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引导语:陶渊明 最典型的诗歌就是田园山水诗了,一生与世无争,悠闲自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陶渊明的诗歌。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知识拓展]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成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
【拼音】: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第2篇: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
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不错,那是一个分裂对峙的时代,士族和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被按门第区别,豪门士族控制了国家的绝大部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那也是一个天下才子被压抑的时代,士族通过其权力来控制国家的人才选举,门第的高低已取代举孝廉成为官吏进身的正途,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壮志难酬或根本没有施展才能的余地。然而,那个时代却孕育了一位风流名士——陶渊明。
就如钱锺书所认为的,在《五柳先生传》中,“不”字为一篇眼目。从那九个以活泼灵巧的文字贯穿起来的“不”字,我看到了陶渊明和他轻灵飘逸的个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不用“我”交代姓名籍贯和一生事迹的无限风光,而托名于屋旁的五棵柳树,显示了他一反“门阀制度”的脱俗。他总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因为他心静气闲,对名利毫无追求。他喜好读书,而且是随性的,所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性嗜酒”,但“家贫不能常得”,一旦有机会痛饮,他便率真豪放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不因贫夺志,所以尽管“环堵萧然,不敝风日”,他还“常著文章自娱”,进而培养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卓尔不群的性格。
读了《五柳先生传》,我扪心叩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声势显赫的官位?是功名利禄的荣耀?还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张白纸,你会用思维的笔画上什么呢?是用粗肥瘦短的线条堆砌成七零八乱、不带任何意义的'自定义式抽象画?还是什么也不画,把笔搁在一旁坦坦荡荡地说:“让它空白吧!”
好一句率直的“让它空白吧”!
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陶渊明自小就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门阀士族早就垄断了官场,他的祖父和父亲也只做得个小官,到他的时代家世早就没落了。29岁出仕的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并对纷纷扰扰的官场以及钻营取巧和逢迎世俗的小人感到厌倦。尽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却生在那“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只能自叹“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有人说陶渊明虽然出世,心却入世。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怪他,毕竟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怀才不遇,拥有远大抱负却被逼归隐,只能对现实进行无声的抗议。义愤填膺的他只好“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心有不快不便直说,于是就用了“五柳”以表心声。
话说回来,我觉得五柳先生的归隐确实需要勇气。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种坦然面对世间一切的态度。荣华利禄就好比一个窄瓶口里的豆子,一把手如果抓太多的豆儿,又不舍得松手的话,就永远无法把手伸出瓶口。《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只有像陶渊明那样淡泊金钱与名利,才能从容不迫地跟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坦荡地生活。
从《五柳先生传》一文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苦闷彷徨、自怨自艾的陶渊明,而是一个穿越了近两千年时光还仍然素面朝天、坦然生活的陶渊明,默默地召唤我们卸下心灵的负担,走入那素珍淳朴、和谐美好的五柳之地。
第3篇:从《自祭文》看陶渊明的生死观
陶渊明委运乘化的生死观
——以其《自祭文》为例
提到东晋文坛就不得不提及巨匠陶渊明了,在经历了西晋的战乱纷争和政权的南迁后,偏安江南的闲适之心在士人心中日渐增长,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激情和斗志,开始游历山水之美,品吟人生之趣,把玩老庄之妙,“言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之风笼罩文坛。在这种状况下,陶渊明的出现可以是凿破东晋诗坛沉闷的谈玄风气的有力一锤!也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陶渊明是孤独的、是不入主流的甚至是不被世人认可的,但是正因为他特立独行的人格造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开创的田园诗,使我们认识了一个朴实、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世界。从此,诗人的创作方向和创作题材得到了拓展也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山水诗的出现。然而,后人的赞誉并不是陶渊明追求的人生目标。陶渊明在其《自祭文》中以超然豁达的心态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