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1 07:13: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真高兴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句话,想听吗?那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完毕,师深情地、略带沉思地吟诵着这一句话,以激发学生对这个语句产生美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浓郁的诗意氛围!)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老师,我知道,这句话就是说每篇文章都是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

生2: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就是说文章一定是有感情的,如果说文章没有感情,它就不是文章,或者说它不是一篇好文章。

师:真不错,说得真棒。一篇文章里面不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它就不是一篇真正意思上的文章了,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的,不会有人看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文章中举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1:《荷花》一文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生命的激情。

生2:《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生3:《火烧云》一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知道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怎么来的吗?

生1:老师,我认为是作者把他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了下来。

生2:老师,同学们,我很赞成刚才李铮同学的观点,但是我觉得作者不仅是把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还会把做过的事情写下来,就像我们平时写日记一样。

师:对,文章就是作者在生活中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物有所感悟,然后饱含深情地把它写下来的,因此,老师现在继续送你们一句话了,来,老师边板书,同学们边猜这句话的内容好吗?(老师板书:“文章源自生活来”,“生活来”三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二、创设情境,走入生活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随老师一起走进生活吧。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图:被乌云遮住的月亮,平静的河面上浮着一只点着渔灯的船。微风吹过,河面波光粼粼,有如无数颗星星在闪烁。)

生:哇--好美呀!

好漂亮呀!

生:(齐诵: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故作惊奇地)看着这美丽的图画,你们竟然想起了同一首诗,诗题是什么,作者是谁?

生: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师:看来,大家预习能力很强,而且自主性很强,以后老师在这方面可要多搜集一些信息。那么,刚才我们谈到“文章不是无情物”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这首《舟夜书所见》所包含的感情会是什么呢?

三、品味诗句、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师:(深情投入品诵诗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暗示)

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诗句,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诗意浓浓。)

生1: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了一种感情,那就是作者觉得渔民很勤劳,你看,从“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句诗中,我就想到了渔民打夜工,正在一网一网的打着鱼,打到鱼后那去卖钱,用来养家。

师:哦,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对渔民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那么请你把你理解体会出的感情读出来好吗?

生1:(深情投入地读,感情倾斜在前两句)

生2: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到渔民是辛苦,你看漆黑的夜晚,大家都去休息了,他还在打鱼,这多累啊!

师:恩,你读出了渔民的辛苦,那么你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这首诗呢?

生2:我会带着对渔民的同情去读这首诗。

生2:(语调略低沉,伤感地吟诵这首诗)

师:(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也突然有些伤感,是啊,渔民多辛苦啊,其实,我们同学们的父母也有很多是很辛苦的,是不是有些触景伤情了呀,如果你有了共鸣,不妨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大部分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3:老师,同学们,我从这首诗中既体会到了悲,也体会到了喜。

师:(很感兴趣)哦?请把话说具体些。

生3:我觉得诗的前两句是悲,第三句是喜,第四句是悲。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诗的前两句是悲,后两句是喜。

师:哦,为什么?理由呢?

生4:(有些腼腆,红着脸摇摇头,表示不能作答)

师:在这首诗中包蕴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变化呢?我们不妨去反复吟诵诗句本身吧。

(师生共同入情入境地品读诗句,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反复地吟诵了《舟夜书所见》这首诗,你们心中是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呢?是哪一句诗甚或是哪一个词引起了你特别的关注,然后给了你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生5:老师,同学们,我特别注意的是:“孤”字,孤独的船上点着孤独的灯,孤独的灯儿发出微弱的光。

师(插):灯光微弱的就像……

生5(接):就像是一只萤火虫发出的光一样。

师:所以,你从这句话中体会的是一种……

生5:是一种悲伤的感情,感觉它的力量太小了,太弱了。

师:哦,好无助啊!那么带着你所领悟到的这种感情读读这首诗吧!

(生5无限伤感地朗读)

生6:老师,我特别关注的是“月黑”这个词,我觉得,当时天空是非常黑暗的,而这么一盏孤灯,这么一点微弱的亮光,怎么能驱除这巨大的一片黑暗呢?所以,我觉得前两句要读出悲伤,无可奈何的感情来。(生说完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

生7:老师,我不赞同,我觉得在漆黑的夜晚,看见一盏渔灯坚持在那儿亮着,我觉得是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温暖,所以“孤光一点萤”一句应该要读出希望喜悦之情。(生自我示范性的朗读)

生8:老师,我很赞同生7的观点,而且我感兴趣的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插):你知道“散作满河星”是什么意思吗?

生:(很多抢着说)是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河面上。

师:(故意)这倒奇了,难道星星原来簇拥在一起,然后因为要做广播体操了,便四散开来,成了满河星了?

生:(大笑,继而恍然大悟)

(很多学生抢着说)老师,老师,我知道了,这里是指渔灯映射在小河上,河面被微风吹起了波浪,便把这灯光弄碎了。散来了,变成了满河的星星似的。

师:好一个弄碎了,散开了,被你们这么一说,老师的脑子里顿时便浮现出这种画面了。

同学们,你们也闭着眼睛想一想,看一看能不能想象出这一动态的过程。

生9:老师,我懂了,原来弱小无比的渔灯,现在却成了无数的星星,这里的力量变得强大了,让我觉得更加充满了希望,更加充满了信心。

生10:老师,我所关注的是“微微风簇浪”,“孤光一点萤”,因为有了适当的条件,才可以转化为力量无比的“满河星”。

师:就好比一个小小的你,看过去是那么的弱小,无助,可是你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它给了你学习,发展的好条件,你将来也一定会“散作满河星”,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来,让老师祝福你。(深情的拥抱孩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一起把祝福送给她好吗?

生11:老师,我所关注的是“一点萤”,它能够“散作满河星”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自己能发光。

师:(兴奋地急切走到学生面前,拉着学生的手,揽着学生的肩,动情地说)你说得真好,纵然环境再好,如果我们自身不努力,又怎能“散作满河星”呢?怎能有所作为呢?

师:同学们,可以非常骄傲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的同学是非常优秀的,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竟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你的感情也许和诗人是重叠的,也许已经超越了诗人本身。来,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

四、积累语言,深化认识

师:这么好的诗,这么好的情,想不想把它永远留在心中呢?来,我们一齐背背。

(……略)

(下课铃声想起)

师:(即兴朗诵起一首自编的诗)脆脆铃声响,顿感一身轻,冲出教师外,玩闹任你行。好吗?

生(部分同学大叫):不,老师,我们不下课,我们还没有学过隐,不想下课,舍不得下课。

师:(笑)哦,同学们,你若有千种不舍之情,可“更与纸上说”呀!我们刚才不是学习了“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源自生活来”吗?(生情不自禁的附和着诗句)我们刚才一起度过的四十分钟,便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呀。它属于你,也属于我。我们都可以把在这段生活之中产生的感情用诗,用文字表达出来呀!

(生顿悟)

第2篇:《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景美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第3篇:《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逃”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

一、激情导入谈话

同学们,真高兴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句话,想听吗?那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完毕,师深情地、略带沉思地吟诵着这一句话,以激发学生对这个语句产生美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浓郁的诗意氛围!)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老师,我知道,这句话就是说每篇文章都是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

师:真不错,说得真棒。一篇文章里面不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它就不是一篇真正意思上的文章了,这样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