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投影仪、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
〔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
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
给(实验一)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演示〕实验三
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水振荡,直至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
〔讲述〕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显示投影卡片:
〔小结〕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第2篇: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会识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溶解性的涵义。知道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也与外界条件有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进一步练习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和振荡试管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托盘天平、量筒(10
mL)、烧杯、试管、药匙。
高锰酸钾、淀粉、硫酸、医用酒精、硝酸铵、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
师: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概念。现在有下列几种液体,指出其中哪些是溶液?组成这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当堂配制并展示下列几种液体]
(1)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并搅拌均匀;
(2)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淀粉并搅拌均匀;
(3)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并搅拌均匀;
(4)浓度为70%的医用酒精。
生甲:属于溶液的有高锰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和酒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硫酸溶液中,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师:×××回答得是否正确?谁有补充?
生乙:应该叫做高锰酸钾水溶液、硫酸水溶液、酒精水溶液。
师:他们二人回答得很好。用水做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酒精与水混合形成溶液,通常不论酒精含量多少,都看做是酒精的水溶液。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本节学习的内容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板书本节课题]“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溶解的程度。在学习溶解度概念之前,我们先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板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那么,对于可溶物质来说,[教师边讲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l)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
(2)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
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
第3篇: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引入,学到知识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建构概念后,提取本节课相关知识,完整的体现了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思路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课采用提问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形式多样,通过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引出概念,学生形成多方面认识,分析引导,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逐渐完善饱和溶液的定义,并结合实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的转化,深化概念。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流程,应用概念,并从应用中回到本节知识点,进行课堂回顾,体现活动价值与意义。
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反思二
通过修改本节课教学设计,我简化了实验方案,因此学生设计实验方
第4篇: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中考动向分析:
中考对这一节的要求较之以前有较大的降低,只要求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固体溶解度曲 线的含义;同时要求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本节已由中考的重头戏降至次要地位,溶解度的计算已不作要求,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在试题中更加 测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去加深对溶液组成、溶解度的理解。
复习目标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知识要点梳理: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