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言文《宋史李舜臣传》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李舜臣传》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专尚风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
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选自《宋史·李舜臣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宜为今日监 监:督察
B.考官恶焉,绌下第 第:等次
C.专尚风化 尚:推崇
D. 民病差役 病:苦恼,困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B.《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C.《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D.《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舜臣年少好学,志向远大。他很小就懂得读书,稍大一些就能够通晓古今;他研究历代兴亡的原因,有为天下人做事的大志。
B.李舜臣有见识,敢于提出建议。他曾上书劝说皇上为天下大计考虑应该出京师前往武昌,在对策中又论述了宋金没有议和的道理。
C.李舜臣熟悉民情,关怀民生。他任安仁县主簿时,慰劳安抚不得已聚众的.百姓;任德兴县令时,改变了百姓为差役所困扰的状况。
D.李舜臣做事认真,精于易学。他在曾布、吕慧卿面前做事谨慎,恭恭敬敬;他认为研究《易》就要研究卦象的画,画中寓有深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
(2)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
答案
4.A.监:通“鉴”,借鉴。
5.C
6.D“他在曾布、吕慧卿面前做事谨慎,恭恭敬敬”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李舜臣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慧卿刚被重用时,也必定十分谨慎地改写,而不是对曾布、吕慧卿恭恭敬敬。
7、(1)有一年大饥荒,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锄头木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非常害怕,关起门来不敢见人。(大侵、鉏棘各1分,大意3分)
(2)当地百姓中有一个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却没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昆弟、慈孝友恭、遂各1分,大意2分)
第2篇:文言文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l分)
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1分)山朗润起来了
11.(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2.(2分)B
13.(4分)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除十多个字。(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4.(3分)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
(可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第3篇:文言文选段理解和答案
文言文选段理解和答案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予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元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选出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2.选出翻译时括
第4篇:鲁肃传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鲁肃传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益贵重之。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