面的局面。
4、换个“时空”切入进来
写自己的亲历,抒自己的真情,其写作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要认为不能写发生在想像时空里的事情。面对“以‘服务’为范围写作”的文题,武汉市绝大多数考生将思维固定在“今天”,生造出我们到福利院里为老人扫地抹门、为社区扫厕所、上街卖报纸、村长为村民服务而累死等写过来写过去的事。有位考生则不然,放眼于“未来”,以“‘我’为我服务”为题,写出随着克隆人的全面服务和替代,人类急剧退化、萎缩的悲剧。作者立足“未来”,以一个具有科幻色彩的故事观照现实生活,新奇的想像使文章新意迭出,得到好评。
二、选材
写作材料从哪儿来?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有三方面来源:课本、自身经历及对自身经历的体验,还有阅读和想像。只要认真地挖掘以上源泉,可选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一般地说,取舍材料的原则除要求与观点保持一致外,还应注意以下“六取”“六不取”:
1、取亲历,不取传闻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欢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连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这种虚假的作品,是不会得到读者好评的。
2、取新不取旧
例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要求以圆的想像物为对象,写一篇想像作文。考题中给了“月亮”的例子,很多考生跳不出这样的框框,写“太阳”,写篮球、足球、脸盆、镜子等,也有不少考生跳出了这个框框,写露珠,写炮口,写拱桥,甚至有的写妈妈墓碑前的花环。正是这些特殊的材料,使文章一下子吸引了阅卷老师而获得高分。
3、取小不取大
应试作文一般600字左右,要写得具体生动,就要对所选材料充分展开描叙,如果材料大、过程长、头绪多,在短短的篇幅中势必难以充分展开。如《这是在前进》,有的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大好形势,有的写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条战线的伟大成就,甚至有的写中国革命斗争史或社会发展简史,这些材料确实都能反映“这是在前进”的主题,但是由于大而无当,写作时力不从心,效果反而不佳。有个同学,以三张照片为线索,写出了家庭生活的变化,以此反映“时代在前进”,题材虽小却深刻有力。
4、取少不取多
著名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重点用了三个材料:书堂站战斗,马玉祥从战火中抢救朝鲜儿童,某战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同作者谈话,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内心世界。而最初,作者在写另一篇通讯时用了20多个事例,反而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5、取实不取空
材料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实在,才能使读者有景可观,有情可感,从而产生共鸣。如《炊事员》一文,有人抓住炊事员早起晚睡、辛勤操劳、做的饭菜可口、服务热心周到写了不少,但都浮于表面,空洞无物。有人则写炊事员黎明间忙着准备早餐的声响,以“晨曲”为比拟,具体描摹了“晨曲”鸣奏时的气氛,以及自己听到“晨曲”时瞬间的感情波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细节,歌颂了食堂炊事员的辛勤劳动。
6、取深不取浅
记叙文的材料应该具有典型性,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例如《误会》,好多同学写少了文具用品而发生争吵,或因一句话朋友之间产生了隔阂等,这
第3篇:写作(2005年中考作文预测)(教师中心稿)
从2005年起,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考试卷会按《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命题。中考作文在2005年中考中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淡化文体要求;二是强调真情实感;三是贴近学生生活;四是倡导开放创新;五是重视书写规范。大家只要掌握了命题特点,明确写作要求,就能在中考应试中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将对中考作文的常见的几种题型,做一下中考预测押题。
第一节、小作文
(题型一)文章修改
【考情预测】《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要重视对作文的修改,不仅要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考查的热点、要点:1.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文章修改范围一般包括应用文的修改和非应用文修改,在命题形式上一般以片断文
第4篇:中考作文的拟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条龙,那么,题目就是这条龙的眼睛。眼睛有神龙能飞,题目有神文增辉。题好一半文。题目拟得好,能获得好评,获得高分。中考作文大多是“话题作文”,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因而拟好作文题很重要。
好的作文题,应是:新颖,能引人读文。
那么,怎样拟好这样的作文题呢?
一、反常法。如《蓝树叶》这个题目,既新颖又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树叶一般都是绿色的,怎么会是蓝色的呢?读完文章后才知道,“我”画树叶时因没有绿色蜡笔而向同桌借,但同桌不给,“我”只好把树叶涂成了蓝色。作者安题目时有意用了反常手法。其他的如《欲速可达》、《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等都有这个效果。
二、公式法。如《8-1>8》这个题目也很别致引人:八减去一怎么会大于八呢?读者看完全文后才知道,作者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七个小时的工作
第5篇:中考作文训练之 选好材(教师中心稿)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是的,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可是,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那么,究竟应该选一些什么样的材料呢?这里给大家作一点介绍,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让你在考场上能更快地确定写作的材料。
一, 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而现实生
第6篇:2006年中考名著训练题(教师中心稿)
1、《________》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__________”是这部书所记的思想核心。孔子是_________的创始人。
2、孔子曾被尊为“_________”。《论语》中《为政》的几句话轮廓式地勾勒出一条孔子所走过的漫长的生活道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________》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4、《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___________。(人名)
5、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
第7篇:语文中考复习的四步(教师中心稿)
根据多年中考复习的成功经验,本人觉得,语文中考复习必须走好四步棋:抓本、抓纲、综合和应试。
一抓本
所谓抓本,就是要紧紧抓住课本进行复习。课本是源,是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的场所。课本的知识过去虽已学过,但隔了两年多,所学东西已模糊不清。因而那种离开课本去进行中考复习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抓本的复习,就要对一到六册的课本的知识再进行一次“过电影”。这样做,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可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但要注意分清主次轻重详略。讲读课重点篇目应详细复习,其他应简略复习。
二抓纲
所谓抓纲,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六册课文的知识进行归类复习的方法。抓纲归类,可以使知识条理化,可以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清晰化,可以“胸有成竹”。例如,可把
初中语文的全部知识列成下表(初中语文知识一览表):
一基
第8篇:中考有关名著知识测试题(教师中心稿)
1、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2、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______。
3、《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4、《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在景阳岗打虎的是5、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的名字是------------、---------------
6、请写出《水浒传》中最典型的反面人物-------------
7、《红楼梦》中向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挑战的人物是----------
8、鲁达在打死郑屠后,逃到五台山出家,法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