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崮乡忆趣散文
崮乡忆趣散文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
……
正如歌中唱得那样,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是一方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人间。忆往昔,那儿曾战火纷飞,那儿曾是军工厂的所在地,那儿曾以贫困闻名。可是今天,她却因崮而名声鹊起,成为地质学家们眼中的宠儿。近年来,随着对岱崮地貌的研究与旅游开发,其逐渐走进了地理课本和世人的眼中,岱崮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小镇,也焕发出了她独有的魅力。
现在人们都知道,岱崮地貌成为继张家界地貌、 喀斯特地貌、 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地貌类型。因此岱崮又被誉为“世界第一崮乡”,简称崮乡。又因这儿盛产中华蜜桃,所以又有“中华蜜桃第一镇”的美誉。如今,一年四季都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观光者,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游客的脚步络绎不绝。
我曾在崮乡的中学安家并工作过十多年,奉献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因此崮乡于我而言,也算是第二故乡。那时候,还没有岱崮地貌的提法,自然崮乡之名也没有,所以岱崮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女孩。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当世人还未慧眼识珠之时,我已与之倾心相恋过,这自然是崮的幸运,亦是我的福气。我很荣幸在更早的时间里认识了崮乡的美丽。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被分配到岱崮镇。而我所在的中学就建在一条深峪的一处比较开阔的地方。学校的教学楼区、宿舍楼区和操场区,呈三级阶梯造型。从镇驻地所在的小块平地看,学校就像是悬在山半腰的鸟笼,东西分别与东峪村的村舍相毗邻。就学校本身而言,也算是一处坐山临水的风水宝地。教学楼的后面便有竖直的崖壁和层层栽种着桃树的梯田;而通成几百级台阶和一段斜坡路走下去,就能走到那由两山之夹角和一面人工大坝拦截的大水库前。
那时,不用出校门,在四层楼的任何一层的教室里就能看见学校对面那明镜一样碧绿的人工湖面,当然也可以看见教学楼周围山头那层层梯田中盛开的桃红和杏白。在那儿,大自然这个魔法师,每天都挥笔作画。无论春秋冬夏,变换着四季的风景。有时,上完课之后,我就会抬头看看对面山头上或者葱绿,或者灰黄的风景。而平时,在工作之余我常常会与年轻的女同事一起,出去校门探访学校周围的山山水水,那乡间小路上曾记忆着我们多少的欢声笑语和脚步声呢?我特别喜欢春天粉桃和红杏的笑脸。阳光下,那些张脸儿连在一起,让天边的云霞都逊色许多;而阴雨天,又会呈现片片桃花雨后娇的情形,着实让人欣喜。当英姿飒爽的秋天来临,各种山果也成熟了。什么核桃、栗子、山楂、苹果、大红枣……谁不愿意在路边散步的时候,就遇到一树红彤彤的苹果,或者满树玛瑙似的一串串山楂呢?谁不愿意,一抬手就能够着那招摇在金色夕阳或者晨露中的又青又红的酸枣和长满满山坡的粉紫或者黄色的野菊花呢?还有,远处山梁上,红灯笼一样的柿子挂满枝头,只可远观,却怎么也够不着,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作为一名刚分下来的年轻爱美的女教师,我时常也会独自一个人,在学校周围的原野或者山间村落中走走,驻足一树繁花,折取几朵野花,做几枚柳笛,放在嘴边,悠扬地吹奏。如今想来,那时的工作环境真好,多么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啊!那么年轻,那么美丽的时光啊,一去难返了。还记得,那时的作文课,可以开门写。我会带着学生们到山野去春游或者秋游,各有各的乐趣和收获。春天时,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去写生,画桃花,还可以观察蜜蜂的采蜜和蝴蝶的舞蹈,如果遇到农人,可以向他们询问给花木授粉的知识。如果是夏末或者秋初,满树的桃子和苹果如十八九岁姑娘的粉嫩的脸蛋,着实喜人。你尽可以随便和哪家的果农拉拉家常,帮他们摘几个桃子和苹果,轻轻地找一个最大和最好的放在鼻息间嗅觉,或者轻轻地将你的小嘴张开,用力地咬下去,那满嘴的汁液呀至今也忘不掉啊!自然,永远是最好的'课堂,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增长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见闻,还有相互协作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后来,我恋爱了!很快,我又结婚了。我依然时常在周末的时候,选择去爬山,顺便野餐,或者有时也会野炊。那时,我于崮,还没有多少概念,所以都说成去攀山。当时,只是奇怪这岱崮的山为什么与自小家门前的小土山不一样呢?很怀疑是天公非常钟爱这儿的人们,让他们周末爬山的时候,山顶上会有那么整块的宽敞的“灶台”和“饭桌”,随便找两块石头便能起灶;随便剪几段荆条便是天然的饭筷。那时,也并不去考虑为什么那些山都会戴着一顶整平整平的石头帽子。后来,我对于“崮”本身这个字产生了好奇,于是诘问岱崮的含义。字典告诉我:崮者,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也。我才明白,在岱崮这块土地上,有太多这样的山,比如:大崮、梭崮、板崮、南岱崮、北岱崮、卧龙崮等。我才知道,原来沂蒙山区号称有七十二崮,而绝大多数都在岱崮这块土地上。
慢慢地,在岱崮这个地方生活得久了,也就不再觉得崮的特别。依然在周末的时候,爬上离家比较近,地势也比较低矮却十分狭长的卧龙崮上去玩。有时候带了煎饼和大葱,兴致高了,可能会带上一口锅,在崮顶上捡拾杂草和木柴生火做饭。一上午或者一整天就待在崮顶平整光洁的石头上看山下的风景。近处,血脉一样明晃晃蜿蜒的河流唱着欢快的歌谣,日夜不息地流淌;远处,似碧波荡漾的东指水库泛着鱼鳞一样的亮光,仿佛可以听见荡舟捕鱼的号子声;还可以观看山下繁华的小镇一角。如果适逢集市的话,甚至可以看见老乡们赶集的人头攒动;听见卖卖牛羊的讨价和还价的经纪声;更能听见逢年集或赶庙会时戏班唱戏的咿呀声。如果你高兴,也可以去探访隐藏在半山腰的竹林或者桃林掩映的农家,在农家小院里,你可以与一位老者攀谈上几个时辰,聊一些农桑之事,聊一些家长里短。循着那一缕缕,在今天看来带着丝丝乡愁的炊烟,你便能走进一户山间松林的茅屋或者桃花环绕的石头房子,碰到热情好客的山里人,他们会十分友好地与你打招呼,留你喝茶,甚至用餐……
离开岱崮工作,差不多又有十个年头了,虽说逢年过节依然会回到那座小镇,但毕竟是少了很多爬“山”的机会,更别提带上干粮和水去山里野炊和野餐了。果如诗人所言,乡愁就是故乡的一轮明月吗?而于我,对岱崮的记忆,乡愁就是:梦里走在崮乡的原野上,手里攥着一把金黄的野菊花,而头上戴的是一顶粉紫色野菊花的花冠,有一个人牵着我的手,在崮之巅奔跑……
时常时常,我会从这样的梦境中醒来,我时常诘问自己,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还会是会做这样的少女梦?难道是因为,在20多年前的那个菊香绽放的时节,在崮乡的山巅,在无边的菊花绽放的花海,我遇到了我一生挚爱的人吗?难道就是因为他曾经一直陪着我踏遍了那一块神奇的崮乡的土地和平顶崮吗?
再一次,从梦中醒来,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我等不及春天桃花盛开的蜂围蝶阵;等不及秋天的金菊盛开和紫粉色野菊开满了山坡……我要回到崮乡,我要看看在这样瘦寒的季节,在一场春雪刚刚下过之后,雪野下会孕育着怎样磅礴的力量?我要看看,那些粉桃红杏的小嘴是否己经张开?此时,我激情奔放,我要快些回到崮乡。啊,令我魂牵梦萦的崮乡啊,我又一次扑向你的怀中……
第2篇:忆信趣散文
忆信趣散文
星期天,我闲来无事,在整理旧日的包箱时,却意外地看到了昔日的一沓沓信件、贺年卡,心中怦然一动。从五颜六色的信封中抽出尘封多年的信笺,看着那熟悉的笔迹、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祝福,仿佛自己又一次回到了昔日年青的岁月,那尘土的往事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条简易的碎石子路是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汽车站每天一趟的公共汽车是传递乡村与县城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村里除二三户在外干公或当兵的人家的书信传递着外头世界的信息外,一般庄户人家与外界几乎没有多少联系。
记得最让人家孩子羡慕的事是,每个月我都会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一封从新疆寄来的、信封边沿印有短粗红线的航空信,那是当兵的大哥定期给父母报平安的家书。接到信后,我再也无法安心上课上,只是想着早早放学,早早地把信送到日思暮盼的母亲手中。只等下课铃一响,我会不顾一切地冲出校门,去向家里做家务的母亲报喜。不识字的母亲总是用激动得颤抖的手接过信封,迫不及待而又小心翼翼地用剪刀沿信封的最边沿剪开,抽出信纸;从前到后一行行、一页页地仔细端详好一阵子,然后再递给我,自己像小学生一样安安静静地坐在旁边听我读信的内容。当听到“父母大人安好,儿及全家一切平安,不要远念”的内容时,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然后等到晚上父亲从地里回到家时,母亲又会一字不拉地把信的内容说给父亲听;而父亲总会停下手中的活计,神情专注地倾听,生怕漏掉了一个字。如果偶然看到信中夹带的照片时,全家人都会争相传看好久,然后别在主房的旧像框中,有事没事总是看一眼。
父亲因为第二天还要出工,就把要给哥哥说的话先说给母亲,然后早早休息了。当天晚上,由母亲陪我给哥哥写回信。她在炕上认真地说,我爬在炕桌上努力地写,有时遇到不会写的生字,还得打断母亲的话题,在新华字典上查找好半天。往往一两页的信,就得写半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亲自托人将信带到公社的'邮电所发了,才算放心。
有次收到了大哥家寄来的第一张贺年卡时,还真让全家人着急了一阵子。那是我才上初中,记得是元旦前夕吧,正当我们一家吃晚饭时,大队的高音喇叭上通知我们去取信。因为家距大队部近,不到十分钟的功夫信就取回来了。可拆开信一看,只有一行字:“祝爷爷奶奶元旦快乐!”落款是大哥女儿的名字。当时贺年卡在农村是新鲜的东西,大部分人没有见过。这突如其来的新鲜玩艺儿,在乡村一下子引起了不少的骚动,也引起了各种猜疑,猜的最多的是大哥一家的平安问题,因为贺卡上只字未提大哥家平安的事,也没有大哥的只言片语。最后还是专程请学校的老师来家做了详尽的解释,才解除了父母的疑惑。果然不出老师的所料,月底大哥的平安信如期而至。原来是上初中的侄女也学着班里的同学给老家发了一张新年贺卡,这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真是少见多怪了。
我真正有自己的来信或贺卡的时候,那是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距家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学校食宿的我们,最开心的事是每天下午在收发室门口争着查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虽然我知道自己的信不多,但每天还是和同学一道去凑热闹。每天下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潮水般地涌向收发室门口。先到的几十个同学,早把学校的收发室门口围得密密实实水泄不通。前面的人一边在翻阅着信件,一边在高声喊着收信人的名字;后面的人一边使劲地往里挤,一边又在侧耳倾听着自己的名字有没有被叫到。被叫到的同学,喊一声“在这儿。”然后胳臂伸过前面同学的头,一把抓过信件,马上拆开,边走边看,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特别是收到女同学寄来的信,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喜悦。信中虽然都是一些问候或讨论学习的事,但总是舍不得与其他同学分享,有时还要躲到操场无人的角落一遍又一遍地细读。没有收到信的同学,有的打打闹闹也就散了,有的一直等到收发室门口最后一人离开后,还要再查查有没有遗漏,然后怅然若失地走向教室。
当时的农村学校,虽然封建思想相当严重,男女同学自小都不来往,但也禁不住年少的同学的青春冲动和对彼此追求的热望。记得有一对早恋的同学,恋情早就处在地下阶段。他们分属于两个班级。男生有时托人给女生带信,但女生害羞,不方便直接传信,于是就采用邮寄的方式给男生送信,这样经邮电所一转手,最少也有一周的时间才能到手。后来,他们竟然想出了一个妙招:男生、女生收到信后,先小心地从封口处拆开,然后把信封交给对方互换着用,真可谓计高一筹。但这种不用邮寄,直接放在收发室即可让对方收到的方法,最后还是让细心的同学识破了计谋,其中的私密自然会被公布世了,在校园传为“佳话”。现在想来,那时的同学真是天真得可爱。
后来参军了,特别是考上军校后,给昔日的同学、战友写信发明信卡,然后收他们的来信或明信卡的数量自然多起来了。一次在返校途中,正好遇见了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当时我在西安上军校,她在乌鲁木齐读专科;由于学校的经历、生活的地域、方言爱好等的相似,联系也自然要多一些。当时还没有如今这么便利的通讯设备,有时连打个长途电话的愿意都无法实现;于是互通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书信,对恋爱中的青年人来说,真是鸿雁传书了。
军校的生活,紧张而火热,周一到周六的时间,从军事理论到战术实练,排得满满的,没有一星点休闲时间。只有到了周日自由活动时,我才会到一个理想的去处——在学校北边的林带边打发自由的时光。碗口粗的几十棵槐树并排而立,春天铃铛一样的洋槐花芳香四溢,夏天浓浓的绿荫着档着似火的娇阳,秋天片片落叶像彩蝶一样纷纷翻飞,冬天慢天的雪花给草坪铺上如玉的棉被。不管是什么季节,一有空我就在树下选一块干净的地方坐下,听不到同学的暄闹,也看不到见教官威严的面孔,这里几乎成了属于我自己的空间,于是读信写信成了主要的内容。
记得当时从西安到乌鲁木齐,一封信最快也要七天,一个返程就是半个月。虽然我们每月只能收到彼此的两封信,但在信的内容上都在尽量扩容,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题,叙不完的事。每到周日,拆阅或重读朋友的来信是最开心的事;然后提笔写回信,从军校中的日常生活到所见所闻就这么一页一页地写着,就连眼前的这花、这绿荫、这落叶、这雪花一同写进信中,寄给远方。时间就这么被幸福地打发着,一晃就是三年……
直到军校毕业的前夕,在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部队时,我抽出时间将朋友的来信整理成了厚厚的两大本,将扉页设计成一个信封样,写上地址和收件人,再贴上邮票,严然成了厚厚的书信,然后随行装一同带回了部队,也算是一份珍贵的记忆。直到结婚后,才知道她也把我的回信整理成了两大本,珍藏在随身的箱子里,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想来心中又是一种别样的感动……
如今,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电话、手机、QQ、短信、微信等联络方式的不断涌现,书信、贺卡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每当你又一次翻开他们的时候,那种淡淡的墨香、浓浓的情谊又一次涌上心头,曾经的人曾经的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仿佛还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令人回味悠长。
第3篇:童年忆趣-散文赏读
童年忆趣-散文赏读
人是怀旧动物,人常常会回想起从前经历一些趣事。我常常是读书累了便躺在椅子上想我童年发生一些趣事,这些趣事我现在回想起来还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童年有趣的事情是上洪泽湖看海市蜃楼。我童年是在老家徐墩度过。老家徐墩是在洪泽湖附近。小时候我听不少洪泽湖奇观,有一奇观我现在还记得,村里有位王大佰走洪泽湖边看见洪泽湖里有山、有城、还有穿绫罗绸缎男女在里面,他讲得活灵活现。我一开始不信,洪泽湖则是水,哪能有山、有城、有男、有女呢?肯定是王大佰瞎编。后来村里又有人看见洪泽湖里有山、有水、男女都穿绫罗绸缎,我便与小伙伴商量去看看究竟。一连几个星期天,我们都往洪泽湖跑。有一天,我们终于看到村里人说的情形:湖里有山、有城、有男、有女,我们都大骇,我们不敢多看一溜烟跑回家。村里人
第4篇:我的校园忆趣散文
我的校园忆趣散文
读书时代,校园里有许许多多趣事、轶事、故事。仅是中小学期间,就有不少乐事记忆犹新、总也忘不掉。读小学时主要是喂猪、撸刺槐树叶、勤工俭学种农田;初中期间不撸树叶了,换成了捡粪,还有帮助学校驻地村庄干农活等。现辑录二三事,与大家分享。
————题记
上学捡粪,捡动物粪便。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旧事。
那时候,还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时代——即,每个中学、小学,都有一名老贫农代表,时常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1979年以前,该政策一直持续了10几年。老贫农,一般是挑选村里最贫苦的农民;他家越贫苦,他的思想就越红,他就越革命;通常还是年纪很大的男人;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校一次,看看有没有什么大事情;瞭望一下他所参与管理的学校,是否还是“红色”的?变没“变修”(变成修正主义)?凡是学校的大事情、还有重要会
第5篇:童年忆趣的经典散文
童年忆趣的经典散文
(一)挖荠菜
过去穷会用野菜充饥,人们就挖野菜。
春天我们挖的最多的是荠菜。刚露出地面的荠菜,不像其它草儿菜儿茎干冲天,叶片向上。而是团团圆圆紧贴地面。说这个时候的荠菜跟大地拥抱,一点儿不夸张,那形状似圆的荠菜,其实就是春天留给广袤大地的吻。我们伸出小手,会用小铲刀轻轻一挖,贴在地面的荠菜就离开了地面跑到小篮子里。挖荠菜不比夏天割青,挥舞着镰刀,身后就会留下成堆的青草。也不像冬天拾柴火,面前会涌起成堆的枯枝败叶。挖荠菜要用心,睁大眼睛去捕捉。春天是荠菜吐绿的好时节,也是其它小草生长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把杂草挖进小篮子里。一开始我挖的荠菜,里面就夹杂着不少杂草。回家怕爸妈责备,我就会把篮子里的荠菜倒在路边,摊开来,把混在荠菜里的杂草一一拣出来。有首歌叫《打猪草》,唱得很浪漫很煽情
第6篇:童年忆趣的优美散文
童年忆趣的优美散文
回忆如同剥洋葱,边剥边流泪。层层剥落,泪湿眼眸。翻开自己的日记,阅读中不仅帮助我重拾了记忆,减少了遗忘,还为我找回了那些有温度的记忆。还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磨难是有意义的,在艰难的生活中也有快乐的痕迹,也有很多有趣的.瞬间。缅怀以前的一段岁月,其实是对一种健康生活态度的守护。
我真实的面对自己,诚恳的书写记忆是为了留下自己的一份心声。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经历六个年代,社会一步一步步入今天,今后社会会一步一步走下去的。
从我童年记事时起,缺衣少食,饥饿寒冷,是我童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时,早上上学拿个凉馍,放学回家,煤球炉子是灭的。还有三个弟等着吃饭,父母上班,晚上才回来。我每天就这样的艰难度日,直到长大。现在每当给女儿讲起我的童年时候,她不可理解,瞪大眼睛十分诧异。其实我理解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