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预习指导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7 07:13:1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愁预习指导

乡愁预习指导

《乡愁》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以下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乡愁预习指导,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www.ruiwen.com/wenxue)。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余光中(1929~)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检查学生读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探究展示: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意在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7、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8、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三、练习反馈:

天 窗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 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 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拓展阅读:乡愁赏析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第2篇:预习指导

第三单元;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3.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4.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

二、说明文的常识:;

1、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2、说明特征

第三单元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作者释疑的巧妙构思。

3.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常识:

1、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2、说明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

表、摹状貌等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周密

6、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

三、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四、常见9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

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把比较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

2、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3、列数字: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作用:把事物说得精确直观。

4、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把抽象或陌生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易理解。

5、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准确简练概括地说明事物。

6、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作用: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7、画图表

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作用:把事物说得精确直观。

8、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作诠释,不能颠倒,说成“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9、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预习导学】

1、填空。

竺可桢(1890—19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近代气

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戳穿()玄奘()蜃楼()戈壁()酷热().....

蔚蓝()万顷()..

3、词语解释

光怪陆离:

单枪匹马:

不胜:

【合作探究】

1.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从文中找出,从那些词语上可以看出可怕的)

2.思考:第4、5段是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具体原因是什么?

3.那么文章的2、3两节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先明确具体内容,然后再看作用,思考一下:写作手法的运用。)

4.课文先说沙漠中的奇怪现象然后解释具体的原因,这种顺序是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

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当堂检测】

1.课内问题探讨

①名词解释(结合课本的语言)

海市蜃楼 :

鸣沙:

②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③“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④从本文发表至今四十多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还了解到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

2.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一)向沙漠进军

沙漠地区空气干zào____________(躁燥噪),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

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liú____________(溜馏镏)水和盐。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①据拼音选字填空。

②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一小节所讲内容为_____(A.沙漠的危害B.沙漠的改造C.沙漠的利用)④给这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层义(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_________ _

⑤第②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为____________。

A.下定义、列数字 B.分类别、列数字C.作比较、列数字 D.摹状貌、列数字

⑥沙漠地区利用日光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⑦最后一句中如将加点词“估计”去掉,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⑧沙漠地区可以利用日光取得的资源有哪些?

事理说明(第三单元)——《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学案

一、点拨导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学习重点】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教学难点】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二、学习过程 【自学质疑】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啁啾()阐释()窒息()迥然()笃信()宽宥()嗣后()翌日()

2、根据意思写成语

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人的足迹很少到的地方。()

3、写出关于知识的名言两句

① ② 【交流展示】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2、作者阐述了怎样的一个观点?

【互动探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了许多发声的方法,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讲点拨】

1、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2、人类知道的知识愈多,他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也愈多。请根据自己的体会举出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矫正反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相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他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同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1、注音(3分)愕然()颤动()硬而薄()

2、“笃信 ”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相信”替换吗?(4分)

3、他在认识蝉鸣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8分)

4、为什么细致描写他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从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5分)

5、“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照应上文哪句话?(2分)

【迁移运用】

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1000亿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亿,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 小点点。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6分)

2.请找出打比方说明的一个句子,并简要说说它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划线句子空缺处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5分)A.妙不可言 B.微不足道 C.微乎其微 D.无微不至

4、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用?(6分)

5、结句运用设问,有什么作用?(5分)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②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⑤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

2、想想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又是什么志?

下载乡愁预习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愁预习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