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2 07:14: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愁》教案设计

别: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题 目:《乡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 刘小霞

作者单位: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联系电话:***

邮箱:lxx36911@126.com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2、教学方法:本课定位为“讲读课”,而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因此,主要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适当辅以讲授法,共分为四个步骤:

1、读中感;

2、读中悟;

3、读中想;

4、读中比。

3、教学思路:紧扣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主要以诵读为主,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比”。通过诵读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难点: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二)复习关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1、现代诗歌的特点:形式自由,音律灵活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语言凝练,含蓄灵动

联想自然,虚实相生

饱含真情,立意新颖

2、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反复诵读

知人论世 把握形象 理解情感 品味语言 分析技巧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因为此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这节课进一步来掌握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先提问学生,老师再补充。

2、(大屏幕显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来完成,先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四)朗读指导

1、听录音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诗歌感情基调,标记出朗读的停顿与重音。

2、朗读指导:

师: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我们带入了诗歌营造的感情氛围当中。这首诗歌朗读有什么特点呢?.明确答案: 语速是舒缓的,语调是深沉的,感情是深挚的,节奏上停顿较多。

3、让学生按这样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男女交叉读

同桌交叉读

师生齐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五)读中悟

师:诗歌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这就应该琢磨品味,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去写,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作者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上?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师: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指名学生答。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词语对应了人生的四个成长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师: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诗人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找到了哪些承载物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代表。

(3)师: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

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教师多点拨、启发、鼓励。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但教师可点拨用四季的递嬗来演绎四个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

①师小结第一节: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喻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朗读提示: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生自读、范读、齐读。师点评。

②师小结第二节:少年成长为青年,就如夏季朝气蓬勃、感情丰富。在一个夏季的中午,作者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拥挤的船中,他不由想起家中操劳家务的新娘,美丽贤惠的她一定在计算着他的归期,想起上次离家时,她无限牵挂的含泪双眼,充满着无尽的牵挂,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是多么的幸福,可是生活却使我们分隔,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又想到即将见面,那时“共剪西窗烛”,再话两地相思情,又是多么的温馨。一丝淡淡的喜悦又袭上心头,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这张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朗读提示: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生:自读、齐读、范读。师点评。

③师小结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敬爱的母亲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余光中是个孝子。可是,还没来得及多听妈妈的几次唠叨,还没来得及再给妈妈洗几次脚,妈妈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朗读提示: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④师小结第四节: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朗读提示: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师范读,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4)师:另外,我们留心的同学会注意到,四个意象前分别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那是否就是说作者的感情就是很淡的呢?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讨论答。

明确:这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有思乡情绪。这种手法也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指导学生切己体察。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不能有深刻领悟。如果教师教学还停留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上,得到的还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感悟。为此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抓住这四个意象,联系四季特点,创设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切己体察,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实际内容,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

(六)读中想

师: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我想请一位同学再次来朗读这首诗歌,读出自己内心的这种感动。其余的同学请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思念母亲,想念妻子,失去母亲后怀念母亲,如今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情景与画面。

(配乐《思乡曲》,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其余同学展开想象)

师:在听到第一节诗时,我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坐在书桌前,一遍又一遍的读着母亲的来信。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少年站起来,推开窗户,望着窗外的那轮圆月,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他在心 6

里说:妈妈,您放心吧,您的谆谆教诲我一定铭记在心。您说您想念儿子了。妈妈,您可知道,此刻您的儿子也正想念着您啊!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刚才想象的画面,或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吧。(配乐《思乡曲》,出示优美图片)

生1:在遥远的美国校园里,一位中国的男青年,手里紧握着一张船票,他看到船票就想起了远在台湾的妻子。表妹,我没有给你新婚的甜蜜,却在结婚不久就离开了你,真对不起你呀.生2:天下着蒙蒙细雨,一位中年男子手捧鲜花,长跪在母亲的墓碑前。他眼里噙满泪水,心中充满了悲伤,想起母亲慈祥的笑脸和辛勤劳作的身影,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滴到了母亲的墓碑上„„

生3: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站在大海边,海风呼呼的吹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夕阳西下,几支海鸥从头顶飞过。老人遥望着远方。他遥望着,憧憬着。突然,他朝大海跪下去,老泪纵横,悲痛万分,他大声喊道:“大陆啊!故乡啊!„„”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歌曲、出示图片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的美,又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并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想结合,整个学习过程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

(七)读中比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生齐读)

师: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个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故乡月夜的笛声——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中的挥手别离——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诗人怎样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复杂抽象的感情。

(八)仿写训练

师:同学们,我们中绝大部分也是寄宿生,我们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妈妈,来 7

到学校求学。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家,想妈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你心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乡愁是 ——

老师范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抒写“乡愁”的诗歌,在班级举行一次“乡愁”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七、小结: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感受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满目贮满乡愁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母子分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故乡之思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后来

——母子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 ↓

升华

现在——与大陆分离——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国家之情

第2篇:《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

邢台市第六中学吕灵梅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第3篇: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下面是其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席慕蓉《乡愁》教案设计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

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

《乡愁》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公开课教案设计,更多内容请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乡愁课文教案设计

乡愁课文教案设计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课文教案设计,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乡愁的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愁的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