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游侠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5 07:13: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致游侠随笔

致游侠随笔

我记得小时候看一部影片,天真可爱的孩子问一个武艺高强的大侠:“江湖在哪儿?”大侠摩挲着手中的利剑,望向遥远的天际,眼神深邃,背影孤寂。过良久,他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孩童时期的我常常沉浸在一个个豪气冲天的武侠故事里,幻想有一天,一位身材魁梧、英勇豪迈的大侠从天而降,看出我天赋异禀,独具慧根,带上我一起闯荡江湖,浪迹天涯。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编织这黄粱美梦,却越发佩服历史上那些重气节而轻生死的游侠。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寥寥数语,豪放、仗义、诚挚、谦逊的游侠形象便跃然纸上,让人为之一震。

一诺千金的.故事出自游侠。汉代初年,民间传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大侠季布极重承诺,“已诺必诚”。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又有几人终生坚守?

君不见,荆轲视死如归,刺杀秦王,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朱家勇于救人,不图他人点滴報答;盗跖劫富济贫,同情弱者,哪管后世口诛笔伐!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权高于一切,不可预测的民间势力是统治者最为恐惧和愤怒的。韩非曾言:“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自命不凡的君主们大多不能容忍这些侠义之士扰乱社会秩序。许多侠客便毙于帝王的权柄之下,令人扼腕叹息。

闭上深邃忧郁的历史之眼,让我们放眼当前,展望未来。的确,世上再无游侠,武侠小说中舍生取义、武艺高强的大侠形象,终归是虚构的。但是重气节、轻生死,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游侠精神却如熊熊燃烧的烈火,恒久地燃烧发热,数千年不熄不灭。那永恒的活火仍然温暖着新世纪的我们,也将温暖我们的后辈子孙,一代代延续传递。

“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你想,人人皆可以成为大侠。

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潇洒游侠,致我们心中的大侠。

第2篇:史记 游侠

中对特殊群体的描述来反映出来的。类传,是司马迁列传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对一类人合起来给他们写一个传记的形式来表达,这一类群体在当时的一些历史的活动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史记》当中很有名的就有《游侠列传》,《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为游侠这一批人,比如朱家、田仲等这个群体所立的一个列传。“游侠”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代人一直所推崇的侠义精神的“侠”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的。那么,中国的“武侠小说”的兴盛,它表现出的侠义精神和游侠表现出来的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后来的武侠小说经过了很多文学化的创作。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他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个人力量的游侠,凐灭不见,见不到这些人。司马迁说:我觉得十分可惜。但是以我能够见到的这些人来看,汉代兴起的时候,汉代初期就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些人。这些人虽然说他们个人有的时候会触犯国家法律。行侠仗义的时候确实触犯了国家的法律,但是,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人品德非常地廉洁,非常地有侠义精神,仍然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给予游侠是一个肯定的评价。那么我们看,司马迁之所以会说到“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难道是因为在整个中国的秦代之前,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游侠但却没有留下资料吗?其实是因为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游侠还没有那么极度地兴盛起来,游侠的兴盛其实在战国时期才渐渐地兴起,而游侠的活跃也就活跃在秦以及汉的早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原来这种分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体制,在不断地瓦解。伴随着这种体制瓦解,是当时的宗法等级制的政治系统已经不能行用了,并且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也在渐渐地垮台。因为到了战国时期,整个传统的宗法体制和意识形态就陷入了混乱。国家已经无力去处理社会上的纷争,以国家的力量来约束很多的社会力量。所以这个时期,一方面社会力量大大地兴起,另一方面,是国家无力去救助比较弱小的群体。因此,就出现了像“游侠”这种特定的阶层。那么,游侠通常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财富,所以,他们才可以用个人之力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游侠这个特定阶层,他们正是在春秋战国宗法体制瓦解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司马迁会说,整个秦代以前,游侠其实并不兴盛。游侠的兴盛确实是秦代和汉初一个非常兴盛的时期。

但是在汉代逐渐稳定之后,尤其是汉武帝加强整个中央集权一系列措施以后,游侠的社会作用就在消退,因为这个时候,国家的力量在强大起来,那么这时候,客观上就不需要这种社会力量出面来干扰国家执行法制,所以说,这个群体就渐渐消亡了,它没有这种社会作用了,同时又受到了整个正统王朝的打击。于是,我们会看到:在后来的政史当中,除了《汉书》和《游侠传》,以后就再也没有《游侠列传》这样的列传了。所以,游侠类传和其他类传的目录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秦汉之际中国历史的一些特征。那么,我们从《史记》和《汉书》对游侠的不同评价,也可以看出,历史变化对史家个一个人的影响,在《史记》的《游侠列传》里,司马迁说:我们看到今天的游侠,虽然说,我们不能把他所有的行为都称之为一种正义的,但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但是,他们这种讲诚信,讲承诺能够救助弱势的人,并且在救助别人之后,不宣扬自己的能力,所以,游侠还是值得称道的。因此《史记》的整个《游侠列传》会看到,对游侠是持一个基本肯定的态度。

但是在《汉书》的《游侠传》中,班固对游侠是持一个贬斥态度,他说:像郭谢这些游侠之人,他们“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他们作为个人,窃夺了国家应有的生杀之权,可以说罪不容诛。虽然说,他们的个人品德、他们的个人修养也不乏有好的地方,但是他们实际上,不入于道德,其实放纵于末流,那么杀身亡宗,非不幸也。最后,他们遭到了整个正统王朝的打击。有的时候,自己也死了,那么整个的家族也覆灭了。从王朝角度说,不能说是完全是国家的原因,其实,是从他们窃夺了国家生杀大权是有很大原因的。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班固所持的态度跟司马迁完全不一样。班固所持的态度之所以和司马迁不一样,是因为班固作为东汉时期的人,这个时期已是一个和秦汉之际,尤其是西汉早期这样一种社会形势,整个文化氛围完全不同了,君主的集权在大大加强,这种尊重正统王朝、尊重国家意志、尊重君主意志,这样一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说,班固才把他们认为是一些破坏国家政权的不入流的人。从整个《史记》和《汉书》的比较中,我们会看出,《史记》对游侠的评价,它是和当时的整个社会评价,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保持一致的。

司马迁当然作为他个人来说,他也是非常钟爱游侠这个群体的。但是司马迁对《游侠列传》的写作,对游侠的评价,他基于仍然主要是秦汉之际的社会文化背景。他对游侠的背景和社会评价也是一致的,社会评价也同样这个时候对游侠的评价非常高。但是,在游侠逐渐受到汉武帝的打击,逐渐没落之后,后来人再来看这个时期游侠的活跃,就会对游侠起一个比较低的评价。那到后来,根本就没有游侠这个群体了,他在政史当中也就没有这样的传记了,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的武侠小说中的“侠”的形象和整个的游侠是比较不同的两种“侠”的形象。因此我们会看到,司马迁整个评价是和历史,他的评价和历史相符的。

而到了班固的时候,他已经不太能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因此他对司马迁所给予的一些评价,在整个《史记》当中,所表现来的态度,已经表示出来一种不理解。因此他在给司马迁写列传的时候,他就批评司马迁说:司马迁在写这个类传的时候,“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司马迁写的《游侠列传》,你对游侠进行了这么高的评价,你是表扬了这些奸雄之人,但你却贬低了所谓处士,那些遵守儒家正统道义,但是又没有做官被称为处士的人。那么,司马迁的这种推崇游侠,在班固这里就获得了批判,同时班固也批判司马迁说,他同时在《货殖列传》里,他对“货殖”,对商人的这种推崇,则是一种“崇势利而羞贱贫”。也就是说,崇拜利益,崇拜钱财,崇拜势利,使得贫贱之人因此而蒙羞。

班固所说的《货殖列传》,也是整个《史记》当中,非常突出的一类类传之一。那么,《史记》的《货殖列传》是专门从事“货殖”活动的的杰出人物的列传。“货殖”在古代是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来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这样一种活动方式。那么除了这种交换经济商品之外,其实它还包括了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货殖列传》其实我们简单来说,是司马迁给当时非常活跃的这些大商人,这些人所立的这样一种传记。

其实这里有后代人所推崇的陶朱公,也有后代人非常推崇的被称为“商圣”的白圭。那么,陶朱公我们看他,本名就是范蠡,范蠡这个人辅佐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了吴国这样的一个人。

那么,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最后成功复仇之后,就马上隐也去了。到了齐帝之后,范蠡就给当时同样是勾践臣子文仲写了一封信,他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说,越王勾践这个人,长得“长颈鸟喙”,脖子很长,嘴像鸟一样。这种人从他的面相来看,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乐。可以跟他共同来体察这个卧薪尝胆的奋发之苦,可是他现在成功了,他这种人是不可以与之共享乐的。他就说:文仲大人,您应该赶快离去。那么文仲大人在收到了范蠡的信以后,于是马上说自己生病了,然后就不参与政事。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过勾践对诸杀他的这样一种行为。那么勾践听信人的谗言,说这个文仲要作乱,于是,他就赐给了文仲一把剑,对文仲说:你教了我,你当时说,有七种办法可以来对付吴国,伐吴的时候,你说有七种对策。我只是用了你教的三种计策,最后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策,还在你那里,我没有用,你没有告诉我。那么,为何你不用这四种计策,跟从先王去做一番功业?这就是隐讳地在告诉文仲说,你去追随先王,追随先王与帝下,因此,文仲破于这种压力,只好最后自杀了。

那么,范蠡则是很早就看清楚了勾践这个人的真面目,因此他很早就选择了辞官离去,隐居故里了。那么在《史记》中记载,范蠡在离去了之后,“乘扁舟,浮于江湖”,到处游历,变更姓名。最后到了“陶”这个地方,于是,到陶地之后,就称自己为“朱公”。那么朱公,范蠡就认为,陶地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是货物流通交换的一个极佳之地。于是,朱公就在这个陶地安顿下来。而在整个的过程中,19年间,他在这个地方经商,三次三致千金,三次像百万富翁一样那么富。但是每次,他有这么多钱之后,他都给那些贫困的亲戚、给一些贫困的人就散发了出去,但是发出去之后,很快又能再次做生意做起来,又使自己富起来,又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所以,陶朱公就被称为了后来人所崇敬的典范。一来,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会做生意的商人,其实他是一个义商,他做生意,但是他不忘周济贫困,他做得这种生意是要惠及社会的,这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商人的一个追求。那么,范蠡因此也就以陶朱公而闻名了。

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个更加美丽的传说,就说范蠡在离去的时候,带走了西施。西施当时被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沉迷于美色,于是荒废朝政,才使得越王勾践复兴,卧薪尝胆,最后得报了大仇。据说,西施其实最早是范蠡发现的,但是范蠡为了勾践复国大业,就把它献给了吴王夫差,在后来,在勾践大业完成之后,范蠡在自己悄然离去的同时也带了西施。两人共同隐居江湖,并且后来范蠡又成了陶朱公,富甲一方。当然,这个在《史记》当中就没有记载,可以说,这是后代的人对“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下落和去处的一个美丽猜想。也是大家寄予对一个女子,希望她得到一个爱情和得到一个更完美人生的愿望。因此,我们看在整个《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就记载了很多类似于陶朱公这样的经商起家的大商人。并且,在记载这些大商人的事迹的时候,司马迁都对他们持一种赞扬的,一种同情的态度。

司马迁的这种态度,也是对游侠的态度一样,它是符合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司马迁并不像后代的人一样,崇尚重农抑商。当然,他肯定了农业生产的一个最根本的地位,但是他也充分接收了先秦时代代表新兴商人思想家的观点。因此,他在《史记》当中,推崇这种商人,他强调这种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强调商品经济发展对国家的好处。所以,我们会看到:他在描写这些商人中,通常把商人的经商有道,个人品德有一个非常推崇的描写。

在这些过程中,他也表达了自己一些对于财富、对于利益的观念,他就认为,所谓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不是站在一个我们后世所看到的儒家一个纯粹的伦理道德层面来讲这个问题。他肯定人对这个利益的追求,但是他推崇的是这种像陶朱公这样的义商,你富了之后,你应该惠及社会。司马迁的这种思想,他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是和先秦时代商人的兴盛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国是列国林立,这就使得商人在交换当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他们通过把异国的货物运到另一国,从中取利,因为商人阶级就在这个时期很快地兴盛起来,并且也占有一定的政治上的地位。所以说这个时期,有很多代表这种商人阶层的思想家,他们是对商品经济持一个推崇态度。司马迁正是接收了这种对商品经济推崇的态度,而在整个《史记》中,也表现了这样的态度。

但是,随着整个正统王朝,我们知道,一个专制主义的加强,一个中央集权的加强,这就使得中央集权,它在不断地发展,而整个中央集权的发展,非常鲜明的一点是,它和民间资本,在财富、劳动力的争夺上,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毕竟,整个中国古代是处于一个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生产力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能创造出来的财富也是有限的。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家,它就往往需要利用大笔的这种资金、财富,来做一些全国性的事业。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在加强全国的建设上,在对汉匈的交战中,都需要大量的财货。因此,这就使得中央集权它要向着一个节制民间资本的方向发展,使得民间的资本受到了一定限制,从而使得大量的资本能够聚集和凝聚在国家的手里。中央集权不断地发展的趋势,使得中国后来在整个一直处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一直都处于一个节制民间资本的范畴内。所以说,中国的社会力量、中国的民间资本一直都没有发展起来。后来,在整个的思想观念上,大家更多地又接受了所谓的重农抑商,重文抑墨的思想,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再推崇。对于商人阶级也不再给予鼓励,而商人阶级又处于非常低的地位,这样就更使得整个民间资本得不到发展。整个民间资本受到抑制是和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是和中国的整个古代政治体制有关系的。那么,正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下,我们在后代就没有看到类似于《货殖列传》这样的列传在正史中出现,也没有人给予这些商人,像司马迁那么高的评价。

由此我们就会看到,在列传的这个类传当中,这种特殊群体的消长,很能够反映出秦汉之际的时代特征。比如我们讲到的游侠、货殖这些人,后来都在政史中消亡了。包括《史记》中有刺客的列传,后来也没有了,比如我们熟悉的《荆柯刺秦王》,这个《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是在《史记》的《刺客列传》当中,这个“列传”后来都消亡了。主要是因为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人承载着这些人他们的一个消亡所决定的。但是我们看到《史记》当中列传中有所谓的《循吏列传》,奉公守法的这些好的官吏,给他们所立的一个列传,有《儒林列传》,很有名的儒家的学者,这些士大夫他们的列传。这些《循吏列传》、《儒林列传》在以后的政史当中,通常都是存在的。因此,我们会看到,正是因为后来的时代发展,有一些随着时代的发展所摒弃了,另外一些还是留了下来。因此,我们会从整个《史记》的列传类目,它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特色,来体会到整个秦汉之际中国时代特征。

因此我们才说,我们今天来阅读和理解《史记》,必须要结合秦汉时期的中国历史的走向,才能够获得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司马迁个人的喜好来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同时,我们就会看到,《史记》所表现出来的体例和内容上的特征,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传承和逐步发展出来的。到了司马迁这里,就获得了总结和发扬,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史学的重视,那么到司马迁这里,他就使得史学开始脱离了经学,这实际上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在这里,司马迁具有开创之功,司马迁的开创之功,和我们之前对史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但另外一部分,是秦汉之际的时代特征所赋予的。我们看到从整个列传类目,从整个体例和内容上所体现出来的帝制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对游侠、对商人的评价和后世不同等等。这体现出来,则是秦汉之际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特征是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历史的转变过程当中,所特殊所具有的这样的时期,它有一个鲜明的阶段性的特点的。因此我们从《史记》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它本身是有一个成长变化过程的。

所以说,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必须要坚持有这样一种“变”的观念,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变化的过程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才有我们后来所看到的整个我们说到了更靠近近代以来这种明清王朝的这样一种特征,这种特征虽然一部分确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但另外一部分也是不断地演进、不断地变化而来的,并不是说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一成不变的。它其实本身是一个不断地各种各样的文化特点、文化优势,那么再逐渐形成变化的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将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变”的态度,引入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当中去,实际上,才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才不至于我们把中国文化上面所有的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装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盒子里,认为这些好的和坏的都是固定的、成型的。但实际上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一些好的方面,有它不断地传承和发扬的过程,而坏的一些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专制,这种整个的集权的加强,实际上,它也是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和中国历史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不管我们从哪个方面来解读和看待中国文化,都应该持有“变”的观念,有了这种“变”的观念,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和客观地来看待整个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优势和劣势,也才有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利用中国文化,更好地吸收中国文化,而对于我们今天中国文化的建设才有更好地借鉴作用,今天我们的讲题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3篇:游侠列传读后感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读《游侠列传》多半会大失所望。历史有时比小说有趣,但更多的时候是实际的历史打破了人们的梦。所谓顺治为了董小宛出家,雍正被吕四娘刺死,都是想象中的传奇,小说家的好题材。然而却不能深究的,否则就会发现董小宛二十八岁死时,顺治才十四岁,而雍正虽算不上好兄长,做皇帝却是最勤政的。我看《勇敢的心》后,就去查威廉-华莱士的历史,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华莱士死后三年,苏菲-玛索所扮演的伊莎贝拉王妃才从法国嫁过来,而且铁腕无情,被称“法**狼”。

我读《史记-游侠列传》前,压根没指望过它像金庸小说那般精彩,有点《三侠五义》的味道就行了,然而现实还是如冷水一般。

《游侠列传》里主要就写了三个人,朱家、剧孟和郭解。司马迁对侠的定义和现在大大不同,虽然他也引述韩非子“侠以武犯禁”,但他强调的侠是见义勇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游侠列传》读后感

《游侠列传》读后感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读《游侠列传》多半会大失所望。历史有时比小说有趣,但更多的时候是实际的历史打破了人们的梦。所谓顺治为了董小宛出家,雍正被吕四娘刺死,都是想象中的传奇,小说家的好题材。然而却不能深究的,否则就会发现董小宛二十八岁死时,顺治才十四岁,而雍正虽算不上好兄长,做皇帝却是最勤政的。我看《勇敢的心》后,就去查威廉-华莱士的历史,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华莱士死后三年,苏菲-玛索所扮演的伊莎贝拉王妃才从法国嫁过来,而且铁腕无情,被称“法**狼”。

我读《史记-游侠列传》前,压根没指望过它像金庸小说那般精彩,有点《三侠五义》的味道就行了,然而现实还是如冷水一般。

《游侠列传》里主要就写了三个人,朱家、剧孟和郭解。司马迁对侠的定义和现在大大不同,虽然他也引述韩非子“侠以武犯禁”,但他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 悲哉侠义

——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 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 悲哉侠义

——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 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致游侠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游侠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